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級下冊音樂教案《五十六朵花》2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唱山歌》
教學目標
1·能基本正確而流暢地演唱《唱山歌》。
2·知道《唱山歌》是壯族民歌及有關劉三姐的傳說故事。
3·能用語言簡單描述自己對這首民歌的感受。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導人《唱山歌》教學(可從談話開始,以桐學們到過廣西桂林嗎?知道壯族人民心申最喜愛的民間歌手是誰嗎?"等話題引人)。
2·組織簡短的交流(針對上述有關話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見聞,教師引導歸納。如有條件,教師還可播放《劉三姐》影片有關片段)。
3,播放范唱錄音或教師范唱。
4·組織簡短的交流(引導學生就歌曲的情緒、風格等方面,談自己的感受)。
5·初步學唱歌曲(針對學生的實際,可讓學生隨教師的琴聲試著輕聲哼唱歌詞或歌譜,也可由教師分句彈奏旋律,學生分句唱歌詞)。
6·深入學唱歌曲(針對一字多音的唱詞、跨小節的切分音及兩個句尾旋律的變化等,進行指導和練習;針對吐字、發聲等技能表現的要求進行指導和練習)。
7·表現與鑒賞(在學生基本唱準曲調,能較流暢、完整地演唱歌曲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個人或小組進行演唱,并由演唱者本人及全體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可分別從 "音高、節奏的準確性吐宇咬字與發聲風格的把握與感情"等方面,分別引導學生進行評析)。
8·復聽范唱、體驗音樂(在歸納同學們觀點的基礎上,教師在審美與表現方面給予指導,引導學生玲聽范唱,歸納點評)。
9,創設情景,引導創編(教師可用談話方式創設"對歌"的情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對歌曲演唱形式進行不同的設計。如:領唱與齊唱、獨唱與
哼唱的伴唱。男女聲接唱等等)。
教學評價
1·學生的參與率與參與程度和情緒反應。
2·是否能基本正確、完整、流暢地演唱歌曲。
3·能否用語言簡單地描述自己對這首民歌的感受。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侗族大歌《小山羊》。
2·欣賞琵琶獨奏曲《天山之春》。
教學目標
1·知道《小山羊》是侗族民歌,《天山之春》的旋律取材于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并感受其風格。
2·熟悉兩個作品的旋律,并能隨音樂哼唱。
3·知道中國民族樂器琵琶,并能聽辨其音色。
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導人《小山羊》的聽賞(教師應結合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及音樂常識的積累,設計導人方式。如:聯系以往聽賞有關民族民間音樂的情景,設計"話題"來導人)。
2·初聽作品,組織簡短的討論(教師可啟發學生介紹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并對侗族大歌的有關常識作介紹)。
3·第二次聽賞作品,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歌曲第一部分的旋律,聆聽第二部分兩個聲部的變化。
4·組織學生分別哼唱《小山羊》兩個聲部的曲譜后,再播放范唱,讓學生隨錄音哼唱。
5·組織學生簡短討論(讓學生談自己對歌曲的感受,并著重談館己印象最深的部分"拍己感到最好聽的部分自己認為最有特色的部分"。教師不失時機地參與交流和引導,促進學生欣賞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