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學一年級下冊音樂教案:《跳起舞》(精選5篇)
人音版小學一年級下冊音樂教案:《跳起舞》 篇1
《跳起舞》
一、教學內容:
1、聆聽《我是人民小騎兵》
2、聆聽《擠奶舞》
3、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4、表演《小松樹》
二、教學總目標:
1、通過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并能自編動作表演。
2、在聆聽《我是人民小騎兵》中能聽辨出音樂力度的變化,簡述音樂表現給自己的感受。
3、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結合生活中的聲音聽辨、感受。
三、教材分析:
1.木琴獨奏曲《我是人民小騎兵》
《我是人民小騎兵》是一首木琴獨奏曲,由手風琴伴奏。由力度變化模仿馬蹄聲,描繪一隊小騎兵由遠而近奔馳而來的形象。
2.器樂曲《擠奶舞》
《擠奶舞》是采用一首歡快的蒙古族民歌寫成,樂曲描繪了孩子們學做小小擠奶員,愉快地忙碌著擠奶的情景。學生邊聽邊學擠奶舞。
3.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內蒙古短調民歌。這首旋律流傳已久,填詞很多。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著進行曲雄壯有力的特點,節奏較為整齊,使得歌曲簡單、易唱,表現了小小年紀的蒙古族兒童對草原、家鄉深深的熱愛之情。
4.歌曲《小松樹》
《小松樹》是一首動聽的內蒙古民歌,這首歌曲以贊美小松樹為題,從擬人的角度,贊美小松樹“綠茵茵”,“真漂亮”,“像小兄弟一樣”,“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樹一樣茁壯成長,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喜愛小松樹挺拔、頑強的品格,勇敢地與風沙搏斗的精神。
四、學情分析
本課的演唱曲目《草原就是我的家》比較的簡單,學生能很容易的掌握,歌曲歡快,學生喜歡唱,喜歡表演。《小松樹》這首歌學生學習起來就有些困難了,節奏,音準學生都不容易掌握,這首歌不是很好聽,學生的學習勁頭會不是很高的,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演唱的積極性。
五、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
2、學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3、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引導學生聽辯出音樂力度的變化,并能簡單音樂表現給自己的感受。
2、聽唱法學習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通過教師范唱,學生輕聲隨唱的過程,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過學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學習用動作表現自己感受到的意境與情感,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個人設計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教學準備:
錄音機,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小練習:
1)蒙古騎馬式練習(后十六節奏練||)
2)音的高低練習: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聲音組合進行練習;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提示:樂曲主要用木琴演奏,表示騎馬奔馳的音樂形象。)
1)談談“草原、騎馬”等有關知識;
2)完整地聆聽全曲,要求聽出歌曲所唱內容,提示學生小騎兵由遠及近采用民什么方法?全曲節奏的特點是什么?
3)復聽時可自編動作表演。
2.聽歌曲錄音《草原就是我的家》;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體會旋律的起伏與蒙古民歌的風格。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邊聽錄音邊讀歌詞)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游戲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自創動作(引導學生用打擊樂器為同學作伴奏),從學生的自創運用中選編成游戲進行表演。
三、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小松樹》
2、表演歌曲《小松樹》
3、學習簡單的蒙古舞蹈動作組合
教學目標:
1、聽唱法學唱歌曲《小松樹》,學習用輕快的聲音演唱歌曲,引導學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風格、旋律、節奏;
2、用歡快的動作表演歌曲《小松樹》,體驗歡快的情緒,增強身體動作的協調性。結合生活中的經驗,探索感知、體驗音樂的節奏。
3、通過學習蒙古族人民的擠奶舞的動作,了解蒙古族的生活習慣與音樂特點。
教學準備:
錄音機,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小練習:
1)蒙古騎馬式練習(后十六節奏練||)
2)結合蒙古族運動項目,進行三聲部節奏練習。
二、新課學習:
1.歌曲學習:聽歌曲錄音《小松樹》;
2.第二遍教師范唱,引導學生完整感受歌曲的風格、旋律、節奏。(第二遍可隨著輕唱)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游戲表演歌曲《小松樹》,要求自創動作(引導學生用打擊樂器為同學作伴奏),從學生的自創運用中選編成游戲進行表演。
6.舞蹈動作練習:擠奶舞動作組合:站、蹲等。
7.自編動作復習欣賞:《我是人民小騎兵》。
三、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擠奶舞》練習并表演
教學目標:
1、組織聆聽《擠奶舞》的音樂及錄像,引發學生的興趣。
2、模仿擠奶舞的動作,合著音樂跳一跳。
教學準備:
錄音機,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擠奶舞》
1)談談擠奶的有關知識,組織學生觀看擠奶片斷;
2)完整地聆聽全曲,要求聽時想象擠奶的場景。
3)復聽時可自編動作表演。
2.復習擠奶舞的基本動作。(硬肩與笑肩。)
3.跟著音樂跳一跳。
4.挑選跳得棒的小朋友上來領舞。
5.四人一小組進行配合練習。
6.自編動作復習欣賞:《擠奶舞》。
三、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人音版小學一年級下冊音樂教案:《跳起舞》 篇2
大班歌唱《雨點跳舞》
活動目標:
1、熟悉三拍子歌曲旋律,學唱歌曲《雨點跳舞》。
2、嘗試用繪畫記錄、創編“會跳舞小雨點”落在不同物體上的歌詞內容。
3、看圖譜完整演唱歌曲,體驗創編歌詞、合作演唱帶來的喜悅及成功的樂趣。
活動重點:熟悉三拍子歌曲旋律,體驗歌唱的喜悅。
活動難點:能把“會跳舞的小雨點”落在不同物體上的畫面,填詞演唱到歌曲中。
活動準備:1、自制卡片式圖譜,其中問號(?)4個,小雨點4種(紅、黃、藍、綠)各2個,彩虹(︵)2個。
2、人手一份繪畫紙、勾線筆。
3、幼兒已有繪畫經驗。
活動過程:
一、出示彩虹和雨點,學習副歌演唱部分。
1、師: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兩個朋友,這個是?這個是?
彩虹會唱歌,雨點會跳舞,它們兩個要和小朋友們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
師:你們想知道彩虹是怎樣唱歌的嗎?請仔細聽。
2、教師范唱“彩虹唱歌”的部分(啦啦啦……)
(1)師:彩虹是怎么唱歌的呀?你們也來試一試好不好?
(2)幼兒演唱“彩虹唱歌”部分
3、教師范唱“雨點跳舞”的部分(滴答……)
(1)師:剛才我說彩虹會唱歌、雨點會干什么呀?
(2)教師出示其它三個雨點(紅、黃、藍、綠)并演唱。
(3)引導幼兒說出最后一個雨點與其它三個雨點的不同。
師:小雨點在跳舞的時候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啊?那這四個小雨點跳舞的聲音一樣嗎?哪個節奏快一點,哪個節奏慢一點?
4、請幼兒將彩虹唱歌與雨點跳舞連起來完整的演唱。
二、教師引出主歌部分,幼兒學唱歌曲主歌部分
1、教師隨伴奏逐一出示歌曲主歌部分的圖片,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發現。
師:我這兒還有好多的圖片呢,聽我唱一唱。
你們發現了什么呀?
2、幼兒欣賞教師完整范唱歌曲主歌部分,幫助幼兒理解“?”的含義。
3、幼兒學唱歌曲主唱部分。
4、隨音樂完整演唱主歌部分和副歌部分
三、嘗試用繪畫的方式創編主歌“?”部分歌詞,同時在繪畫活動中傾聽教師完整范唱,進一步熟悉歌曲旋律。
(1)教師提出要求,每個幼兒只畫一個地方,在教師唱完3遍后就完成繪畫,幼兒作畫;
(2)幼兒交流繪畫作品,說一說“小雨點是在哪里跳舞的。”
(3)教師引導幼兒選擇適合的四幅圖片填在“?”處,學唱主歌“?”部分歌曲。
A引導幼兒把所選4幅圖片內容說完整,統一歌詞;
B演唱主歌“?”部分歌曲。
四、看圖譜完整演唱歌曲。
1、教師引導幼兒用師幼、幼幼問答式合作演唱歌曲。
2、師:你們剛剛唱的時候有沒有什么困難的地方?(多唱幾遍,解決難點)
3、替換圖片演唱
五、教師介紹歌曲的名字
師:這首歌的名字就叫做《雨點跳舞》。
人音版小學一年級下冊音樂教案:《跳起舞》 篇3
教學目標:
1、樂意參加操作活動,有探索“烏龜”等跳舞的興趣和好奇心。
2、能大膽的講述自己的方法和新發現,發展觀察、比較及語言表達等能力。
3、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教學準備:
知識準備:已知影子產生的條件( 物體擋住了光就有了影子);烏龜、小熊打鼓、金魚形象的圖片;白紙、手電筒、膠水若干。
教學重難點:
積極主動的利用已有的材料進行探究活動,嘗試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發現。
教學方法與手段:
談話法、游戲輔助教學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
師:昨天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了桌子上的紙烏龜涂上膠水以后,它居然跳起了舞來!你們信嗎?為什么呀?——幼兒回答。
師:有人信也有人不信,老師也不知道到底行不行。請你們去嘗試一下吧!
二、多次操作活動,師幼共同探討。
為幼兒幼兒一支手電筒、一張白紙、一只紙烏龜、膠水,啟發幼兒設法讓紙烏龜跳起舞來。
1、第一次操作,教師觀察,了解幼兒的探究情況。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烏龜、膠水、手電筒和一張白紙(交代操作要求),請你動動小腦筋讓烏龜跳起舞來吧!
師:你們的烏龜會跳舞嗎?你是怎么讓它跳舞的?——幼兒上來演示自己的成果。
師:其實這只烏龜自己會不會動?為什么它能夠跳起舞來呢?——幼兒互相討論后個別回答。
小結:對啦,這只紙烏龜自己是沒有動,也不會跳舞。但是,烏龜背后沒有全部涂上膠水,而且它的頭、腿和尾巴向上翹,再用手電筒的光照著它并且移動,它就會跳舞啦!
2、第二次操作,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幼兒探索改變光線的方向產生的不同效果,并且嘗試模仿烏龜跳舞的動作。
師:剛才有幾位小朋友沒有成功,那么接下來請你們再來玩一次,用你剛才的那只烏龜,根據我們討論出來的方法,讓小烏龜都跳起舞來吧!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動動腦筋,看看你的烏龜還會不會做其他的動作。
師:你的烏龜跳了什么舞?你是怎么照的?——幫助幼兒照烏龜,鼓勵幼兒學一學烏龜的動作。
小結:光線的方向改變了,烏龜跳出來的舞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可以左右晃,有的可以……
3、第三次操作,探索不同的材料跳出不同的舞。
師:看到小烏龜跳舞跳的這么高興,還有其他的小動物也想動起來呢!(出示小熊、金魚圖片)但是,它們會怎么動呢?請你開動一下小腦筋,想好了以后再動手試試看。盤子里有圖片,每位小朋友都去試一試吧!
師:你們成功了嗎?請幾位小朋友上來展示給大家看一下吧!——幼兒個別介紹。
(小熊打鼓:上下照,金魚游動:左右照。)
師:小熊打鼓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節奏,可以……也可以……如果效果不明顯該怎么辦呀?——幼兒討論后個別回答。
小結:我們可以把手電筒放的離平面更近一些,這樣光線的位置變化了,影子也是會變的!讓小動物動起來的方法是不是很神奇?
三、延伸活動。
師:老師在科學區也準備了一些有趣的材料,一會兒做游戲的時候我們一起去那里玩玩吧!
人音版小學一年級下冊音樂教案:《跳起舞》 篇4
一、教學內容:
1、聆聽《我是人民小騎兵》
2、聆聽《擠奶舞》
3、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4、表演《小松樹》
二、教學總目標:
1、通過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并能自編動作表演。
2、在聆聽《我是人民小騎兵》中能聽辨出音樂力度的變化,簡述音樂表現給自己的感受。
3、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結合生活中的聲音聽辨、感受。
三、教材分析:
1.木琴獨奏曲《我是人民小騎兵》
《我是人民小騎兵》是一首木琴獨奏曲,由手風琴伴奏。由力度變化模仿馬蹄聲,描繪一隊小騎兵由遠而近奔馳而來的形象。
2.器樂曲《擠奶舞》
《擠奶舞》是采用一首歡快的蒙古族民歌寫成,樂曲描繪了孩子們學做小小擠奶員,愉快地忙碌著擠奶的情景。學生邊聽邊學擠奶舞。
3.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內蒙古短調民歌。這首旋律流傳已久,填詞很多。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著進行曲雄壯有力的特點,節奏較為整齊,使得歌曲簡單、易唱,表現了小小年紀的蒙古族兒童對草原、家鄉深深的熱愛之情。
4.歌曲《小松樹》
《小松樹》是一首動聽的內蒙古民歌,這首歌曲以贊美小松樹為題,從擬人的角度,贊美小松樹“綠茵茵”,“真漂亮”,“像小兄弟一樣”,“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樹一樣茁壯成長,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喜愛小松樹挺拔、頑強的品格,勇敢地與風沙搏斗的精神。
四、學情分析
本課的演唱曲目《草原就是我的家》比較的簡單,學生能很容易的掌握,歌曲歡快,學生喜歡唱,喜歡表演。《小松樹》這首歌學生學習起來就有些困難了,節奏,音準學生都不容易掌握,這首歌不是很好聽,學生的學習勁頭會不是很高的,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演唱的積極性。
五、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
2、學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3、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引導學生聽辯出音樂力度的變化,并能簡單音樂表現給自己的感受。
2、聽唱法學習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通過教師范唱,學生輕聲隨唱的過程,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過學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學習用動作表現自己感受到的意境與情感,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個人設計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教學準備:
錄音機,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小練習:
1)蒙古騎馬式練習(后十六節奏練||)
2)音的高低練習: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聲音組合進行練習;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提示:樂曲主要用木琴演奏,表示騎馬奔馳的音樂形象。)
1)談談“草原、騎馬”等有關知識;
2)完整地聆聽全曲,要求聽出歌曲所唱內容,提示學生小騎兵由遠及近采用民什么方法?全曲節奏的特點是什么?
3)復聽時可自編動作表演。
2.聽歌曲錄音《草原就是我的家》;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體會旋律的起伏與蒙古民歌的風格。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邊聽錄音邊讀歌詞)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游戲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自創動作(引導學生用打擊樂器為同學作伴奏),從學生的自創運用中選編成游戲進行表演。
三、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小松樹》
2、表演歌曲《小松樹》
3、學習簡單的蒙古舞蹈動作組合
教學目標:
1、聽唱法學唱歌曲《小松樹》,學習用輕快的聲音演唱歌曲,引導學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風格、旋律、節奏;
2、用歡快的動作表演歌曲《小松樹》,體驗歡快的情緒,增強身體動作的協調性。結合生活中的經驗,探索感知、體驗音樂的節奏。
3、通過學習蒙古族人民的擠奶舞的動作,了解蒙古族的生活習慣與音樂特點。
教學準備:
錄音機,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小練習:
1)蒙古騎馬式練習(后十六節奏練||)
2)結合蒙古族運動項目,進行三聲部節奏練習。
二、新課學習:
1.歌曲學習:聽歌曲錄音《小松樹》;
2.第二遍教師范唱,引導學生完整感受歌曲的風格、旋律、節奏。(第二遍可隨著輕唱)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游戲表演歌曲《小松樹》,要求自創動作(引導學生用打擊樂器為同學作伴奏),從學生的自創運用中選編成游戲進行表演。
6.舞蹈動作練習:擠奶舞動作組合:站、蹲等。
7.自編動作復習欣賞:《我是人民小騎兵》。
三、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擠奶舞》練習并表演
教學目標:
1、組織聆聽《擠奶舞》的音樂及錄像,引發學生的興趣。
2、模仿擠奶舞的動作,合著音樂跳一跳。
教學準備:
錄音機,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擠奶舞》
1)談談擠奶的有關知識,組織學生觀看擠奶片斷;
2)完整地聆聽全曲,要求聽時想象擠奶的場景。
3)復聽時可自編動作表演。
2.復習擠奶舞的基本動作。(硬肩與笑肩。)
3.跟著音樂跳一跳。
4.挑選跳得棒的小朋友上來領舞。
5.四人一小組進行配合練習。
6.自編動作復習欣賞:《擠奶舞》。
三、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人音版小學一年級下冊音樂教案:《跳起舞》 篇5
一、在教學內容的組合上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
一年級的小朋友好動,愛表現,這是他們的天性,而學生對音樂美的感知是比較粗淺的。對于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該是在游戲活動中逐漸的進行滲透,在教學中通過師生共同的體驗、發現、創造來完成,從而欣賞音樂的美。根據這一教學理念我在本課中設計了欣賞、了解草原——節奏訓練——學唱《草原就是我的家》——表演《我是人民小騎兵》這四個環節環環相扣,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將體驗音樂的美、欣賞音樂美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二、在學生學習方式上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
在課堂設計中,很好的創設了各種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境,從而使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可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第一環節時,學生看到的是一幅幅精美的畫面,聽到的是優美的旋律,讓學生能夠從調用各種感官,從聽覺、視覺上多層次、多緯度的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在學唱《草原就是我的家》時,利用圖片、音樂來調動唱歌的積極性,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廣泛的空間。本節課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都是很有效的,各音樂小組積極參與,敢于表現,敢于創新,并團結一致,互相帶動。
三、教學設計中體現師生互動、面向全體、注重個性發展。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線,通過師生互動參與音樂教學,用聽、唱、跳的方法來體驗感受音樂的美。在活動中,允許學生個性的發展,允許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創造音樂,以表達個人的情感。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間。如小騎兵騎馬從近到遠、從遠到近如何來表現?自己想辦法來創造各種聲音表現草原上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