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設計案例二
一、游戲鋪墊 巧設伏筆
1.游戲:把手按在白紙上,用筆沿著手形畫出手的輪廓,想像:這手印兒像……
2.引導比較:同樣是手印,有的同學的手掌大,有的同學的手掌小,有的同學手指長,有的同學手指短。
3.小結:因此,留下的手印也各不相同,同學們要學會觀察,學會比較,發現生活中的不同,發現生活的美。
[這一設計,一方面為理解“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提供思維借鑒,使這一教學難點 的突破水到渠成,另一面,又很自然地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而且游戲的形式,暢所欲言的氛圍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奠定了整堂課學習的感情基調。]
二、導入 新課 設置懸念
1.過渡揭題:下面就讓我們在冬天里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打開房間的小窗,探出我們的腦袋,睜大我們的眼睛去發現一群小畫家帶來的美(配上舒緩的音樂并同時出示與內容相應的圖片)。
2.出示課題《雪地里的—小畫家》齊讀課題(指導讀好“的”輕聲)。
3.設置懸念: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雪地里的小畫家指誰?它們在雪地里于什么或它們畫了什么呢?等等)
[用兒童化的語言配上舒緩的音樂,帶著學生走近課文,繼而產生疑問,激起走進課文的強烈愿望。]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配樂)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名讀
(指導讀好第一個感嘆句和第5個設問句,全文的朗讀基調輕快、柔和)
4.齊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充分的朗讀,能幫助學生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進行語言積累。]
四、圖文結合,講讀課文
1.再讀課文,思考:雪地里的小畫家是誰?它們分別畫了什么?(同時貼出課文插圖)
2.交流第一問
(1)雪地里的小畫家指小雞、小狗、小鴨、小馬(貼出四種小動物的圖片);
(2)指點理解“一群”
①課文第二句用了一個詞兒來指代這四位小畫家。讀一讀找一找。
②出示成語“三五成群”,齊讀成語。
③理解“一群”,一個人能稱“一群人嗎”?兩個人呢?
④小結:三個以上才能稱“一群”,即所謂的“三五成群”。
3.交流第二問
(1)根據交流,伺機完成板書
(2)指點理解“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
①它們是怎么畫畫的呢?窗口的我們看得清清楚楚。(課件顯示動畫過程)
②指名說。(例:我看見小雞在雪地里走過,留下的腳印像竹葉)
③學生舉一反三,并試著把4個句子連成一段話。
(3)引讀第4句:哦,原來它們是這樣畫畫的呀,難怪課文上說——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
[《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共提出10條要求,歸納起來可分為四方面,其中一方面就是讓學生借助圖畫,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感受課文的美好情境和優美語言。基于這一點,我扣住重點句子“小雞畫們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竹葉,小馬畫月牙。”通過質疑,貫通上下文,所謂牽一發動全身,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對課文前后之間的聯系了然于心。]
4.學習第5、6兩句
(1)齊讀第1至第4句。
(2)師問:青蛙為什么沒參加?
生答:他在洞里睡著啦!
(3)你能用其它動物的名稱替下青蛙來問一問,答一答嗎?
(4)指點:狗熊、蛇等冷血動物在冬天為保持自己的體溫而不吃不喝,這
種現象叫——冬眠。
[讓學生在代詞說話的過程中逐步認識一類事物的共性,而后加上老師的指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語文學科與科學學科的綜合。]
五、回歸整體,熟讀成誦
1.過渡:讓我們一起把我們在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跟大家說一說吧。
2.齊讀課文。
3.借助插圖、板書自由誦讀。
4.指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或指圖指板書,或加上動作進行表演)。
[誦瀆的過程是對課文音韻美、形象美、蘊含美等多層面的美進行整體性欣賞、品味的過程。而教師完全可以從學生的背誦中得到其對課文感悟程度的反饋。]
六、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練讀生字并組詞;
2.學生看筆順圖并描紅課本上的生字;
3.師生共議書寫要點:左右結構的字書寫時左右對等左窄右寬;
4.學生練習在習字冊上描紅,仿影、臨寫、師巡視指導。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連線題
板書設計 :
[簡筆畫就像一座橋梁,它溝通了圖片和思維語言的聯系。抽象了圖中事物的形象性,提取了兩類事物形狀相似的特點,幫助學生理解。]
(顧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