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梅雨潭》教案(精選6篇)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梅雨潭》教案 篇1
誦讀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優美語言。
2、感受梅雨潭的美麗,培養愛美的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3、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學習邊閱讀邊想象畫面的讀書方法,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誦讀重點:
感受梅雨潭綠的美,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培養對大自然美的體驗,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誦讀過程設計
導入
1、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藉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
2、這節課我們繼續追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再次走進《梅雨潭》,欣賞梅雨潭撼人心魄的美,交流梅雨潭資料。
3、全文朗讀(聽錄音、配音樂及畫面)
4、試背文章,了解主要內容。
孩子們自由背誦課文,教師巡視。
5、檢查試背情況。
6、再背課文,感受梅雨潭的美麗,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
7、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明確觀察順序,找到描寫梅雨瀑的句子。
品讀描寫遠景中的梅雨瀑句子
1.觀看遠景拍攝的梅雨瀑的圖片,描述所看到的景象及你的感受。
2.欣賞朱自清的描寫。
小結:黑邊兒,一帶白而發亮的水,顔色對比十分醒目,嘩嘩的水聲仿佛感受到瀑布氣勢的磅磗,朱自清從聲、形、色三個方面對遠景中的瀑布的描寫讓我們如臨其境。 帶著愉快與驚喜的心情再讀。
3、品讀描寫近景中梅雨瀑的句子
4、欣賞朱自清的比喻手法的運用,讀描寫梅雨亭的句子,感受梅雨亭的獨特
5、理解作者的感悟,有感情朗讀課文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梅雨潭》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對梅雨亭、瀑、潭的觀察和描寫方法。
4.體會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和用比喻詞句具體描繪的方法。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多媒體課件等。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這篇文章中需要認識的字有很多,而且這些字的字形又都比較煩瑣,認識起來并不容易,在教學中要把這些字融入到課文當中,通過反復地在課文出現來認讀,效果會更好一些。
要認的字中,側重讀準字音,要重點認記:“鑲、踞、薄、綹、棱、倏”這幾個字的字音,只要在讀文時反復強調即可。
“呈”“撞”是翹舌音,“碎”是平舌音,教學時要指導學生讀準;“潭”“低”“踞”“幅”“棱”等都是形聲字,在指導學生寫的時候,要注意講清形聲字的組字方法,便于學生以后運用;“翼”字比較復雜,要運用拆解式的記憶方法來識記,效果能夠更好一些。“薄”是多音字,要講清楚不同的讀音和意義,使學生在以后遇到時能正確地讀出來。
2.朗讀指導
課文的語言自然流暢,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朗讀。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如:范讀、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讓學生通過朗讀從感官到內心體會到梅雨瀑的美、自然的美。
3.閱讀教學
作者寫梅雨潭,但更多的是梅雨瀑,在講讀課文的時候,要注意把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重點介紹給學生。
作者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先寫從遠處看到的瀑布:“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這景致是作者在山邊遠距離仰視梅雨瀑,又因為瀑布兩邊是黑邊兒,所以,看上去梅雨瀑就像是一條帶子。
“帶子”準確地表現出梅雨瀑的狹長飄逸,潔白鮮亮,給人以如臨其境之感。作者寫近看梅雨瀑,用奇巧的比喻,摹畫瀑布的整體形態:“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兒;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用“布”這一大家非常熟知的東西表現水流的形態,既形象,又使人容易產生聯想,感受事物的特點。同時說明瀑布上部整齊、平滑,往下由于受到巖石阻隔,而被分成幾道,把瀑布的形態描繪得非常形象。
作者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抓住瀑布沖擊巖石所激起水花,層層渲染,著意描寫,用比喻句把水花寫得形神兼備,妙趣橫生。你看,“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用“飛花碎玉”比喻水花十分貼切。既刻畫了眾多的水珠像花朵、像玉石的形態,又表現出水珠晶瑩潔白和迸濺時的面貌。作者再設喻寫梅雨瀑飛濺的水珠:“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用“白梅”比喻飛濺的水珠,突出了其形狀特點,進一步表現出水花輕快飛舞飄落的動態之美。
作者寫梅雨瀑,融入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這種感受,在結尾得到升華,用比喻傳神地揭示出來。在作者看來,那水花“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用“楊花”作比,把風吹水花如煙、如霧、如塵,在空中飛舞飄游的情景描繪得十分逼真。正是水珠像楊花飄散,才有倏地鉆入作者懷抱的感受。寫出水花的輕盈可愛,是說明梅雨瀑的美已裝入作者心中,傳神地表現出作者熱愛祖國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通過這些詞語的介紹,再加上優美動情的個性化朗讀,對課文美的感受會逐漸加深。
4.活動提示
(1)“背誦你喜歡的段落。”這道題是在培養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這么優美的文字,讀了都會有所感悟,所以在讓學生選擇時,不要硬性去規定背誦的地方,以自愿為主,但背誦的地方不能太短,應該選擇一處完整的美景或一段完整文字。
(2)“讀一讀,仔細品味加點的詞。”這道題中“踞”和“扯”的用法,是讓學生學習作者在描寫景物時擬人手法的運用會使描寫的景物更形象;“流”對云的描寫充滿了動感,使讀者感受起來如同身臨其境一般,云的樣子被活化了。教學時,不必說得太詳細,只要通過讀能體會作者的用法即可。
(3)“比一比,說一說。”可以通過讓學生先查字典再理解作者用詞的妙處的方法來完成。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靈活運用詞語會使文章添色不少。
(4)“找一找,說一說。”這道題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滿足他們的表達欲望,為表達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5.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在學習課文之后,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課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寫的都是梅雨瀑,題目為什么不叫梅雨瀑呢?”遇到這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要交代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即本文是節選,原文中的篇幅的確是用來寫梅雨潭的,也可推介原文讓學生自讀,既引發學生關注文題的概括性與準確性,同時又補充了課程資源,一舉兩得。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梅雨潭》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具體描繪的方法,感受梅雨潭獨具特色的美;
2、學習作者觀察景物、描寫景物的方法;(移步換景)
3、體會文本優美的語言,積累語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對梅雨亭、瀑、潭的觀察和描寫方法。
2、體會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和用比喻詞句具體描繪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對梅雨亭、瀑、潭的觀察和描寫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明晰目標
1、師: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梅雨潭》,這節課我們繼續追隨朱自清的腳步,再次走進《梅雨潭》,欣賞梅雨潭的美景,品味作者優美的語言。
2、出示目標(三個小組分別讀)
二、自主學習,互助合作
第一自然段
1、自學指導: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來到梅雨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梅雨瀑。請同學們把書打到25頁,找同學讀第一自然段,其它學生思考:作者此時的觀察點是在哪?他觀察到什么?你是從哪些詞語或句子看出來的?(學生匯報)
2、遠看瀑布,你也和朱自清一樣對它一見鐘情吧?下面我們帶著喜愛、愉快心情來讀這一段。指名讀(兩)
第二自然段
1、自學指導:初到山邊已領略梅雨瀑的大氣,那么再往近處走,景色定會大有不同。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小組合作:作者此時的觀察點又是在哪里?他觀察到什么?亭、瀑、潭的關系如何?用“ 正對著 , 下面是 ”句型描述。
2、作者是怎樣描寫梅雨亭的呢?誰能找到相關的句子讀一讀。(指名讀) (出示梅雨亭的圖片和描寫梅雨亭的句子)
3、這句話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把亭子比喻成蒼鷹)從踞和浮這兩個詞語上你體會到了什么? (使我們感覺到梅雨亭位置奇妙,險峻,說明作者觀察力敏銳,想象力豐富。比喻句用得十分巧妙)
4、師:身處這懸浮半空的亭中,眼望那飛瀉而下的瀑水,我們仿佛成了這亭中的一部分,這水中的一分子,這美妙的自然之景怎么不讓人心動呢?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心動的感覺齊讀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自學指導:面對梅雨亭,我們不禁贊嘆造物主的神奇,但更令人稱奇的還是作者近看梅雨瀑的描寫,現在就讓我們去細細觀賞梅雨瀑吧。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自由讀第三自然段:作者依次看到了哪些景色?作者是怎樣描寫的?找一找近看梅雨瀑的句子。 (出示句子:"那瀑布從上面沖下。....紛紛落著") 師:默讀這段話,請找出你認為最美的句子,并說說美在哪里? (想好的同學,同桌之間可以先說一說) 生匯報;
1、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兒;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 ﹙因為瀑布上部分整齊平滑,下部分受到巖石阻隔后分成幾道,看上去像是被人扯成了一塊一塊的,作者把瀑布的形態描寫得非常形象。從“扯”字體會作者運用擬人手法,把瀑布描寫得生動又形象,用詞的準確。﹚ 有感情朗讀。(3名)
2、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 板書:像花朵,像玉石 (這里說水花像玉石,像花朵,表現出水珠晶瑩潔白和迸濺時的景象十分美麗。) 指名讀,(3名)
3、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 板書:像白梅 (作者將水珠比喻為朵朵白梅,不僅突出了其形狀特點,還表現出水花輕快飛舞飄落的動態之美)指名讀。(2名)
師:你讀得真美啊!仿佛這個富有詩意的梅雨瀑現在就展現在我們面前。看到這飛濺的瀑布,作者有怎樣的感受呢?(引讀最后兩句話) 抓住“送、鉆”兩個動詞,體會水花飛濺時的可愛和作者對梅雨瀑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三、交流展示,點撥提升
師:朱自清的比喻手法,使我們生動形象的感受到梅雨瀑的美。 (出示所有比喻句)
師:這些比喻詞都表示什么意思?(像,好像)
師:一樣的意思為什么用不同的比喻詞呢?(靈活運用詞語會使文章更加生動、精彩)
師:下面誰能試著說一個比喻句呢? 師:同學們平時要多加練習,寫作時才會有用武之地啊!
五、當堂訓練、達標測評
1、《梅雨潭》的作者是( )。
2、作者是在什么季節游覽的?( )
3、作者從山邊遠看瀑布的樣子到走近梅雨亭近看瀑布,這種以地點轉換的方式描寫景 物的方法,我們稱之為( )法,這樣描寫,使文章則顯得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此外作者還運用了( )和( )的觀察方法。
六、盤點收獲、反思提高
1、同學們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一同欣賞了梅雨潭的美麗風光,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預設:收獲了作者優美的語言。
小結:
是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著意描寫,層層渲染,把梅雨亭、梅雨瀑描寫得神形兼備,妙趣橫生。這種細膩準確的描寫方法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預設:收獲了寫作方法(觀察順序)
2、還有哪些疑問? 文章題目為“梅雨潭”,可內容卻重點介紹了梅雨亭和梅雨瀑?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篇課文是節選自朱自清的散文《綠》,原文中,的確是以梅雨潭為主的,課后有時間,大家可以讀一讀原文。下課。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梅雨潭》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具體描繪的方法,感受梅雨潭獨具特色的美;
2、學習作者觀察景物、描寫景物的方法;(移步換景)
3、體會文本優美的語言,積累語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這節課讓我們追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再次走進“梅雨潭”,(板書課題)齊讀。
二、品讀課文:
1、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么?作者是在哪些地方進行觀察的呢?我們一同來回顧課文,指名分段讀文。 學生聽讀回答問題。(板書:梅雨瀑、山邊、梅雨亭)
2、作者在山邊看到了什么呢?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其他生邊聽邊想:這一段向我們介紹了什么?
預設:①介紹了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
②我知道了仙巖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 小結:這一段的前兩句話告訴我們梅雨潭與梅雨瀑的關系及梅雨瀑的位置。
③我還知道了作者“走到山邊,便聽到„„呈現于眼前了。” (出示句子)走到山邊,便聽到„„呈現于眼前了。
仔細讀讀這句話,梅雨瀑給你的印象是什么?(白而發亮) 小結:由于這里溫度大,巖石上布滿了暗綠色的青苔,遠遠看去,暗黑的巖壁與潔白的瀑布形成鮮明對比,瀑布顯得尤為白而發亮。
瀑布還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有氣勢,長)
引導理解“帶”這個詞,“帶子”有什么特點?(長、細、易飄動),“一帶” 生動形象地展現出瀑布狹長飄逸的動態之美。
如果此時,你就站在山邊,望著這潔白鮮亮,流動飛瀉的瀑布,你最想做什么?把你們的這種感受送到文字中讀一讀,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3、過渡語:這白而發亮,靈動飄逸的梅雨瀑深深吸引著我們,我們不由得想看看它的全貌,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作者到梅雨亭更好的觀賞梅雨瀑。自由讀一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預設:①介紹了梅雨亭正對著梅雨瀑,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②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巖石上。
(出示句子)“這個亭距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浮在天宇中一般”這句話是什么描寫方法?你能用動作做做展翅的雄鷹的樣子嗎?梅雨亭的樣子是不是像你們做的那樣呢?我們一起看一看(出示梅雨亭圖片),再讀這句話,邊讀邊想象梅雨亭的樣子。指導朗讀這句話。
過渡語:坐在亭中,望著三面青山,會有一種怎樣的感覺?(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
小結:身處這懸浮半空的亭中,眼望那飛瀉而下的瀑布,我們仿佛成了這亭的一部分,這水的一分子,這美妙的自然之景怎能不讓人心動呢?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心動的感覺讀一讀第二自然段。
4、過渡語:讀了作者對梅雨亭的描寫,我們不僅贊嘆造物主的神奇,同時也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傳神的描寫而叫絕,但更令人稱奇的還是作者近看梅雨瀑的描寫,現在,就讓我們快快走進第三自然段,去細細觀賞梅雨瀑吧!自由讀一讀第三自然段。
①邊讀邊用筆畫出你認為最美的地方。
②學生匯報,教師引導學生品悟語言。
重點感受:“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兒,不復是一 幅整齊而平滑的布。”
從“沖、扯”中,你感受到瀑布什么特點?(水流急,下落迅猛);指導 學生讀出這種氣勢。
引導:“作急劇的撞擊,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
感受“飛花碎玉”“晶瑩而多芒”的美。通過圖片,讓學生直觀感知“白梅”的形態,進而感受水花飄落的動態美。指導學生讀出這種美的感覺。
引導:看到這飛濺的瀑布,作者有怎樣的感受呢?(引讀最后兩句話)抓住“送、鉆”兩個動詞,體會水花飛濺時的可愛和作者對梅雨瀑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③這美麗、迷人的瀑布,你們想不想見一見?就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領略那神奇的梅雨瀑吧!(配樂朗讀最后一段,引導學生通過再造想象來進一步感受梅雨瀑的美)三、總結升華: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一同欣賞了梅雨潭的綺麗風光,那懸浮的亭子,飛濺的瀑布,一泓靜而深的潭水,已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中。那么回顧這節課,除了詩情畫意般的美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還有哪些收獲?
預設:收獲了作者優美的語言。
小結:是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著意描寫,層層渲染,把梅雨亭、梅雨瀑描寫得神形兼備,妙趣橫生。這種細膩準確的描寫方法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預設:收獲了寫作方法(觀察順序)
小結:作者從山邊遠看瀑布的樣子到走近梅雨亭近看瀑布,這種以地點轉換的方式描寫景物的方法,我們稱之為“移步換景”法,這樣描寫,使文章則顯得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2、文章題目為“梅雨潭”,可內容卻重點介紹了梅雨亭和梅雨瀑?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篇課文是節選自朱自清的散文《綠》,原文中,的確是以梅雨潭為主的,課后有時間,大家可以讀一讀原文。
板書設計:
梅 雨 潭
移步換景
山邊(遠看) 梅雨亭(近看)
一帶 ↘ 梅 ↗ 幾綹兒
雨 飛花碎玉
白亮 ↗ 瀑 ↘ 晶瑩多芒
白梅、微雨
喜愛、贊美
教學反思: 《梅雨潭》是選自朱自清的散文《綠》。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傳神。文中運用大量的比喻句形象地描繪出梅雨瀑狹長飄逸、水花飛濺的動態之美。教學中,我力求通過優美的圖片,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進行再造想象,感受梅雨瀑的秀美。但是,由于太過注重引導學生抓詞抓句去感悟,反而破壞了文本的整體美,學生獨立閱讀品味的時間不多,對文本的悟讀少了,學生變得沉默了,課堂成了教師在唱獨角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達到閱讀教學的這一理想境界,我還要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吃透教材,關注學情,合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接觸言語,讓學生歡悅地、投入地、感性地走進文本,在潺潺流動的語言文字中進行體驗,有所收獲。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梅雨潭》教案 篇5
閱讀理解在作答前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梅雨潭》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梅雨潭》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
【A】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
【B】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梅雨潭》閱讀題:
1.用一句話概括選段的主要內容。(2 分)
2.“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中的“揪、攀、探身、又鞠躬過了、便到了”與選文中哪兩個動詞相照應?(2分)
3.仿照例句賞析文中的比喻句。(3分)
例句: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
賞析:這里把皺纈的水波比喻成少婦拖著的裙幅,表現出梅雨潭綠的蕩漾清亮的特點。
句子: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
賞析:
4.文段末尾,作者為什么將這醉人的“綠色”喚作“女兒綠”?(2分)
5.繼續研讀選段,想一想,文中【A】【B】兩組句子為何不能刪掉一組,請結合相關內容作具體分析。(4分)
《梅雨潭》參考答案:
1.多角度描寫了梅雨潭的綠,表達了作者對綠濃烈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共2分。每點1分)
2.招引、追捉。(共2分。一詞1分)
3. 這里把滑滑、明亮的水光比喻成雞蛋清,表現出梅雨潭的綠柔軟、鮮嫩的特點。(3 分,本體 1分,喻體1 分,特點 1 分)
4.因為梅雨潭的綠純潔又鮮潤,柔美又嬌艷,像一位亭亭玉立、潔白無瑕的年輕女子。(共2分。意對即可)
5.A組句子用一連串生動形象的比喻,從不同角度對梅雨潭的漣漪和綠的亮度、純度加以表現,從正面寫出綠醉人的美;B組句子從側面來襯托梅雨潭的綠“明暗適度,濃淡相宜”的特點。這樣從不同的角度立體地表現梅雨潭的綠的特點,并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共4分。A、B分析各1分,綜合分析2分。意對即可)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梅雨潭》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對梅雨亭、瀑、潭的觀察和描寫方法。
4.體會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和用比喻詞句具體描繪的方法。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多媒體課件等。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這篇文章中需要認識的字有很多,而且這些字的字形又都比較煩瑣,認識起來并不容易,在教學中要把這些字融入到課文當中,通過反復地在課文出現來認讀,效果會更好一些。
要認的字中,側重讀準字音,要重點認記:“鑲、踞、薄、綹、棱、倏”這幾個字的字音,只要在讀文時反復強調即可。
“呈”“撞”是翹舌音,“碎”是平舌音,教學時要指導學生讀準;“潭”“低”“踞”“幅”“棱”等都是形聲字,在指導學生寫的時候,要注意講清形聲字的組字方法,便于學生以后運用;“翼”字比較復雜,要運用拆解式的記憶方法來識記,效果能夠更好一些。“薄”是多音字,要講清楚不同的讀音和意義,使學生在以后遇到時能正確地讀出來。
2.朗讀指導
課文的語言自然流暢,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朗讀。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如:范讀、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讓學生通過朗讀從感官到內心體會到梅雨瀑的美、自然的美。
3.閱讀教學
作者寫梅雨潭,但更多的是梅雨瀑,在講讀課文的時候,要注意把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重點介紹給學生。
作者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先寫從遠處看到的瀑布:“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這景致是作者在山邊遠距離仰視梅雨瀑,又因為瀑布兩邊是黑邊兒,所以,看上去梅雨瀑就像是一條帶子。
“帶子”準確地表現出梅雨瀑的狹長飄逸,潔白鮮亮,給人以如臨其境之感。作者寫近看梅雨瀑,用奇巧的比喻,摹畫瀑布的整體形態:“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兒;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用“布”這一大家非常熟知的東西表現水流的形態,既形象,又使人容易產生聯想,感受事物的特點。同時說明瀑布上部整齊、平滑,往下由于受到巖石阻隔,而被分成幾道,把瀑布的形態描繪得非常形象。
作者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抓住瀑布沖擊巖石所激起水花,層層渲染,著意描寫,用比喻句把水花寫得形神兼備,妙趣橫生。你看,“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用“飛花碎玉”比喻水花十分貼切。既刻畫了眾多的水珠像花朵、像玉石的形態,又表現出水珠晶瑩潔白和迸濺時的面貌。作者再設喻寫梅雨瀑飛濺的水珠:“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用“白梅”比喻飛濺的水珠,突出了其形狀特點,進一步表現出水花輕快飛舞飄落的動態之美。
作者寫梅雨瀑,融入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這種感受,在結尾得到升華,用比喻傳神地揭示出來。在作者看來,那水花“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用“楊花”作比,把風吹水花如煙、如霧、如塵,在空中飛舞飄游的情景描繪得十分逼真。正是水珠像楊花飄散,才有倏地鉆入作者懷抱的感受。寫出水花的輕盈可愛,是說明梅雨瀑的美已裝入作者心中,傳神地表現出作者熱愛祖國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通過這些詞語的介紹,再加上優美動情的個性化朗讀,對課文美的感受會逐漸加深。
4.活動提示
(1)“背誦你喜歡的段落。”這道題是在培養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這么優美的文字,讀了都會有所感悟,所以在讓學生選擇時,不要硬性去規定背誦的地方,以自愿為主,但背誦的地方不能太短,應該選擇一處完整的美景或一段完整文字。
(2)“讀一讀,仔細品味加點的詞。”這道題中“踞”和“扯”的用法,是讓學生學習作者在描寫景物時擬人手法的運用會使描寫的景物更形象;“流”對云的描寫充滿了動感,使讀者感受起來如同身臨其境一般,云的樣子被活化了。教學時,不必說得太詳細,只要通過讀能體會作者的用法即可。
(3)“比一比,說一說。”可以通過讓學生先查字典再理解作者用詞的妙處的方法來完成。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靈活運用詞語會使文章添色不少。
(4)“找一找,說一說。”這道題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滿足他們的表達欲望,為表達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5.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在學習課文之后,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課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寫的都是梅雨瀑,題目為什么不叫梅雨瀑呢?”遇到這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要交代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即本文是節選,原文中的篇幅的確是用來寫梅雨潭的,也可推介原文讓學生自讀,既引發學生關注文題的概括性與準確性,同時又補充了課程資源,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