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精選15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1
教學目標 :
1、讓學生了解杜甫的詩風,體會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境界;
2、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學方法:朗讀與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
一、師介紹本詩寫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杜甫生于盛唐,長于安史之亂。寫此詩前,詩人剛剛結束了動亂、貶謫、流亡的生活,在成都浣花溪畔經求親告友才蓋起一所草堂賴以棲身,不料又遭風襲,凄風苦雨之夜,詩人百感交集,遂吟此詩。
二、朗讀(師范讀、生自讀):
1、注意語調、節奏、重音和感情;
2、注意個別字詞的讀音。
三、詩歌內容簡析:
1、自讀討論后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歌前三節的內容(提示:前三節所用的表達方式是什么?寫了哪幾件事?)[秋風破屋、群童盜茅、破屋漏雨]
2、詩中傾注了詩人何種感情?(自由發言)[焦急、無奈、嘆息、痛苦等]
3、延伸:素質教育的推行,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學習更多的內容,也調動了學生的多向思維,還記得他們曾賦予孔已己“誠信君子”,范進“執著學子”的美譽。我就想借此機會測試一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于是提問:假如生活中的你也遇到了類似杜甫這樣的遭遇,你會怎么做?你認為詩人會怎么做?(有些學生的回答令我吃驚,甚至有些措手不及。他們的選擇是“自殺”。聽到他們如此脆弱的答案,我有幾分心酸,又有幾分震撼,于是就借此機會組織學生對這個問題展開了一場辯論。以下是辯論的有關內容。)
辯論雙方:自殺派(甲方)和求生派(乙方)
辯論要求:陳述理由闡明本方觀點,批駁對方觀點。
精彩辯論實錄:
甲1:一個人的力量相對于整個黑暗社會而言無疑于滄海之一粟,社會的變故,自然的無情已經讓人不具備生存的條件和希望,與其茍且偷生,不如一死了之。
乙1:的確,一個人不可能改變社會,但是社會是由無數人組成的。面對社會的黑暗和黑暗的社會,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會迎來光明,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少嗎?相反,如果人人畏懼困難,害怕挫折,個個都不“茍且偷生”,一死了之,我們豈不還在夏桀的皮鞭下飽受煎熬?
甲2:你能擋住暴雨?你能阻止狂風?你能為無米之炊?你能空手起家?你忍心看著一家老小忍饑挨餓?你不能,那活著還有何意義?
乙2:你雖不能抵擋狂風暴雨,但你可以憑自己的努力重建家園。古代愚公尚有移山精神,更何況生在新世紀,長在陽光下的我們!杜甫不會選擇自殺,因為如果自殺,他就不是杜甫;如果自殺,早在多年前,他有太多的機會,太多的應該。
甲3:據某報紙報道:內蒙一女同學因老師對其錯誤核實不準,為維護“尊嚴”自殺;陜西一學生因估計自己中考成績不好服毒自殺;另有某學生因與同學發生矛盾輕生;某中學生因父母的一頓批評自殘等等。這些同學的境遇和杜甫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他們尚且如此,所以我認為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有很多脆弱之人都會做此了斷。
乙3:不錯,在生活中我們是聽說一些學生因一些生活小事不如意而輕生,但這種情況畢竟寥寥無幾,而且有很多人事后都為自己的一時沖動后悔不已。請問對方:你認為他們這樣做對嗎?如果人人遇到挫折都選擇輕生的話,那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還能有幾個生靈?我認為:畏懼困難是弱者所為,逃避挫折是懦夫之舉。請問各位同學,有誰甘做懦夫呢?
……
師小結:生命之價值不在于你成功地做了幾件事,而在于你盡心盡力地做了幾件事。在實際生活中,擁有挫折是一筆財富,經受挫折是一種磨練,戰勝挫折是一種成功。在有些時候,人活著需要勇氣,而創造活著的機會則需要勇氣和智慧,生命之可貴就在于用心去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很多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懂,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所以人生真正的意義在于懂得的過程。為此,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生命嗎?(教師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為這場精彩的辯論,更為這節終生難忘的教育課)
( 趁機反饋)提問:這場辯論對你有何啟示?(自由發言)
生1:懂得了生命的可貴。
生2:知道如何面隊生活中的挫折。
生3:明白有陽光的日子真好!
生4:無論如何,我不會輕生。
生5:努力就有希望。
生6: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生7:笑迎困難!
生8:珍愛生活!
生9:善待生命……
4、遭遇這些之后,詩人杜甫究竟會作何感想?請速讀第三節,用自己的話(或原文)回答。[由己之苦到大抒憂國憂民之情,感情得到升華。原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四、小結:
1、朗讀訓練
2、背誦
3、主旨及主旨句
4、啟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2
一、教材分析
(1)【與前后教材知識體系的聯系】
學生們在初一已經學習過古代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本詩的作者杜甫,學生并不陌生,他們在初一學過了杜甫的《春望》,對其人其詩有初步的了解。這課《詩詞五首》,俱是見景抒情或遇事感懷之作,《茅》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為熾烈、內涵最為深刻的一首。能通過學習此詩掌握解詩之法,學生要學習其它四首詩詞也就順利得多。而且本詩是詩圣杜甫的名篇,千古傳誦,學習本詩,學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了解,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分認識。學生還能在逐步感受杜甫憂國憂民、克己為人的博大胸襟的過程中,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2)【本課的知識體系】字詞(略)②本詩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郾驹姙槠哐怨旁姡娖械木湫痛蚱破哐院婉壟嫉男问绞`,兼永長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畫形象和抒發感情。通過形象的語言呈現鮮明畫面,寓情于描寫之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值得鑒賞和學習。
、茉姼杷哂械纳顝V的社會意義。
二、確定教學目標
1、依據
(1)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的個人理解,就是要使學生對古詩文要“想讀”、“會讀”、“熟讀”、“解讀”。至于本課,字詞知識不多,語言通俗,淡中見奇,意蘊深厚,所以計劃以“熟讀”“解讀”本詩為重點。
(2)★學生分析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九十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且學生群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班集體又有不同的個性,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精心安排問題,巧妙使用類比手法啟發學生思維,做到兼顧全體——“優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比如簡單的問題,可由全體學生同步完成;稍難的,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和啟發,教師做點評;難點,則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或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研究活動,不一而足。(再舉例來說,我教的兩個班,兩個班都很活躍,相比之下,a班里有獨立見解的人多,b班的思考風格較“保守”的人多,所以在a班,我會鼓勵有主見的學生個別發言,由他們去帶動課堂;在b班,則多由我來對課堂進行整體性的啟發和點撥。如此,兩班學生都能圍繞課堂積極地進行思考。)
2、確定基本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本詩正確的讀法,在誦讀中熟悉詩文,了解詩中所敘寫的內容。
2、通過反復吟詠、聯想,把握詩歌意象,進而了解詩中的意境。
3、聯系詩人身世處境,結合詩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品味詩歌語言形象、生動與凝練。
教學重點:理解本詩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當中。
教學難點:對“長夜”的理解;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三、教學思想:
【基本原則】:圍繞目標,注重知識遷移,引導閱讀,讀中感悟,探究研討,因材施教,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如何發散學生的思維又不使學生的思維過于散漫?如何使理解力水平較低的學生也能實現對詩文的正確把握?如何處理學生提出的“意外”問題?很顯然,教學目標必須明確,卻不能死抓,教師更應該就學生實際的表現靈活調整課堂的進程。教師首先要激發全體學生對本詩的閱讀興趣,然后指導出大的探討方向,鼓勵學生相互討論并主動質疑,教師在其中擔導讀、歸納、點評的任務,并對突發的問題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1)學法指導——依據“三有利”原則
、儆欣诩ぐl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思維。
②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于學生終身可持發展。
、塾欣谕诰驅W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要突出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讀書人的素質,以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積極、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藝術修養、閱讀經驗等)進行創造,進而形成對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把握,并把語言文化知識、經驗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信念和行為,最終升華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僮ダ收b。詩歌的節奏、韻律要靠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也靠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每個層次的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趫猿謫l式。問題要精簡,并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手法。在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詞的意境,理解詞的感情。使學生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
、圩兘讨R為教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容的閱讀習慣。
。3)手段——以生為主體,以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兩體現:a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b體現教法,學法)
※具體過程
。ㄒ唬⿲搿
回憶杜甫的相關資料(朝代、字號、稱譽等),并背誦《春望》,讓學生說說杜甫所處時代的時局特征和社會狀況。(投影相關圖片及文字資料)
。ǘ┱w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對其中的難辨字進行點撥。
2、教師做一般朗讀,意在正音。學生邊聽邊為難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詞注音和解釋)
3.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
。ㄍ队氨驹姼璧幕竟澴,標出壓韻部分)
。ㄈ┢肺墩Z言。
本詩有兩個突出的語言特色,一是用詞生動,形象鮮明;二是結構嚴謹,層次井然。重點讓學生品味詩歌中的精彩用詞與語音節奏隨情感變化有致變化的特征。
詢問學生:“這首詩你們至少讀了兩遍了,在語言上有什么感覺呢?里面有哪些字詞使你特別留意的?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再讓代表發表觀點。教師相機點撥。提點完畢后,全體朗讀一遍詩歌。
(四)師生討論。
提示學生結合課文注釋思考詩歌的內容意義。在其中貫通對難重點的把握。
1.把握詩歌的內容。
〖這里很多學生會問到“為”為何讀wei的上聲,教師可就這個問題解析詩歌的題目!
⑴問:由題目看,這首詩是詩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單獨提問,學生舉手回答)
點撥:由題目看,可初步了解到這是在八月的時候,詩人因茅屋被秋風刮破之后寫的詩!盀椤痹谶@里是“被”的意思。
、茊枺涸娙藢戇@首詩,僅僅是發泄因茅屋被秋風吹破而產生的不滿么?聯系詩中所描寫的情況推測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學生分組討論,發表觀點并提出新問題)
點撥:詩人的不幸是接二連三的。秋風、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層加深。而這一切的背后,是戰亂后國家由盛轉衰的社會狀況。詩人當時非常貧困,這些可以從居所的簡陋、茅草的難得、寢具的陳舊等看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的心情無疑是非常的沉重。
2.思考詩歌的意旨。
〖在這部分,學生很可能會提出一些問題,如:“杜甫怎么不尋求親朋好友的幫助住好一點的房子?”“杜甫那么有才華,又做過官,為何會落到這樣的境地?”“他為什么不馬上把茅屋頂修好,卻束手看著床頭屋漏?”“杜甫自己都那么慘,為何還要憂國憂民?”——根據學生的年齡及閱歷特征,他們會不大理解杜甫為何自顧不暇還要為天下寒士憂慮,也不明白“廣廈千萬間”的理想在當時來說不可能實現,詩人卻還是要抱以希望。此時可以就手展開討論,認識當時社會狀況和詩人的心境,感悟詩人的思想境界!
⑶問:面對這重重的不幸,換了主角是你,你會有什么心理活動?而詩人的表現如何?
點撥:詩人的心情無疑十分沉重悲苦,“長夜”一句表現出詩人渴望苦難結束的迫切心情!伴L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詩人由己及人,由個人的悲慘遭遇想到天下的窮苦之人,從而產生甘愿為天下窮苦人犧牲自己的愿望。詩人的大聲疾呼,正是他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為人的人道主義寬廣胸襟的展示。
⑷這首詩先敘事,后抒情,表達詩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W生集體找出答案,并朗讀之)
點撥:(略)
⑸問:詩人的理想你們看來,在當時可以實現嗎?那為何還要如此不切實際?
點撥:詩人的理想在當時是不能實現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犧牲也是一樣。
他生出這樣的愿望,是基于對人民困苦生活情況的深切體會,詩人個人所具有的人文關懷意識迫使他自己為民疾呼,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無功利色彩。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現實的殘酷,一方面也凸顯出詩人“兼濟天下”的情懷,那一顆熱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詩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將個人與社稷命運緊密相連的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正是這首詩最大的藝術價值所在。
。ㄎ澹┬〗Y。
結合對本詩的理解,再次朗讀詩篇。
、俳處煼蹲x(富有感情的吟誦),并投影誦讀要注意的節奏和重、拖音。
②學生借鑒教師的方法,自由吟讀詩篇,同時背記內容。
③學生共同朗讀。
(六)能力拓展:時間允許的話,可安排學生對杜甫的其他現實主義風格的詩篇進行品讀。
(七)布置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除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還要體現延伸性學習思維,如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難過的遭遇仿《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詩;讓學生結合更多的杜甫資料,為此詩寫一個簡短的讀后感(本單元的寫作教學內容便是指導學生寫讀后感)。所以,可安排如下作業:
、俳Y合自己的理解反復吟詠本詩并背誦
、诮Y合更多的杜甫資料,把你對此詩的感想寫下來,200字左右。
、勐撓底约荷钪械囊淮尾恍一螂y過的遭遇仿《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詩。
六、幾點說明
(1)投影片內容
◎本詩相關的字詞注音及解釋;
◎詩篇的基本節奏;
◎本詩的相關背景資料;
◎結構及內容的板書;
◎相關的思考與練習題。
◎杜甫的其它詩篇的鑒賞
⑵朗讀示范:教師親自示范
、前鍟O計(略)
⑷時間分配:一課時
(5)課堂教學特點:以讀帶解,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探討式教學。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6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5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4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3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2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課教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練習題)
上一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實錄(1)
下一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歌鑒賞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3
課 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教學目的: 憂國憂民思想
重點難點:
課型教法: 分析鑒賞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幻燈片號:
教 學 過 程
1、 練習
下列對《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分析,正確的是:ABD
A、 本詩以七言為主,B、 句式多變,C、 節拍有緩急,D、 其目的是表達自由奔放的情感。
E、 本詩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F、 類似楚辭,G、 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H、 本詩反映了詩人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I、 積極面對人生與社會態度。
J、 本詩是借惜別的話題,K、 以游仙詩的形式,L、 表現自己的政治態度和生活理想。
2、 作者介紹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稱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稱杜拾遺、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與“李白”同為唐代第一流詩人,并稱“李杜”,因有別于杜牧,亦稱“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轉衰之時,其詩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被稱為“詩史”。
3、 結構
(一)秋風破屋
動詞妙處:“怒號”“卷”“三重”“飛”“灑”“掛”“飄”
。ǘ┤和
動詞妙處:“欺”“忍”“呼不得”“似嘆息”;寫出無可奈何心情。
。ㄈ╅L夜沾濕
“長夜”一語雙關,自己的處境,國家的處境(風雨飄搖之中)
“何由徹”意味深長,一作結,二鋪墊。
(四)崇高思想
安得 歡顏 獨破 受凍
秋風破屋 風 白天 室外 事
板書: 現實 群童論茅 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長夜沾濕 雨 黑夜 室內 人
水到渠成 推已及人
理想 廣廈千萬間(點睛之筆) 他人(疾苦)
4、 小結
1、 主題:從推己及人中,2、 表達了關心民生疾苦,3、 憂國憂民的崇4、 高思想。
5、 層次分明清晰。
5、 升化主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歸心似箭)
杜甫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憂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憂民)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別林斯基: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 ,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朝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題“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對聯: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社會病態,振筆疾呼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 詩歌鑒賞練習
1、下邊是晚唐詩人聶夷中的《傷田家》,對它理解錯誤的一項是:A(1-186)
二月賣新絲,五月新谷。
醫得眼前瘡,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錯誤!未定義書簽。,只照逃亡屋。
A“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寫“田家”雖然貧困,但尚有“絲”、“谷”可賣。
B“眼前瘡”和“心頭肉”是比喻的寫法,“眼前瘡”喻眼前急難,“心頭肉”喻“絲”、“谷”等農家命根。這兩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會現實。
C“綺羅筵”與“逃亡屋”構成鮮明對比,更增強了詩的藝術力量。
D全詩言簡意足,充滿詩人對田家的同情、對君王的諷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4
為迎接青島市“青年教師基本功”講課比賽,我們膠州市也組織了青年教師優質課評選活動。筆者有幸獲得了高中組一等獎。事后,評委們談起此事時說:如果每節課都這樣講,無論是對于老師還是學生,在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方面,都肯定會大有裨益。這在落實新課程標準、體現課程改革方面也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在此,我想結合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教學大綱》中的一些精神,就所講的課談一點自己在體現新的教育理念、落實素質教育方面的做法及其感受和體會,以與各位同仁商榷。
以往的語文教學在觀念、內容、方法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陳舊”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中常常把內容分解成上百個知識點、能力點,然后再圍繞這些知識點、能力點設計大量習題,讓學生反復機械地做練習。這樣做,明顯違背了語文教育的規律,造成了語文課程繁、難、深、多,而實際收效偏低的現象。筆者從事高中教學十幾年,深刻意識到了這些弊端。鑒于此,我做了以下幾個嘗試:
。ㄒ唬┲v課之前來了一段“開場白”
新頒布的《語文教學大綱》提出“要重視師生之間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我們是易校講課。我的授課地點是膠州一中。學生是高二年級。我執教的是高三年級的課文——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講課之前實行抓鬮,老師學生互不見面。怎樣跟學生快速溝通,并激發其學習興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學的任務,為此,我決定臨時來一段“開場白”。臨近上課還有一分鐘,我微笑著用平和的語氣給學生說了這樣一段話:“同學們好,我姓張,來自膠州三中。三中是一所新學校(注:2000年5月由膠州師范學校改制辦普通高中),我們很注重向先進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學習。今天來到這里,就是向一中的老師和同學們學習的。很高興和大家合作上這一堂課,希望我們合作愉快。課后,我將把同學們的良好學風和美好風范帶回三中,傳達給三中的同學們!
這段話說完后,我發現很多學生微笑地看著我,很友好的樣子。講課結束以后,一些聽課的老師對我說:這些話很管用,一下子就把學生的心抓住了,挺創新的。說句實在話,創新談不上,內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在“拉攏”學生,有跟學生套近乎的嫌疑。實際上,適當地跟學生“套近乎”,目的是為了縮短老師與學生在心理和感情上的距離,以便在課堂上能夠很好地合作。新課程標準強調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關系,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應該說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我的“演技”不算高明,一些優秀教師在一些大型的觀摩課和講課比賽中早已使用。但在這節課的教和學中,我明顯感覺自己給學生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課堂上同學們踴躍回答問題,積極主動地探究,好幾次看似尷尬的“冷場”均“化險為夷”,師生之間交流融洽、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了教和學的任務。注重了師生之間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拘成規,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
(二)精心設計導語
我的導語 是這樣設計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一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注:用多媒體在字幕上打出題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兩位偉大的詩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義詩人,人們把他叫做“詩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詩人?(學生回答:現實主義詩人。教師板書。)人們叫他為 ?(學生回答:“詩圣”。教師板書。)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命名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杜甫43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有名的戰亂,那就是 ?(學生回答:安史之亂。教師板書。)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當時是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這些詩篇因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被人們稱之為“詩史”——用詩歌寫成的歷史。我們剛學過他的詩歌《登高》。我起個頭,大家一起背誦。(注:學生背誦完畢,教師用多媒體打出畫面凄冷的字幕——《登高》全詩,并用異色突出“萬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是呵,萬里悲秋常作客!叭f里”不是一萬里路,“作客”也不是到別人家里吃飯、聊天,而是“居無定所、到處飄泊、客居他鄉”的意思!兜歉摺芬辉娂词窃娙丝途铀拇ǚ罟潟r所寫,抒發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塊荒地,蓋了一所茅屋,總算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了一個棲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親戚朋友的幫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堅固,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這是一段看起來挺冗長的導語 ,在講課中用了近五分鐘,很容易有滿堂灌之嫌。而我之所以仍堅持這樣做,乃是為了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感情氛圍,從而實現“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新課程標準重視語文教育的豐富內涵,強調在語文教學中要靠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也提出了認知與情意的統一。傳統的教學論研究忽視了教學中的情感問題,把生動、復雜的教學活動囿于固定、狹窄的認知主義框框之中。新制定的課程標準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要素的和諧統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因此,致力于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把它們有機地滲透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并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過程 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 的靈魂。對高二的同學來說,對杜甫的理解,以前也許只限于“三吏”“三別”的一鱗半爪的知識。補充“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命名為“世界文化名人”的內容,會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確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對“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當時是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這一段描寫“安史之亂”文字,我用了慷慨急昂的語調,抑揚頓挫、滿含激情地進行了朗讀。此時,我的心情很激動,同學們也被我的激情所感染。精心設計的導語 營造出了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氛圍,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境中,為下面我進一步順理成章地提出學習目標做了很好的鋪墊。
。ㄈ┲笇W生進行詩歌朗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詩。我為學生設計了三個學習目標:①揣摩詩歌語言 ②品味思想感情 ③進行朗讀訓練。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經過考慮,我決定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再附以“揣摩語言”的方式,進而去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運用詩歌朗讀知識,為本詩朗讀訓練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首先,指導學生整體感知,領會作者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沉郁頓挫的風格,局部則要求學生把握四節詩的情感分別是:痛惜、痛心、痛苦和憂國憂民。以此確定全詩的感情基調與各節的語氣。我先讓學生齊讀,并提醒學生在齊讀時注意字的讀音,注意領會這首詩的思想感情。齊讀完后,我糾正了“俄頃”、“喪亂”、“突兀”、“見此屋”等幾個字的讀音,并且又進行了指導,強調如何深入領會詩的意境,讀出感情來。然后又讓學生齊讀。連讀二遍之后,我又讓一個同學單獨朗讀,肯定了他能根據詩歌感情的需要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優點。最后,我進行了范讀。我讀得聲情并茂、抑揚頓挫。讀畢,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課堂氣氛達到了一個小高潮。
其次,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拍、層次和韻腳。本詩詩句以七言為主,結合詩意一般可按四三言節拍朗讀;其余詩句根據字數和詩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可讀為四二三言節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和“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均可讀為二四三言節拍,“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可讀為四二三言節拍(注:“死亦足”三字決不可同前直連)。每小節之間有停頓,前三節與后一節之間停頓稍長。凡韻腳需讀得響亮,這樣讀詩歌,層次清晰,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瑯瑯上口,情趣盎然。
再次,指導學生讀出語調升降、語速快慢和語音輕重。前三節基本用降調,但降中有逐層遞升,語速宜緩慢,詩中“怒” “三” “灑” “掛” “飄” “老” “忍” “抱” 等字須重讀,讀出風之大、茅草翻飛的意境;“呼——不得——” “自——嘆——息——”等字須拖長讀音,讀出杜甫面對群童抱茅無可奈何的情狀來。后一節用升調,語速適中,“安得” “千萬” “大庇” “寒士” “嗚呼” “何時” “受凍”等字須重讀,“死——亦足”中“死”字須拖長讀音。這樣處理,能讀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來,較好地表達出詩歌的情意。
以上是我在執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所做的幾點嘗試,談不上創新。通過進一步學習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我認識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所以教學改革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了。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并把它落實到每一節課當中,應該是每一個教師的任務。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5
一、說教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選自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詩詞五首》中的第一首,761年秋天,一場大風把他的茅屋茅草給卷走了,窮困的他屋漏偏逢連夜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萬千,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這首詩最能體現杜甫憂國有民的博大胸懷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這課《詩詞五首》,俱是見景抒情或遇事感懷之作,《茅》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為熾烈、內涵最為深刻的一首。能通過學習此詩掌握解詩之法,學生要學習其它四首詩詞也就順利得多。通過形象的語言呈現鮮明畫面,寓情于描寫之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值得鑒賞和學習。
八年級的學生對古代詩詞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知識與誦讀經歷。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
新課標要求: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被诮滩呐c學情的特點,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反復吟詠,把握詩歌意象、意境。
2.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3.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現實主義風格
根據文本(內容和形式)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情感特點。
教學重點:品味詩歌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把握作者“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理解
二、說教法
話說:教有常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情、本課的教材特點和教學目標、,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選擇誦讀指導法、問題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通過誦讀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律,創設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體會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培養學生的的能力。
三、說學法
在制訂教法的依據上,考慮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知識、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我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靈活采用誦讀品味、討論探究、圈點勾畫、活動遷移等方法,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中,獲得個性化閱讀的體驗,通過誦讀和理解相結合,提高學生分析細節、品味語言與意象的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一個課時完成。
(一)課前準備:
新課標要求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課前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等途徑搜集杜甫的一生資料,制成知識卡或幻燈片,作好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的準備。
。ǘ┙虒W過程本課時的主要教學環節有:情境導入——誦讀品悟——活動遷移——小結—作業設計——板書設計等六個環節
1.導入:
課件播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flash在線課文欣賞朗讀,在音樂與畫面中,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無奈生活,領略萬千的感慨,從而導出課題。
這一環節是為學生學習本課營造氣氛、激發興趣。
新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語文教學是師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教師創設誦讀情境,對學生的解讀加以啟發誘導。
2.誦讀品悟:通過“感知性地讀—按要求讀—鑒賞性地讀”這三個層次的誦讀,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借助于圈點勾畫、探究討論法等,突破重難點。
。1)探究性地讀——學生自由朗讀:1找出文中難讀的字詞,師生一起正音、釋義。2教師范讀,指導句讀、節奏、重音、語調3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誦讀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詩歌的朗讀技巧、詩歌語言的特點,培養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2)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目的地讀。1這首詩是詩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談論詩人的創作風格。2說說詩中描寫了幾幅畫面?抒發了作者的什么情懷?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查找的資料、學生很容易通過詩人的遭遇,得出現實主義風格的結論。培養學生知人論世,不“以意逆志”的文學批評法。第二小題學生通過圈點勾畫,小組合作一般也能概括三幅畫面來。引導學生明確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一環節旨在分析細節、讀出情感的能力。
。3)賞析性地讀——:
1.賞析生動傳神的一系列動詞,這道題通過學生之間的探討一般能解決。2.把握作者“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理解。學生可能只會從文本的意思去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3.朗讀體會語言的美。最后一節,怎樣讀出情和意?這題有一定難度,師生可以一起探討:這是無法實現的!扒f、大庇”重讀;“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悲哀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死亦足”要讀得堅定有力,并且拖長音。找生讀后,評析,再讀,最后齊讀。
這個環節旨在突破重點,讓學生融入文本,領悟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詩歌鑒能力
3.活動遷移——“劇本改編”大會
這是授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再次播放flash動畫,讓學生各顯神通,將課文改編為劇本。
潘新和老師說,以“表現(說、寫)為本位”語文教學發展觀將成為21世紀中國語文界的共識。此項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詩歌到寫作,把握住情感,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4.小結
本文通過誦讀帶動鑒賞,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品味語言,領會詩歌的意境。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精神。
六、布置作業(依據大語文教學觀和學生水平的不平衡性,使課堂上的知識得以拓展、延伸,)
1. 熟讀成誦
2. 結合對作者的了解,辦一份紀念他為主題的手抄報。
七、說板書
本著簡潔明朗,體現作者與教學的思路,反映教學重點,便于學生理解把握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濕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6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沁園中學 田 萍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理解詩的內容。
2、培養朗讀能力,在誦讀中進一步感悟。
3、揣摩詩歌語言,體會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4、培養關心他人、愛國愛民的優秀品德。
教學重點:
1、朗讀品味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憂國憂民的情懷。
2、理解本詩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對重點詞句的賞析理解,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之中。
教法學法:
誦讀討論,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把茅屋圖片、杜甫頭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用屏幕顯示出來。
伴隨解說詞:這幾間茅草屋,雖然簡陋,卻牽系一個詩人的家庭冷暖;這個詩人是誰?(杜甫)我們曾學過《杜甫詩三首》,請回憶一下杜甫的基本情況。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先由學生介紹,互相補充,老師再重點強調)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杜工部。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圣”之稱,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們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可事實遠非如此。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杜甫43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有名的戰亂,那就是安史之亂。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當時是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這些詩篇因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被人們稱之為“詩史”——用詩歌寫成的歷史。(我們學過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費盡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暫時結束了輾轉飄零的流浪生活,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對似的,到了八月,一陣秋風掀去了屋頂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不朽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風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讓人不愉快的事,可詩人卻要歌詩一首,這是為什么呢?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讓我們一同走進“茅屋”,用心聆聽詩人的心聲。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領會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2、學生朗讀完后,教師糾正“俄頃”、“喪亂”、“突!、“見此屋”等幾個加點字的正確讀音。同時把握詩行的節奏及韻律。
示例:八月 / 秋高 / 風怒號,卷我 / 屋上 / 三重茅
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歡顏
吾廬 / 獨破 / 受凍 / 死亦足
3、學生先互相練讀、評讀,挑選優秀展示朗讀。
4、自由誦讀課文,邊讀邊想像想象畫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四、研讀賞析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
、艑W生分成若干組合,互相提問詩中的詞語,理解、把握詞義。
、茖W生在理解基礎上,口述課文大意。
、峭扑]朗讀水平高的同學讀課文,注意字音、節奏。
。ń處熯m當進行朗讀指導,強調如何深入領會詩的意境,讀出詩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來。)
2、讀課文,用最簡潔的詞句概括各節內容。
(板書)秋風破屋 頑童抱茅 夜雨難眠(長夜沾濕) 期盼大廈
3、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寧愿“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2、3環節中穿插逐層分析各小節)
。1)請根據第一個詩節的內容,在“秋風”一詞的前面加上一個適當的詞語構成偏正短語并且闡述理由。
分析:學生很可能選擇“無情”、“猛烈”“兇猛”等詞語。根據是此段中有“怒號”一詞說明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等。鑒于此,教師可以順勢推理,把第一句改為“八月秋高風猛烈(或無情、兇猛等)”并讓學生跟原文比較孰優孰劣,弄清“怒號”的擬人化用法是最佳的。從而達到“煉字”的目的。
追問:哪些動詞渲染了風的威力?(卷、飛、渡、灑、掛、罥、飄轉)
這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痛惜)
(2)讀第二節,思考:
群童為何抱茅?
討論明確:本身也是窮孩子,用茅草蓋屋或回家當柴燒。當然也不排除調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層原因——譬如社會現實。杜甫與其說生孩子們的氣,倒不如說生社會的氣,恨動亂社會造成人民貧困、災難。
“歸來倚杖自嘆息”,他嘆息什么?這一句的語氣和節奏應該怎樣讀?
討論明確:一嘆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過呢;二嘆周圍的人苦——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窮苦的人;三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應該用嘆息的聲音讀出來:歸來倚杖自——嘆——息——
過渡問題,承上啟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
。3)屋漏偏逢連夜雨,這一節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床頭屋漏,雨腳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慘的氛圍,也烘托了詩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面對這重重的不幸——秋風破屋,茅草被盜,大雨連綿,屋漏床濕,長夜難徹——如果面對這凄風苦雨、漫漫長夜的就是你,你此時會有什么樣的感慨?什么樣的想法?而詩人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他僅僅是哀嘆自己的不幸、發泄自己的不滿嗎?請同學們朗讀詩的最后一節。
這節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怎樣的愿望?(憂國憂民)
詩人從眼前長夜沾濕的痛苦生活,想到飽經磨難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亂中的整個國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國。甚至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國家社稷,甘愿犧牲自己,這是何等恢弘的氣度,何等博大的襟懷,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當代詩人郭沫若題詞:(板書)“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五、拓展延伸
你能說出杜甫其他有關愛國的詩句嗎?
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六、小結:
偉大的詩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與之同呼吸,共命運。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他們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倍鸥υ谶@首詩里不是單純地寫自身之苦,而是通過個人的不幸來反映時代的不幸。在這狂風暴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躍然紙上,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其實,具有這種偉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從“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無饑寒”的白居易,從“先憂后樂”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到“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從“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中國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一直秉承了這樣一個優良傳統。他們以天下人為念,執著追求著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這種思想,這種傳統,使我們看到人性的閃光,看到了民族的未來,看到了人類的希望!
六、作業:課下背誦這首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7
一、教學目標
、 有感情的朗讀、體味詩歌的意境。②體味作者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關心人民疾苦,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三、難點分析
、僦笇W生進行詩歌朗讀訓練。
②創作背景的介紹和詩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學用具
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學課件,根據教學過程 ,隨堂使用。(具體過程見“教學過程 ”)
四、教學過程 設計
。ㄒ唬⿲дZ 設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一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用多媒體在字幕上打出題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兩位偉大的詩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義詩人,人們把他叫做“詩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詩人?(學生回答:現實主義詩人。)人們叫他為——?(學生回答:“詩圣”。)(用多媒體打出杜甫的畫像。這里我運用了1962年郵電部發行的紀93 《杜甫誕生1250周年》兩枚郵票。郵票上不僅有杜甫畫像和杜甫草堂,還有郭沫若、朱德對杜甫的評價對聯: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牐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命名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杜甫43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有名的戰亂,那就是——?(學生回答:安史之亂)這是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一場戰爭,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當時是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血淚的偉大詩篇。這些詩篇因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被人們稱之為“詩史”——用詩歌寫成的歷史。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塊荒地,蓋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了一個棲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親戚朋友的幫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堅固,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下面我們就一起賞析一下這篇作品。
。ㄟ@段導語 比較長,主要是為了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感情氛圍,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境中,從而實現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為下面進一步順理成章地提出學習目標做了很好的鋪墊。)
。ǘ┱w感知
。ㄋ自捳f: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無論從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我采取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再附以“揣摩語言”的方式,進而去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
。 1、初步感知
(指導學生領會作者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局部則要求學生把握四節詩的情感分別是:痛惜、痛心、痛苦和憂國憂民,以確定全詩的感情基調與各節的語氣。這時用多媒體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畫面并配以二胡獨奏《江河水》音樂。)
先讓學生齊讀,并提醒學生在齊讀時注意字的讀音,注意領會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學生齊讀完后,教師指正解讀并糾正字音。
齊讀之后,再讓一個同學單獨朗讀。學生讀完,教師應肯定其能根據詩歌感情的需要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優點。
最后,教師進行范讀。(要注意讀得聲情并茂、抑揚頓挫,使課堂氣氛達到一個小高潮。)
。牐2、研讀賞析
⑴、賞析第一詩節
設計問題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風的?(學生很快回答出來“怒號”。)為什么用“怒號”,而不用“猛烈”“兇猛”等詞語,有何區別?
討論明確:“怒號”說明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又運用了擬人化手法。
。牐犜O計問題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寫風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討論明確:“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設計問題③:后面的動詞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處?
討論明確:后面還有“飛”—“灑” —“掛 ” —“飄轉” —“沉”等動詞,刻畫了茅草飛揚的動感畫面。
設計問題④:給此段加一個什么小標題?
討論明確:“秋風破屋”(板書)
(根據上下文語境揣摩語言,確定詞語是否用的得當,這種閱讀方法很好。在揣摩語言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齊讀第一段,教師進一步強調朗讀時要重點突出這些詞語,注意體會其運用的妙處。)
⑵、賞析第二詩節
設計問題①:讓學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飄飄揚揚掛在樹梢上、灑落到低洼積水處時,作者是什么心情?
討論明確:詩人心情著急、發怒,無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沒有一個字描寫他的心理活動,但是能讓讀者體會得到這種心情。
設計問題②:茅草被卷走了,這些草如果拾起來,還可以修理茅屋。可這時一群頑童把草抱走了,詩人著急,他說:“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杜甫寫此詩時只有49歲,為什么用一個“老”字,是否用得不準確?
。牐犛懻撁鞔_:是寫心情,詩人經受戰亂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牐犜O計問題③:群童為何抱茅?
討論明確:本身也是窮孩子,用茅草蓋屋或回家當柴燒。當然也不排除調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層原因——譬如社會現實。杜甫如其說生孩子們的氣,倒不如說生社會的氣,狠動亂社會造成人民貧困、災難。
設計問題④:“歸來倚杖自嘆息”,他嘆息什么?
討論明確:一嘆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過呢;二嘆周圍的人苦——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窮苦的人;三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應該用嘆息的聲音讀出來:歸來倚杖自—嘆—息—。
設計問題⑤:給此段加一個什么小標題?
討論明確:“群童抱茅”(板書)
設計問題⑥:如果在此時加上作者的動作、神態該怎么加?并體會其意境。(學生躍躍欲試,暢所欲言,回答異彩紛呈,課文分析達到一個小高潮。)
。牐牏、賞析第三詩節
。牐犨^渡問題: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學生回答:下雨)
設計問題①:給此段加一個什么小標題?
討論明確:“夜雨濕屋”(板書)。
設計問題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詞語用得好,找出來賞析一下。
討論明確:“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袄渌畦F”中的“鐵”字說明被子很破舊,很臟——長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洗,或者沒有錢買,只有一床被子,沒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還破了,這說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體會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語言錘煉功夫。
⑷、賞析第四詩節
設計問題①:面對“夜雨濕屋”,作者此時的表現是什么?(學生回答:長夜沾濕何由徹?)
設計問題②:漫漫長夜,杜甫無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設計問題③:給此段加一個什么小標題?
討論明確:“祈求廣廈”(板書)
設計問題④:由此可見杜甫是怎樣的一個人?
討論明確:“憂國憂民”(板書)。
小結:
這正是詩人的偉大之處。他不僅只是寫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這風雨之夜,普天之下還有更多象他這樣處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這使讀者眼前為之一亮。
然后啟發學生,誰能再說出一些杜甫憂國憂民的名句?(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寫安史之亂的詩《石壕吏》中的有關句子,進一步感受他憂國憂民的博大思想。要用多媒體打出有關詩句。)
在此基礎上,可再補充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等例句。(用多媒體打出有關詩句)并向學生說明憂國憂民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他們總是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與之同呼吸、共命運。
。ㄈ┌鍟O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夜雨 濕屋
群童抱茅 秋風破屋
秋風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濕屋—祈求廣廈—憂國憂民
。ㄋ模┱n堂練習
假如你是一位電視劇編劇(導演),打算寫(導)一部有關杜甫的歷史劇,結合此詩,你準備設計一些情節和畫面,請進行合理的想象,把有關的畫面描寫出來,并適當加入主人公動作、神態的描寫。(用多媒體打出課堂練習內容。該作業 以“奇思妙想”為主題,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感知的新情境,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學的知識,起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也可以要求學生課下進行專門的習作創作。)
附學生習作兩篇:
(之一)
鏡頭一:深秋季節,北風呼呼地刮,咆哮著,怒號著,漫卷著地上的枯黃落葉。這時,有一位頹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剛下過雨的泥濘中。他右手拄著老樹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緊攥著幾根茅草。他駝著背,頭發散亂,臉上布滿皺紋,皺紋很深,里面還夾著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無光。
鏡頭二:他看了看旁邊那簡陋的沒有屋頂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對岸孩童們正抱著茅草往樹林里鉆,不由地進入了回憶。昨天晚上,天氣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風,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門窗鐺鐺作響,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風將屋頂上那薄薄的幾層茅草卷了起來,刺骨的寒風擠進了屋子里,把孩子們凍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舊的不能再舊的硬“棉被”給孩子蓋好。這時,綿綿秋雨下了起來,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們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點停。
鏡頭三:一陣涼風吹過,老人從回憶中醒來,他不斷地嘆息和搖頭,臉上的皺紋更加緊鎖著。一會兒他臉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們這樣受苦受難的人還有多少,他們肯定比我們還慘!什么時候才能讓每一個窮苦的人都住上風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樓大廈。咳绻娴哪苓@樣,我寧愿自己仍就在這里受罪!”
鏡頭四:太陽即將下山了,夕陽的斜光折照在那間破屋子上,幾只烏鴉在枯死的樹上嘶啞地叫著。哎!老人又將是一個不眠之夜!
(之二)
鏡頭一:那是在一個深秋的夜晚,秋風象魔鬼似得號叫著,雖不象寒風那樣刺骨,但也足以讓人渾身顫栗了。就在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蓋起來的小茅草屋,被風刮得不象樣子,屋頂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著瘦弱的身體,到處去撿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搶先一步,抱著茅草跑進樹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寶寶,把茅草還給我,爺爺給你們講故事!钡切┖⒆永硪膊焕硭,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氣得老人渾身發抖,破口大嚷起來:“你們這幫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們家去——”,就這樣累得他氣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著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嘆息著。
鏡頭二:到了傍晚十分,風將近停了下來,但是天空烏云密布。本來就很昏暗的天空就顯得更陰森了,雨也從天上傾瀉下來。杜甫的老妻對他說:“孩子有病了,也沒錢買藥,這被子冷得象鐵,叫孩子怎么睡。 彼戳丝春⒆樱鞘菪〉哪樕巷@得異常蒼白,額頭上冒出豆大的冷汗。這時雨越下越大,床頭上已經沒有干得地方了。
他獨自倚在床頭,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覺,自言自語道:“唉,都是安史之亂,讓老百姓吃盡了苦頭,真恨不得把安祿山、史思明一刀給劈了!什么時候到處都能建起高樓大廈,天下的窮苦老百姓不受風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凍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8
教學目標
1、 誦讀指導
2、 把握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今天我要和大家共同學習的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唐師曾在歷大放異彩,并且一直影響到一千年后的今天。杜甫的作用舉足輕重,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本人被尊稱為“詩圣”。我們曾學過他的《春望》(請同學們齊聲背誦),在這首詩中,我們曾為他的憂國憂民之情而肅然起敬。接下來,就讓我們再次走進杜甫的感情世界:(板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 杜甫)
(展示課件:杜甫簡介 寫作背景 題目)
二、 整體感知
1、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對其中的難辨字進行點撥。
2、 教師做一般朗讀,意在正音。學生邊聽邊為難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詞注音)
3、 學生自由朗讀,注意把握詩歌節奏。
三、 品味語言
“這首詩你們至少讀了兩遍了,在語言上有什么感覺呢?里面有哪些字詞使你特別留意的?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再讓代表發表觀點。教師相機點撥。提點完畢后,全體朗讀一遍詩歌。
(教師可在做示范,對詩中的部分詞語進行賞析評價)
(四)師生討論。
提示學生結合課文注釋思考詩歌的內容意義。在其中貫通對難重點的把握。
1. 把握詩歌的內容。
、艈枺河深}目看,這首詩是詩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單獨提問,學生舉手回答)
點撥:由題目看,可初步了解到這是在八月的時候,詩人因茅屋被秋風刮破之后寫的詩!盀椤痹谶@里是“被”的意思。
、茊枺涸娙藢戇@首詩,僅僅是發泄因茅屋被秋風吹破而產生的不滿么?聯系詩中所描寫的情況推測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學生分組討論,發表觀點并提出新問題)
點撥:詩人的不幸是接二連三的。秋風、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層加深。而這一切的背后,是戰亂后國家由盛轉衰的社會狀況。詩人當時非常貧困,這些可以從居所的簡陋、茅草的難得、寢具的陳舊等看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的心情無疑是非常的沉重。
2. 思考詩歌的意旨。
、菃枺好鎸@重重的不幸,換了主角是你,你會有什么心理活動?而詩人的表現如何?
點撥:詩人的心情無疑十分沉重悲苦,“長夜”一句表現出詩人渴望苦難結束的迫切心情。“長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詩人由己及人,由個人的悲慘遭遇想到天下的窮苦之人,從而產生甘愿為天下窮苦人犧牲自己的愿望。詩人的大聲疾呼,正是他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為人的人道主義寬廣胸襟的展示。
、冗@首詩先敘事,后抒情,表達詩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學生集體找出答案,并朗讀之)
點撥:(略)
、蓡枺涸娙说睦硐肽銈兛磥,在當時可以實現嗎?那為何還要如此不切實際?
點撥:詩人的理想在當時是不能實現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犧牲也是一樣。
他生出這樣的愿望,是基于對人民困苦生活情況的深切體會,詩人個人所具有的人文關懷意識迫使他自己為民疾呼,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無功利色彩。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現實的殘酷,一方面也凸顯出詩人“兼濟天下”的情懷,那一顆熱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詩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將個人與社稷命運緊密相連的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正是這首詩的藝術價值所在。
(6)對比一下,那么她是不是范仲淹心目中的故仁人呢?
四、小結
1、課堂小結。
2、錄音范讀,(注意節奏和重、拖音)
3、學生借鑒錄音的方法,自由吟讀詩篇同時背記詩歌內容。
4、學生共同朗讀。
五、能力拓展
賞析杜甫的其他現實主義風格的詩篇!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范鸥n國憂民的詩歌名句。
六、作業
結合自己的理解反復吟誦本詩并背誦。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9
教學目的: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抒發的憂國憂民情思
2了解本詩的體裁及關于杜甫的文學常識
3重點詞句的背誦與理解
教學重點:重點詞句的音形義/重點詞句的背誦與理解
教學難點:創作背景
過程:一節課
步驟:
一\導入
師: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學史中,唐詩是一串璀璨奪目的明珠。在這串明珠中,杜甫的詩作以其強烈的時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獨占鰲頭,被譽為“詩圣”。他的詩作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獨步尋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這節課,我們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體味杜甫憂國憂民的感情,鑒賞杜甫詩沉郁頓挫的風格,F在大家默讀這首詩,參看提示、注釋,讀懂詩句的含義。
生:(閱讀課文揭示,邊誦讀課文,邊參看注釋,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閱資料,有的互相詢問、討論;教師在學生行間查看,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
二\\杜甫簡介: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他的詩被后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圣”。
三:寫作背景
“茅屋”---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詩人十分喜悅。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边@首絕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江畔獨步尋花》中“留戀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詩人在江邊獨自散步和雨中憑欄遠眺時喜悅心情的反映。不料,當年深秋,風雨大作,屋破雨漏,長夜沾濕,詩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詩.
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余畝,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杜甫草堂至今猶在,詩因秋風破屋而作,茅屋憑詩人高風亮節而傳。千百年來,杜甫草堂是人們瞻仰的圣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眾口傳頌的詩篇。多少名人大家為此作詩題聯,詠志贊嘆,
問:詩人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寫這首詩的?
生:在安史之亂的社會動亂中寫下的。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學過的杜詩中是怎樣描寫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
生:《石壕吏》寫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梢钥闯,戰爭殘酷,死傷慘重,民不聊生,衣食無著,就連老婦人也被逼上戰場。
生:《月夜》中寫到“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是詩人在安史之亂時,在逃亡中和在長安俘虜營中所寫的。痛訴上戰爭給詩人帶來妻離子散的痛苦。
師:針對這樣的現實,有人為杜甫草堂寫了一副楹聯,(板書)“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詩補蜀風”。道出了詩人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個人際遇和目的!笆昴桓厝铡备爬嗽娙747年到長安,想通過考試進入仕途,實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但皇帝專橫,使他的政治抱負破產,安史之亂的暴發,致使他不得不官帶著家小,離開了饑民遍野的關中,經陜西、甘肅逃到四川成都!笆昴桓厝铡闭窃娙藢κ昴桓钪锌吹匠⒒栌,國家混亂,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嘆息的總結;“一卷唐詩補蜀風”指出詩人希冀用一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抒發胸臆,企求以“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來實現“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愿望。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自我犧牲的精神,實現當初赴長安“再使風俗淳”的抱負。
現在我們共同研讀詩文,看看詩人是如何表現他的思想愿望的。請同學們誦讀1-3遍課文,用最簡煉的詞句概括出各段內容,考慮好后回答。
生:(誦讀、琢磨、竊竊私議,在筆記上概括各段內容。)
師:(行間巡視、指點、解疑。)
生:第一段,寫狂風破屋;第二段,寫群童抱茅;第三段寫屋破雨漏。
生乙:第一段應概括為秋風破屋,既能點明時令,又能與題目照應。
生丙:第三段應概括為嬌兒惡臥。
生。旱谌尉透爬殚L夜沾濕。
師:第三段這三種概括,各從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簡煉、正確;但是如果我們從詩人“歸來倚仗自嘆息”的心境,和“床頭屋漏無干處”的處境的角度來分析,都是寫詩人秋風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長夜沾濕”為宜,請同學們概括出前三段內容。
生:前三段,記述秋風破屋,詩人長夜沾濕的痛苦。
師:詩人只為哀惋自己的茅屋為秋風所破,長夜沾濕而寫這首詩嗎?
生:(齊讀前三段)
師:前三段是敘事,寫出了詩人在秋風破屋,大雨連綿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詩人的感情濃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詩句由“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其中包含著詩人許多沒有說出來的思緒,你能說出來嗎?
生:(默然)
師:詩人從眼前長夜沾濕的痛苦生活想到歷經戰亂折騰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亂中的整個國家,因此徹夜難眠,
生:《春望》里寫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戰亂山河破碎,人煙稀少。
師:很好,和課外閱讀得來的材料印證了安史之亂中國家的破敗,人民的苦難,充實了這首詩的蘊含。面對這樣的現實,詩人從個人“長液沾濕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號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愛凍死亦足”的壯語,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正如當代詩人郭沫若題詞:(板書)“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生:(齊讀全文)
師:詩為事作,屋憑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現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鱗次櫛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經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年代變為現實,如果詩人在天有靈,他定會感到欣慰了。(板書):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朱德參觀杜甫草堂的題詞。
我們但愿杜甫草堂長留人世,杜甫詩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6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5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4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3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2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課教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練習題)
上一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實錄(2)
下一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課稿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10
一、教材分析
(1)【與前后教材知識體系的聯系】
學生們在初一已經學習過古代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本詩的作者杜甫,學生并不陌生,他們在初一學過了杜甫的《春望》,對其人其詩有初步的了解。這課《詩詞五首》,俱是見景抒情或遇事感懷之作,《茅》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為熾烈、內涵最為深刻的一首。能通過學習此詩掌握解詩之法,學生要學習其它四首詩詞也就順利得多。而且本詩是詩圣杜甫的名篇,千古傳誦,學習本詩,學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了解,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分認識。學生還能在逐步感受杜甫憂國憂民、克己為人的博大胸襟的過程中,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2)【本課的知識體系】字詞(略)②本詩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郾驹姙槠哐怨旁,但詩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駢偶的形式束縛,兼永長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畫形象和抒發感情。通過形象的語言呈現鮮明畫面,寓情于描寫之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值得鑒賞和學習。
④詩歌所具有的深廣的社會意義。
二、確定教學目標
1、依據
(1)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的個人理解,就是要使學生對古詩文要“想讀”、“會讀”、“熟讀”、“解讀”。至于本課,字詞知識不多,語言通俗,淡中見奇,意蘊深厚,所以計劃以“熟讀”“解讀”本詩為重點。
(2)★學生分析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睹┪轂榍镲L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九十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且學生群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班集體又有不同的個性,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精心安排問題,巧妙使用類比手法啟發學生思維,做到兼顧全體——“優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比如簡單的問題,可由全體學生同步完成;稍難的,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和啟發,教師做點評;難點,則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或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研究活動,不一而足。(再舉例來說,我教的兩個班,兩個班都很活躍,相比之下,a班里有獨立見解的人多,b班的思考風格較“保守”的人多,所以在a班,我會鼓勵有主見的學生個別發言,由他們去帶動課堂;在b班,則多由我來對課堂進行整體性的啟發和點撥。如此,兩班學生都能圍繞課堂積極地進行思考。)
2、確定基本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本詩正確的讀法,在誦讀中熟悉詩文,了解詩中所敘寫的內容。
2、通過反復吟詠、聯想,把握詩歌意象,進而了解詩中的意境。
3、聯系詩人身世處境,結合詩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品味詩歌語言形象、生動與凝練。
教學重點:理解本詩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當中。
教學難點:對“長夜”的理解;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三、教學思想:
【基本原則】:圍繞目標,注重知識遷移,引導閱讀,讀中感悟,探究研討,因材施教,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如何發散學生的思維又不使學生的思維過于散漫?如何使理解力水平較低的學生也能實現對詩文的正確把握?如何處理學生提出的“意外”問題?很顯然,教學目標必須明確,卻不能死抓,教師更應該就學生實際的表現靈活調整課堂的進程。教師首先要激發全體學生對本詩的閱讀興趣,然后指導出大的探討方向,鼓勵學生相互討論并主動質疑,教師在其中擔導讀、歸納、點評的任務,并對突發的問題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1)學法指導——依據“三有利”原則
、儆欣诩ぐl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思維。
②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于學生終身可持發展。
③有利于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要突出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讀書人的素質,以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積極、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藝術修養、閱讀經驗等)進行創造,進而形成對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把握,并把語言文化知識、經驗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信念和行為,最終升華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僮ダ收b。詩歌的節奏、韻律要靠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也靠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每個層次的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趫猿謫l式。問題要精簡,并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手法。在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詞的意境,理解詞的感情。使學生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
③變教知識為教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容的閱讀習慣。
。3)手段——以生為主體,以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兩體現:a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b體現教法,學法)
※具體過程
。ㄒ唬⿲。
回憶杜甫的相關資料(朝代、字號、稱譽等),并背誦《春望》,讓學生說說杜甫所處時代的時局特征和社會狀況。(投影相關圖片及文字資料)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對其中的難辨字進行點撥。
2、教師做一般朗讀,意在正音。學生邊聽邊為難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詞注音和解釋)
3.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
(投影本詩歌的基本節奏,標出壓韻部分)
。ㄈ┢肺墩Z言。
本詩有兩個突出的語言特色,一是用詞生動,形象鮮明;二是結構嚴謹,層次井然。重點讓學生品味詩歌中的精彩用詞與語音節奏隨情感變化有致變化的特征。
詢問學生:“這首詩你們至少讀了兩遍了,在語言上有什么感覺呢?里面有哪些字詞使你特別留意的?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再讓代表發表觀點。教師相機點撥。提點完畢后,全體朗讀一遍詩歌。
。ㄋ模⿴熒懻。
提示學生結合課文注釋思考詩歌的內容意義。在其中貫通對難重點的把握。
1.把握詩歌的內容。
〖這里很多學生會問到“為”為何讀wei的上聲,教師可就這個問題解析詩歌的題目!
、艈枺河深}目看,這首詩是詩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單獨提問,學生舉手回答)
點撥:由題目看,可初步了解到這是在八月的時候,詩人因茅屋被秋風刮破之后寫的詩!盀椤痹谶@里是“被”的意思。
、茊枺涸娙藢戇@首詩,僅僅是發泄因茅屋被秋風吹破而產生的不滿么?聯系詩中所描寫的情況推測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學生分組討論,發表觀點并提出新問題)
點撥:詩人的不幸是接二連三的。秋風、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層加深。而這一切的背后,是戰亂后國家由盛轉衰的社會狀況。詩人當時非常貧困,這些可以從居所的簡陋、茅草的難得、寢具的陳舊等看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的心情無疑是非常的沉重。
2.思考詩歌的意旨。
〖在這部分,學生很可能會提出一些問題,如:“杜甫怎么不尋求親朋好友的幫助住好一點的房子?”“杜甫那么有才華,又做過官,為何會落到這樣的境地?”“他為什么不馬上把茅屋頂修好,卻束手看著床頭屋漏?”“杜甫自己都那么慘,為何還要憂國憂民?”——根據學生的年齡及閱歷特征,他們會不大理解杜甫為何自顧不暇還要為天下寒士憂慮,也不明白“廣廈千萬間”的理想在當時來說不可能實現,詩人卻還是要抱以希望。此時可以就手展開討論,認識當時社會狀況和詩人的心境,感悟詩人的思想境界!
、菃枺好鎸@重重的不幸,換了主角是你,你會有什么心理活動?而詩人的表現如何?
點撥:詩人的心情無疑十分沉重悲苦,“長夜”一句表現出詩人渴望苦難結束的迫切心情!伴L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詩人由己及人,由個人的悲慘遭遇想到天下的窮苦之人,從而產生甘愿為天下窮苦人犧牲自己的愿望。詩人的大聲疾呼,正是他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為人的人道主義寬廣胸襟的展示。
、冗@首詩先敘事,后抒情,表達詩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學生集體找出答案,并朗讀之)
點撥:(略)
、蓡枺涸娙说睦硐肽銈兛磥,在當時可以實現嗎?那為何還要如此不切實際?
點撥:詩人的理想在當時是不能實現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犧牲也是一樣。
他生出這樣的愿望,是基于對人民困苦生活情況的深切體會,詩人個人所具有的人文關懷意識迫使他自己為民疾呼,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無功利色彩。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現實的殘酷,一方面也凸顯出詩人“兼濟天下”的情懷,那一顆熱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詩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將個人與社稷命運緊密相連的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正是這首詩最大的藝術價值所在。
(五)小結。
結合對本詩的理解,再次朗讀詩篇。
、俳處煼蹲x(富有感情的吟誦),并投影誦讀要注意的節奏和重、拖音。
、趯W生借鑒教師的方法,自由吟讀詩篇,同時背記內容。
、蹖W生共同朗讀。
(六)能力拓展:時間允許的話,可安排學生對杜甫的其他現實主義風格的詩篇進行品讀。
(七)布置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除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還要體現延伸性學習思維,如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難過的遭遇仿《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詩;讓學生結合更多的杜甫資料,為此詩寫一個簡短的讀后感(本單元的寫作教學內容便是指導學生寫讀后感)。所以,可安排如下作業:
、俳Y合自己的理解反復吟詠本詩并背誦
、诮Y合更多的杜甫資料,把你對此詩的感想寫下來,200字左右。
、勐撓底约荷钪械囊淮尾恍一螂y過的遭遇仿《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詩。
六、幾點說明
(1)投影片內容
◎本詩相關的字詞注音及解釋;
◎詩篇的基本節奏;
◎本詩的相關背景資料;
◎結構及內容的板書;
◎相關的思考與練習題。
◎杜甫的其它詩篇的鑒賞
、评首x示范:教師親自示范
、前鍟O計(略)
、葧r間分配:一課時
(5)課堂教學特點:以讀帶解,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探討式教學。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11
這是一堂公開課,我抱著精心準備的教案,躊躇滿志地走向教室。課堂上同學們一直興致很好,沉浸在詩歌的魅力中。
在討論詩的藝術構思時,同學們意見出現了分歧。有同學說“群童抱茅”是個敗筆。理由是:“南村群童”中“群”說明不是個別;“欺我老無力”欺一個年邁老人,不仁;“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作盜賊之舉,不義。把兒童刻畫得這么丑陋,說明杜甫缺乏愛心,一個不愛兒童的人還會愛其他人嗎?這個情節使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顯得太矯情做作了。這個問題的提出,如同平靜的湖面投下一塊巨石,聽課的老師和學生都開始議論起來。怎么辦?我把這位同學的觀點轉化成一個討論題拋給大家:“群童抱茅”的情節與作者“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理想矛盾嗎?它是敗筆嗎?同學們聽了,立即熱烈地討論起來。兩分鐘后,陸續有學生站起來發表他們的觀點。
生:我認為這是個敗筆,應去掉。記得初一的時候我們學過《皇帝的新裝》,安徒生讓一個小孩揭穿騙局,社會那樣黑暗,安徒生還是把希望留給兒童?稍诶隙殴P下,兒童簡直是無賴的化身。試想老杜對兒童都不寬容,他的“推己及人,憂國憂民”難道不虛偽嗎?難道不是言不由衷嗎?所以我認為這個情節是敗筆。
生:(大聲)我不同意,我不能接受這個觀點。(撓頭)可我又找不出有力的理由來駁倒他(堂下笑)。(遲疑地)好像是偷換概念吧!
生:我認為不是敗筆。因為那些小孩子可能和杜甫一樣貧窮。同病相憐是人的天性,何況是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詩句的大詩人呢?所以我認為他由自己想到別人應該是自然的。
生:那也不應該用“盜賊”這樣的字眼來寫兒童,“詩言志”,說明他從心底里討厭兒童,對兒童沒有一丁點愛心,他可能愛天下人嗎?不可能。
(堂下出現短暫沉默)
師:請大家跳過“群童抱茅”的情節,把課文讀兩遍,再體味體味。
生:跳過去反倒真覺得老杜有點自私。因為這樣一來通篇都是寫他一家的情況,仿佛天下就他一家是窮人。
生:我也認為不矛盾,因為如果老杜是為拔高自己的形象,只需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就足夠了,為什么還要加“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呢?只是我依然不能理解他為什么把兒童刻畫得這么令人討厭?
生:我認為在“群童抱茅”這個情節中,杜甫這樣寫的目的可能是為了讓大家明白小孩子都知道破茅草的可貴,可見當時窮困的人很多,這樣才會有下文的推己及人,并不是前后矛盾,也不是丑化兒童。
師:說得真好,這使我想起杜甫《又呈吳郎》中的一句詩:“不為困窮寧有此”(板書)如果不是十分困窮,杜甫會因風刮走茅草而心急如焚嗎?如果不是十分困窮,群童會冒著狂風去抱被風刮走的茅草嗎?這一切,都結尾的伏線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理想正是在“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杜甫的痛苦,深深地伸進了社會、歷史的土壤,他是通過這樣的描寫來表現天下的苦難、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
課結束了,然而留給我的思索卻是長久的,石本無火,撞擊發光;水本無華,擊蕩生波。教育的藝術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讓學生沖破思維的抑制狀態,在極主動中獲取知識。
2004-5-9 互聯網絡 來源:語文中考資源網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12
教學目標 :
一、理解詩的內容及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
二、培養詩歌朗讀能力,在誦讀中進一步感悟。
三、培養關心他人、愛國愛民的優秀品德。
重點、難點:
一、重點:理解本詩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之中。
二、難點:對“長夜”的理解,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一課時。
二、誦讀討論,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知道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我們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可事實遠非如此。“文章憎命達”,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他一生中,幾乎沒有享受過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費盡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暫時結束了輾轉飄零的流浪生活,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對似的,到了八月,一陣秋風掀去了屋頂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不朽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風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讓人不愉快的事,可詩人卻要歌詩一首,這是為什么呢?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讓我們一同走進“茅屋”,用心聆聽詩人的心聲。
二、師生互動,研讀課文。
1.教師范讀。(演示文稿1,音效,配樂)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然后概括每一節的內容。
3.研讀第一節。
第一節寫什么內容?(生答)能否用四個字概括出來?(秋風破屋)
這節中,你認為哪一詞用得比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飛……)指名朗讀第一節,師生評議。
這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詩人的這種心情讀出來嗎?(生齊讀)
4.研讀第二節。
指名朗讀第二節。這節寫了什么內容?用四個字概括出來。(群童抱茅)
你認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燒火,鋪床……)
“歸來倚杖自嘆息”,詩人嘆息的是什么?(嘆息自己遭天災人欺,更嘆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ㄌ崾荆骸安粸槔ЦF寧有此?”——《又呈吳郎》;“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陜西民歌:“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ㄕn堂上來不及提這些了,關于嘆息什么,只以“詩人究竟嘆息什么,讀完全詩,大家自然會有全面的理解”帶過。
5.齊讀第三節!伴L夜”僅指詩人筆下這凄風苦雨的秋夜嗎?(“長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
請概括這節內容。(長夜沾濕、長夜難眠)
詩的前三節寫出了詩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讓我們再齊讀前三節,體會詩人的感情。(生齊讀)
6.面對這重重的不幸——秋風破屋,茅草被盜,大雨連綿,屋漏床濕,長夜難徹——如果面對這凄風苦雨、漫漫長夜的就是你,你此時會有什么樣的感慨?什么樣的想法?
7.而詩人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他僅僅是哀嘆自己的不幸、發泄自己的不滿嗎?請同學們朗讀詩的最后一節。
這節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怎樣的愿望?(憂國憂民)
詩人從眼前長夜沾濕的痛苦生活,想到飽經磨難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亂中的整個國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國。甚至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國家社稷,甘愿犧牲自己,這是何等恢弘的氣度,何等博大的襟懷,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這首詩之所以光焰萬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可選環節:請同學們帶著對這首詩的新的理解,飽含感情地朗誦全詩。)
三、拓展訓練:
讀詩,就是讀作者的人,讀作者的心。讀作者的思想,讀作者的人格。同學們,假如我們能夠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詩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對這位可敬的老人說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四、小結:
偉大的詩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與之同呼吸,共命運。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他們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倍鸥υ谶@首詩里不是單純地寫自身之苦,而是通過個人的不幸來反映時代的不幸。在這狂風暴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躍然紙上,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其實,具有這種偉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從“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無饑寒”的白居易,從“先憂后樂”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到“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從“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中國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一直秉承了這樣一個優良傳統。他們以天下人為念,執著追求著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這種思想,這種傳統,使我們看到人性的閃光,看到了民族的未來,看到了人類的希望!
。*可選環節:欣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朗誦。)(演示文稿:杜甫詩意圖,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書法作品,鏈接瞿弦和朗誦錄音)
五、作業 :課下背誦這首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13
一、教材分析
(1)【與前后教材知識體系的聯系】
學生們在初一已經學習過古代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本詩的作者杜甫,學生并不陌生,他們在初一學過了杜甫的《春望》,對其人其詩有初步的了解。這課《詩詞五首》,俱是見景抒情或遇事感懷之作,《茅》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為熾烈、內涵最為深刻的一首。能通過學習此詩掌握解詩之法,學生要學習其它四首詩詞也就順利得多。而且本詩是詩圣杜甫的名篇,千古傳誦,學習本詩,學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了解,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分認識。學生還能在逐步感受杜甫憂國憂民、克己為人的博大胸襟的過程中,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2)【本課的知識體系】字詞(略)②本詩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郾驹姙槠哐怨旁,但詩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駢偶的形式束縛,兼永長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畫形象和抒發感情。通過形象的語言呈現鮮明畫面,寓情于描寫之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值得鑒賞和學習。
、茉姼杷哂械纳顝V的社會意義。
二、確定教學目標
1、依據
(1)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的個人理解,就是要使學生對古詩文要“想讀”、“會讀”、“熟讀”、“解讀”。至于本課,字詞知識不多,語言通俗,淡中見奇,意蘊深厚,所以計劃以“熟讀”“解讀”本詩為重點。
(2)★學生分析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九十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且學生群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班集體又有不同的個性,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 ,精心安排問題,巧妙使用類比手法啟發學生思維,做到兼顧全體——“優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比如簡單的問題,可由全體學生同步完成;稍難的,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和啟發,教師做點評;難點,則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或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研究活動,不一而足。(再舉例來說,我教的兩個班,兩個班都很活躍,相比之下,A班里有獨立見解的人多,B班的思考風格較“保守”的人多,所以在A班,我會鼓勵有主見的學生個別發言,由他們去帶動課堂;在B班,則多由我來對課堂進行整體性的啟發和點撥。如此,兩班學生都能圍繞課堂積極地進行思考。)
2、確定基本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本詩正確的讀法,在誦讀中熟悉詩文,了解詩中所敘寫的內容。
2、通過反復吟詠、聯想,把握詩歌意象,進而了解詩中的意境。
3、聯系詩人身世處境,結合詩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品味詩歌語言形象、生動與凝練。
教學重點:理解本詩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當中。
教學難點 :對“長夜”的理解;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三、教學思想:
【基本原則】:圍繞目標,注重知識遷移,引導閱讀,讀中感悟,探究研討,因材施教,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如何發散學生的思維又不使學生的思維過于散漫?如何使理解力水平較低的學生也能實現對詩文的正確把握?如何處理學生提出的“意外”問題?很顯然,教學目標 必須明確,卻不能死抓,教師更應該就學生實際的表現靈活調整課堂的進程。教師首先要激發全體學生對本詩的閱讀興趣,然后指導出大的探討方向,鼓勵學生相互討論并主動質疑,教師在其中擔導讀、歸納、點評的任務,并對突發的問題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1)學法指導——依據“三有利”原則
①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思維。
、谟欣诔浞职l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于學生終身可持發展。
③有利于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 要突出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讀書人的素質,以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積極、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藝術修養、閱讀經驗等)進行創造,進而形成對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把握,并把語言文化知識、經驗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信念和行為,最終升華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僮ダ收b。詩歌的節奏、韻律要靠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也靠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每個層次的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②堅持啟發式。問題要精簡,并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手法。在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詞的意境,理解詞的感情。使學生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
、圩兘讨R為教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容的閱讀習慣。
(3)手段——以生為主體,以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兩體現:a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b體現教法,學法)
※具體過程
。ㄒ唬⿲ 。
回憶杜甫的相關資料(朝代、字號、稱譽等),并背誦《春望》,讓學生說說杜甫所處時代的時局特征和社會狀況。(投影相關圖片及文字資料)
。ǘ┱w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對其中的難辨字進行點撥。
2、教師做一般朗讀,意在正音。學生邊聽邊為難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詞注音和解釋)
3.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
。ㄍ队氨驹姼璧幕竟澴,標出壓韻部分)
。ㄈ┢肺墩Z言。
本詩有兩個突出的語言特色,一是用詞生動,形象鮮明;二是結構嚴謹,層次井然。重點讓學生品味詩歌中的精彩用詞與語音節奏隨情感變化有致變化的特征。
詢問學生:“這首詩你們至少讀了兩遍了,在語言上有什么感覺呢?里面有哪些字詞使你特別留意的?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再讓代表發表觀點。教師相機點撥。提點完畢后,全體朗讀一遍詩歌。
。ㄋ模⿴熒懻。
提示學生結合課文注釋思考詩歌的內容意義。在其中貫通對難重點的把握。
1.把握詩歌的內容。
〖這里很多學生會問到“為”為何讀wei的上聲,教師可就這個問題解析詩歌的題目。〗
、艈枺河深}目看,這首詩是詩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單獨提問,學生舉手回答)
點撥:由題目看,可初步了解到這是在八月的時候,詩人因茅屋被秋風刮破之后寫的詩!盀椤痹谶@里是“被”的意思。
⑵問:詩人寫這首詩,僅僅是發泄因茅屋被秋風吹破而產生的不滿么?聯系詩中所描寫的情況推測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學生分組討論,發表觀點并提出新問題)
點撥:詩人的不幸是接二連三的。秋風、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層加深。而這一切的背后,是戰亂后國家由盛轉衰的社會狀況。詩人當時非常貧困,這些可以從居所的簡陋、茅草的難得、寢具的陳舊等看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的心情無疑是非常的沉重。
2.思考詩歌的意旨。
〖在這部分,學生很可能會提出一些問題,如:“杜甫怎么不尋求親朋好友的幫助住好一點的房子?”“杜甫那么有才華,又做過官,為何會落到這樣的境地?”“他為什么不馬上把茅屋頂修好,卻束手看著床頭屋漏?”“杜甫自己都那么慘,為何還要憂國憂民?”——根據學生的年齡及閱歷特征,他們會不大理解杜甫為何自顧不暇還要為天下寒士憂慮,也不明白“廣廈千萬間”的理想在當時來說不可能實現,詩人卻還是要抱以希望。此時可以就手展開討論,認識當時社會狀況和詩人的心境,感悟詩人的思想境界!
、菃枺好鎸@重重的不幸,換了主角是你,你會有什么心理活動?而詩人的表現如何?
點撥:詩人的心情無疑十分沉重悲苦,“長夜”一句表現出詩人渴望苦難結束的迫切心情!伴L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詩人由己及人,由個人的悲慘遭遇想到天下的窮苦之人,從而產生甘愿為天下窮苦人犧牲自己的愿望。詩人的大聲疾呼,正是他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為人的人道主義寬廣胸襟的展示。
、冗@首詩先敘事,后抒情,表達詩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學生集體找出答案,并朗讀之)
點撥:(略)
、蓡枺涸娙说睦硐肽銈兛磥恚诋敃r可以實現嗎?那為何還要如此不切實際?
點撥:詩人的理想在當時是不能實現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犧牲也是一樣。
他生出這樣的愿望,是基于對人民困苦生活情況的深切體會,詩人個人所具有的人文關懷意識迫使他自己為民疾呼,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無功利色彩。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現實的殘酷,一方面也凸顯出詩人“兼濟天下”的情懷,那一顆熱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詩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將個人與社稷命運緊密相連的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正是這首詩最大的藝術價值所在。
。ㄎ澹┬〗Y。
結合對本詩的理解,再次朗讀詩篇。
①教師范讀(富有感情的吟誦),并投影誦讀要注意的節奏和重、拖音。
、趯W生借鑒教師的方法,自由吟讀詩篇,同時背記內容。
、蹖W生共同朗讀。
(六)能力拓展:時間允許的話,可安排學生對杜甫的其他現實主義風格的詩篇進行品讀。
。ㄆ撸┎贾谜n后作業 。
課后作業 除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還要體現延伸性學習思維,如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難過的遭遇仿《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詩;讓學生結合更多的杜甫資料,為此詩寫一個簡短的讀后感(本單元的寫作教學內容便是指導學生寫讀后感)。所以,可安排如下作業 :
①結合自己的理解反復吟詠本詩并背誦
、诮Y合更多的杜甫資料,把你對此詩的感想寫下來,200字左右。
③聯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難過的遭遇仿《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詩。
六、幾點說明
(1)投影片內容
◎本詩相關的字詞注音及解釋;
◎詩篇的基本節奏;
◎本詩的相關背景資料;
◎結構及內容的板書;
◎相關的思考與練習題。
◎杜甫的其它詩篇的鑒賞
、评首x示范:教師親自示范
、前鍟O計 (略)
、葧r間分配:一課時
(5)課堂教學特點:以讀帶解,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探討式教學。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14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課案
王莉
一、教材分析:
這首詩被編輯在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第20課《詩五首》中。寫于公元761年。兩年前(759年),飽受戰亂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終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刹恍业氖761年的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萬千,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這首詩最能體現杜甫憂國有民的博大胸
懷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同時在《詩五首》這課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為熾烈、內涵最為深刻的一首,所以學好本詩對其它四首詩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好本詩就會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一分認識,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啟迪。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新課標的這些理念應貫穿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針對這首詩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容,掌握朗讀的韻律節奏。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鑒賞能力,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情感目標: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崇高情懷。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新課標規定,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決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合作,積極地、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四、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一)、導入新課:
古詩中有一種歌行體,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一首歌行體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學習重點:
讓學生共同商定,體現“以學定教”。
教師提示:根據以往學習詩歌的經驗,你們認為學詩歌重點應該學什么?在此基礎上,歸納成兩點。(做成圖片)
1、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語言,領會詩歌的意境。
。ㄈ⒄w感知(自主學習)。
1、師范讀: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很容易把學生的情感喚起,以便快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節奏、停頓、重音等。
2、自己放聲讀兩遍,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讀出來。
3、找生讀,其他同學找優缺點后再讀,說說詩中描寫了幾幅畫面?抒發了作者的什么情懷?(做成圖片)學生回答時老師板書。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濕屋
作者的這種情懷是怎樣抒發出來的,帶著這個問題進入第四個環節。
(四)合作探究:
挑出你們喜歡的詩句,并說說喜歡的理由。(做成圖片)
四人一組合作交流,此間老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觀察學生學習效果,重視學生的情感參與狀態。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然后小組派代表發言,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適當地補充點撥。不外乎從以下三個方面陳述喜歡的原因,邊賞析邊讀。
1、賞析生動傳神的字詞:
如:(1)、第一節“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寫出風的迅猛,還表現了茅草的動態。換成“吹”,風的力度不夠;“掀”表現不了茅草的動態!叭笔翘摂担皫住钡囊馑,有時形容多,有時形容少,在這里說的是茅屋蓋得很薄,經不起風吹。
。2)、第三節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拌F”表示a、很涼、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舊、很臟,只有一被,無法拆洗(貧窮)。換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無被子破舊之意。
2、品位含義豐富的詞語: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1)、第二節中“歸來倚仗自嘆息”,“嘆息”的含義是什么?
a、嘆息天公無情毀屋。b、嘆息兒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嘆息黎民生活困苦(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初顯憂民思想。
(2)、“長夜沾濕何由徹”中的“長夜”一詞一語雙關,既指眼前難挨的雨夜,又指戰亂造成的長時間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時局。
3、朗讀體會語言的美。
如:最后一節,怎樣讀出情和意?
語調高昂,還有悲哀、憤怒的語氣(當時無法實現,只是一個愿望)。其中:
“千萬、大庇”重讀;“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悲哀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死亦足”要讀得堅定有力,并且拖長音。找生讀后,評析,再讀,最后齊讀。
(五)、總結遷移:
全詩共四節,前三節描寫了秋風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濕屋三幅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詩人在自己經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時,想到的不是個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萬萬像他這樣處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現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盡管在當時的社會里,詩人的愿望無法實現,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寬闊的胸襟卻永遠閃耀著光芒,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不忘的絕不僅僅是他的詩,更是杜甫他這個人。
今天,你從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啟示?(做成圖片)主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切身的感受。
(六)、質疑解難:
還有哪些地方沒讀懂?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七)、結束語:
憂國憂民的詩人,永遠會受到人們的愛戴。最后,讓我們懷著對杜甫的愛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誦讀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附: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濕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改案例 篇15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關心民生疾苦的進步思想。
2、學習精選材料以表達中心思想的藝術特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難點: 精選材料,平易質樸的藝術特點。
三、教學時數:
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應進士試,不第,困居長安十年,遂與現實接近,逐步觀察到各種社會矛盾,獲得豐富的創作題材。后任左拾遺,因故被貶。 759年,安史之亂未定,關內又大饑,乃棄官帶領全家輾轉西行,歷盡險阻,備嘗艱辛,親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寫出諸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之類富有人民性、現實性的史詩。最后抵成都,由親友幫助,在西郊浣花溪,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陣狂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濕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萬萬廣大人民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的詩題材豐富,內容深刻,十分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深受戰亂之苦和顛沛流離的生活,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獲得“詩史”的美稱,又被稱為“詩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詩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選自《杜少陵集詳注》卷十。
解題:
“……為……所……”是一個被動句式。茅屋被風吹破,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詩寫風卷茅草,雨夜難眠等情景,以及由此產生的聯想。歌: 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是樂府詩的一種體裁。
課文分析:
八月秋高(5)風 怒 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6)。
仲秋八月的狂風放聲怒吼,把三重茅草從我屋頂上卷走。
怒號: 大聲吼叫。三: 表多數。
分析: 天氣突變,用比擬!芭枴睜铒L勢之猛;“卷”“三重”表受害的嚴重程度。
茅飛渡江灑(7)江郊, 高者掛(8)長(9)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10)。
茅草飛過江去,灑滿岸頭,高的掛在大樹的樹梢, 低的飄轉沉進水坳。
灑: 散落。江郊: 江邊。者: ……的。
分析:“飛渡”、“灑”、“掛”、“飄轉”、“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慘狀。
風勢猛烈而茅屋殘破,茅屋殘破又為大雨屋漏的緣由。這樣寫既讓我們看到一幅風猛屋破、情景凄慘的圖景,體會到詩人當時面對慘景的心情,又為下文準備了條件。
一、狂風屋破,茅草亂飛。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 對面 為盜賊(11)。
南村的兒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當著我的面作強盜。
忍: 狠心。能: 如此。為: 作。
分析: “南村”表示距離之近!捌邸笔且环N戲謔方式,因為“我老無力”!叭棠堋卑哑鄣某潭茸髁司唧w細致的刻畫。
公然抱茅入竹(12)去,唇焦口燥呼不得,(13) 歸來倚杖 自嘆息。
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制止不住,叫得我唇干舌燥,回來扶著拐杖只好嘆氣。 竹: 竹林。
分析: 建造這間茅屋對杜甫來說,是建得太艱難,顯得太寶貴了,所以才竭盡全力制止!白試@息”表示戲謔之后的無可奈何。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嘆。
俄頃(14)風定 云墨色, 秋天漠漠(15)向昏黑(16)。
不一會兒風止了,烏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漸漸黑下來了。
定: 止、住。
分析: 頃刻間,再次面臨雙重威脅。狂風剛過,大雨又來,真是“屋漏偏遇連夜雨,(行船恰逢頂頭風)”夜了,家家關門閉戶。怎么辦? 何處去? 哪里躲?
布衾(17)多年 冷 似鐵,嬌兒 惡臥 踏里裂。(1)
布被蓋了多年,冰冷如鐵,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惡臥: 睡態惡劣。
分析: 布質被子,多年已“冷似鐵”,失去了保暖價值。因小孩“惡臥”,蹬得大窟小眼,破爛不堪,由此可見詩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床頭屋 漏 無 干 處, 雨腳(2)如麻 未 斷絕。
床頭屋頂在漏雨沒有干燥的地方,雨腳象麻線一般沒有斷絕。
分析: “無干處”指出造成的災難。“雨腳如麻”狀寫雨之大,“未斷絕”看出雨通宵達旦,持續久。
自經喪亂(3) 少 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4)!
自從戰亂以來就很少睡眠,濕糟糟地,長夜漫漫何時明!
何: 如何。由: 到。
分析: 在國破家亡的災難中,詩人憂國憂民,早已不能熟睡,何況此時此景呢? (更反映了安史之亂后廣大人民生活的困境)為下文提問作鋪墊。
三、屋漏衾裂,徹夜難眠。
安得(5)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6)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高樓大廈千萬間,讓天下的寒士們住下,皆大歡喜,風吹不動,雨潑不進,安如泰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7)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什么時候眼前高聳地出現這些高樓大廈,我的茅屋破爛,自己凍死,也心甘情愿!
嗚呼: 呵。突兀: 高聳。見: 通現,現出。足: 心足,心甘情愿。
分析: 詩人在自己經受生活上、精神上痛苦處境中想到的不是個人而是廣大人民所遭受的風雨,強烈希望能盡力解決所有人的困難,這就是全詩的主旨。當然,在封建社會里詩人的愿望是不能實現的。也因為如此,作者進一步表示: 只要能解決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問題,自己凍死、餓死也心滿意足,就顯示出詩人思想境界之高、胸襟之寬和他的人道主義的精神。當然,詩人所想到的主要是“寒士”,因此,不能與今天革命的人道主義、共產主義相提并論。
“安得”二字語氣貫至“……動安如山”為止,這種形似疑問實屬慨嘆的句式,往往放在結尾處,或抨擊現實,或寄托理想,以引起讀者的共鳴。如《病梅館記》“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光陰以療梅也哉! ”這種句式要注意一直管到哪里為止。
四、愿現廣廈,大庇寒士。
小結:
全詩層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別人,條理分明。
描敘每一個中心時,選用精當材料,不枝不蔓,問題集中,主旨鮮明。
用語非常準確、生動、鮮明,“怒號”反映風的威力;“飛渡”、“灑”、
“掛”、“飄轉”、“沉”描寫茅草被卷走的各種姿態,活靈活現。
全詩兼用長短句,打破七言束縛,作者思想更加無拘無束傾瀉出來,加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