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精選15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1
語文導學案( 85)
年級:初二 學科:語文 主備:王崇喜 審核:
課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課型:新授 時間:、6、3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并背誦這首詩!
2、揣摩詩歌的語言。
3、品味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家長簽字:組長檢查: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稱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稱杜拾遺、杜工部,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有《杜工部集》,與李白并稱“李杜”,又因有別于杜牧,亦稱“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之時,其詩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被稱為“詩史”。 詩風“沉郁頓挫”,語言精煉傳神,對后世詩人影響極大,他被譽為“詩圣”!
背景簡介------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懷有“致君堯舜上”的理想,卻因奸臣李林甫當?shù),屢試不第?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亂”時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肅宗,任左拾遺。759年,關內(nèi)大饑,遂棄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蓋一間茅屋棲身,后遇大風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體裁簡介------歌行體古代詩歌的一種。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或“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qū)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富于變化。
讀準下列畫線字的讀音:
怒 號 ( ) 掛 罥 ( ) 長 林 梢 ( ) 庇 護 ( )
突兀 ( ) 布衾 ( ) 三 重 茅 ( ) 沉塘坳( )飄 轉(zhuǎn)( )俄 頃( ) 喪 亂( ) 廣 廈( )見 此屋( )
熟讀并背誦這首詩( 本詩以七言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頓;韻腳讀出延長音;)
你會解釋下列詞語嗎?
俄頃: 向:
安: 嗚呼:
向昏黑: 風雨:
課堂自學:
1、朗讀課文
注意節(jié)奏和情感,力爭課內(nèi)背誦!
2、根據(jù)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如有不太把握的做上記號小組內(nèi)討論解決!
3、試概括每段課文的內(nèi)容
合作研討:
這首詩中作者描寫風的威勢的動詞有 、 、 、 、 、 、
對于南村群童的舉動你是如何理解的?
“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中的“喪亂”是指什么?
詩中表現(xiàn)詩人無奈之舉的句子是:
你是怎樣理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話的?
展示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習結(jié)果)
檢測延伸:
1、翻譯下列句子
。1)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2)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3)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本文中表現(xiàn)詩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懷的句子是什么?
旅夜書懷
杜 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無奈辭官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途中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的前兩聯(lián)描寫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寫近景的一聯(lián)是:
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寫出詩中你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它好在哪里!
教(學)后記: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領會詩歌的內(nèi)涵。
2、體會詩人推已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學習敘事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二、教學設想
1、杜甫的這首借景抒情的詩,從內(nèi)容到藝術都有很高的成就,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杜甫作為現(xiàn)實主義義詩人的偉大,而且可以從他關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體味本詩和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的訓練,因此本節(jié)課我考慮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通過加強誦讀訓練,使學生充分領會詩歌的內(nèi)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進學生從基礎性學習到研究性學習的質(zhì)的飛躍。
2、教學方法
。1)、朗讀與鑒賞相結(jié)合。
。2)、交流、合作與探究相結(jié)合。
3、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杜甫的詩及資料
4、教學用具:多媒體
5、課時: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導入新課
2、整體感知課文,領悟作者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1)、 查一查下面的加點字。(見多媒體)
(2)、 聽一聽錄音
(3)、 教師朗讀指導,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等
(4)、 學生個人讀,學生對朗讀作簡單評價
。5)、 學生齊讀
3、比一比(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結(jié)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
。2)、請各用四個字概括每節(jié)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
。3)、請各用一個字概括作者當時的心情。
(4)、以作者此時的心情為感情基調(diào)朗讀,并對朗讀作評價
4、品一品(學生再讀課文,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寫好批注,與同學作交流并作匯報)
5、賽一賽(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實行分組背誦競賽)
6、議一議(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談一談你認為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像杜甫這樣具有偉大情懷和理想的古仁人還有很多,請列舉兩個。
7、教師總結(jié),學生再讀全詩。
8、理一理(用一句話說一說自已在這節(jié)課的收獲。)
附板書設計:
敘事 抒情
秋風破屋 急
推已及人
頑童抱茅 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心憂天下
。ㄔ娛ザ鸥Γ┪萜齐y眠 憂
憂國憂民
大廈庇寒 愿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3
。牐牎睹┪轂榍镲L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詩,最能體現(xiàn)出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在制定的三個學習目標中(①揣摩詩歌語言。②品味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③進行朗讀訓練。),應該以“朗讀訓練”為重點(當然,也是難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經(jīng)過考慮,在授課中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再附以“揣摩語言”的方式,進而去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4
教學目的: 憂國憂民思想
重點難點:
課型教法: 分析鑒賞相結(jié)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幻燈片號:
教 學 過 程
1、 練習
下列對《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分析,正確的是:ABD
A、 本詩以七言為主,B、 句式多變,C、 節(jié)拍有緩急,D、 其目的是表達自由奔放的情感。
E、 本詩在構(gòu)思和表現(xiàn)手法上,F(xiàn)、 類似楚辭,G、 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H、 本詩反映了詩人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I、 積極面對人生與社會態(tài)度。
J、 本詩是借惜別的話題,K、 以游仙詩的形式,L、 表現(xiàn)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和生活理想。
2、 作者介紹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稱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稱杜拾遺、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與“李白”同為唐代第一流詩人,并稱“李杜”,因有別于杜牧,亦稱“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轉(zhuǎn)衰之時,其詩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被稱為“詩史”。
3、 結(jié)構(gòu)
。ㄒ唬┣镲L破屋
動詞妙處:“怒號”“卷”“三重”“飛”“灑”“掛”“飄”
(二)群童抱茅
動詞妙處:“欺”“忍”“呼不得”“似嘆息”;寫出無可奈何心情。
。ㄈ╅L夜沾濕
“長夜”一語雙關,自己的處境,國家的處境(風雨飄搖之中)
“何由徹”意味深長,一作結(jié),二鋪墊。
。ㄋ模┏绺咚枷
安得 歡顏 獨破 受凍
秋風破屋 風 白天 室外 事
板書: 現(xiàn)實 群童論茅 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長夜沾濕 雨 黑夜 室內(nèi) 人
水到渠成 推已及人
理想 廣廈千萬間(點睛之筆) 他人(疾苦)
4、 小結(jié)
1、 主題:從推己及人中,2、 表達了關心民生疾苦,3、 憂國憂民的崇4、 高思想。
5、 層次分明清晰。
5、 升化主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歸心似箭)
杜甫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憂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憂民)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
別林斯基: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 ,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朝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題“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對聯(lián):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社會病態(tài),振筆疾呼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 詩歌鑒賞練習
1、下邊是晚唐詩人聶夷中的《傷田家》,對它理解錯誤的一項是:A(1-186)
二月賣新絲,五月新谷。
醫(yī)得眼前瘡,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錯誤!未定義書簽。,只照逃亡屋。
A“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寫“田家”雖然貧困,但尚有“絲”、“谷”可賣。
B“眼前瘡”和“心頭肉”是比喻的寫法,“眼前瘡”喻眼前急難,“心頭肉”喻“絲”、“谷”等農(nóng)家命根。這兩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會現(xiàn)實。
C“綺羅筵”與“逃亡屋”構(gòu)成鮮明對比,更增強了詩的藝術力量。
D全詩言簡意足,充滿詩人對田家的同情、對君王的諷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5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丁文)
教學目的: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抒發(fā)的憂國憂民情思
2了解本詩的體裁及關于杜甫的文學常識
3重點詞句的背誦與理解
教學重點:重點詞句的音形義/重點詞句的背誦與理解
教學難點 :創(chuàng)作背景
過程:一節(jié)課
步驟:
一\導入
師: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學史中,唐詩是一串璀璨奪目的明珠。在這串明珠中,杜甫的詩作以其強烈的時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獨占鰲頭,被譽為“詩圣”。他的詩作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獨步尋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體味杜甫憂國憂民的感情,鑒賞杜甫詩沉郁頓挫的風格,F(xiàn)在大家默讀這首詩,參看提示、注釋,讀懂詩句的含義。
生:(閱讀課文揭示,邊誦讀課文,邊參看注釋,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閱資料,有的互相詢問、討論;教師在學生行間查看,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
二\杜甫簡介: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他的詩被后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圣”。
三:寫作背景
“茅屋”---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詩人十分喜悅。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边@首絕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江畔獨步尋花》中“留戀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詩人在江邊獨自散步和雨中憑欄遠眺時喜悅心情的反映。不料,當年深秋,風雨大作,屋破雨漏,長夜沾濕,詩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詩.
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jīng)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余畝,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nèi)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杜甫草堂至今猶在,詩因秋風破屋而作,茅屋憑詩人高風亮節(jié)而傳。千百年來,杜甫草堂是人們瞻仰的圣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眾口傳頌的詩篇。多少名人大家為此作詩題聯(lián),詠志贊嘆,
問:詩人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寫這首詩的?
生:在安史之亂的社會動亂中寫下的。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學過的杜詩中是怎樣描寫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
生:《石壕吏》寫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可以看出,戰(zhàn)爭殘酷,死傷慘重,民不聊生,衣食無著,就連老婦人也被逼上戰(zhàn)場。
生:《月夜》中寫到“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是詩人在安史之亂時,在逃亡中和在長安俘虜營中所寫的。痛訴上戰(zhàn)爭給詩人帶來妻離子散的痛苦。
師: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有人為杜甫草堂寫了一副楹聯(lián),(板書)“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詩補蜀風”。道出了詩人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個人際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詩人747年到長安,想通過考試進入仕途,實現(xiàn)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但皇帝專橫,使他的政治抱負破產(chǎn),安史之亂的暴發(fā),致使他不得不官帶著家小,離開了饑民遍野的關中,經(jīng)陜西、甘肅逃到四川成都!笆昴桓厝铡闭窃娙藢κ昴桓钪锌吹匠⒒栌梗瑖一靵y,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嘆息的總結(jié);“一卷唐詩補蜀風”指出詩人希冀用一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抒發(fā)胸臆,企求以“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來實現(xiàn)“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愿望。表現(xiàn)了詩人博大的胸懷,自我犧牲的精神,實現(xiàn)當初赴長安“再使風俗淳”的抱負。
現(xiàn)在我們共同研讀詩文,看看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思想愿望的。請同學們誦讀1-3遍課文,用最簡煉的詞句概括出各段內(nèi)容,考慮好后回答。
生:(誦讀、琢磨、竊竊私議,在筆記上概括各段內(nèi)容。)
師:(行間巡視、指點、解疑。)
生:第一段,寫狂風破屋;第二段,寫群童抱茅;第三段寫屋破雨漏。
生乙:第一段應概括為秋風破屋,既能點明時令,又能與題目照應。
生丙:第三段應概括為嬌兒惡臥。
生。旱谌尉透爬殚L夜沾濕。
師:第三段這三種概括,各從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簡煉、正確;但是如果我們從詩人“歸來倚仗自嘆息”的心境,和“床頭屋漏無干處”的處境的角度來分析,都是寫詩人秋風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長夜沾濕”為宜,請同學們概括出前三段內(nèi)容。
生:前三段,記述秋風破屋,詩人長夜沾濕的痛苦。
師:詩人只為哀惋自己的茅屋為秋風所破,長夜沾濕而寫這首詩嗎?
生:(齊讀前三段)
師:前三段是敘事,寫出了詩人在秋風破屋,大雨連綿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詩人的感情濃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詩句由“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其中包含著詩人許多沒有說出來的思緒,你能說出來嗎?
生:(默然)
師:詩人從眼前長夜沾濕的痛苦生活想到歷經(jīng)戰(zhàn)亂折騰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zhàn)亂中的整個國家,因此徹夜難眠,
生:《春望》里寫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戰(zhàn)亂山河破碎,人煙稀少。
師:很好,和課外閱讀得來的材料印證了安史之亂中國家的破敗,人民的苦難,充實了這首詩的蘊含。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詩人從個人“長液沾濕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lián)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號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愛凍死亦足”的壯語,表現(xiàn)了詩人推己及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正如當代詩人郭沫若題詞:(板書)“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生:(齊讀全文)
師:詩為事作,屋憑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現(xiàn)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鱗次櫛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經(jīng)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年代變?yōu)楝F(xiàn)實,如果詩人在天有靈,他定會感到欣慰了。(板書):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朱德參觀杜甫草堂的題詞。
我們但愿杜甫草堂長留人世,杜甫詩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6
教材分析:杜甫的這首詩,從到藝術都有很高的成就,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杜甫作為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偉大,而且可以從他關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學目的: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詩篇幅長、容量大、用韻活的特點及杜詩基本風格;
2、進行朗讀訓練,理解詩中的細節(jié)描寫,精當?shù)挠迷~;
3、體會杜甫憂國憂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學重點:細節(jié)描寫、朗讀訓練、思想意義;
教學難點 :杜甫的精神、情懷。
教學設想:加強誦讀訓練,這樣才能充分領會詩歌的內(nèi)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進由基礎性學習向研究性學習的質(zhì)的飛躍。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主要過程及設計意圖:
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背
景
·
導
入 簡介:杜甫,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命運坎坷。唐肅宗上元元年,在親友的幫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棲身,但秋風破屋,夜雨屋漏,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識,初步感受詩人感情。 1、 激發(fā)學習興趣;
2、 為閱讀教學準備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識。
二、
感
知
·
定
向 1、 范讀課文;
2、 明確學習重點:
細節(jié)描寫
朗讀訓練
思想意義
3、 解析“學習重點”,導入 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
聽讀;
注意字詞讀音;
整體感知全詩。 1、 使學生了解全詩概貌;
2、 加強閱讀目標定向。
三、
誦
讀
·
品
味 1、 輔導朗讀第一小節(jié),注意重音、動詞;
2、 提問:
“怒號”采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卷”換成“吹”、“刮”行不行?
3、 引導想象:
后三句中描繪的景象;
詩人當時的模樣。 1、 學生朗讀;
2、 回答:運用擬人手法,表現(xiàn)了風的兇猛氣勢;“卷”字除表現(xiàn)風大之外,還表現(xiàn)了茅草的動態(tài)。
3、 想象、表述、概括。 使學生通過誦讀、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詩人用詞的準確,描繪的生動,并培養(yǎng)語言表述能力。
1、 指名朗讀第二小節(jié)并輔導;
2、 第二節(jié)寫什么?
3、 “歸來倚杖自嘆息”,“嘆”的是什么?
4、 評價詩人的“嘆息”。 1、 朗讀;
2、 概括:“群童抱茅”
3、 討論回答:“嘆”的是:天公無情毀屋;
群童不明苦衷;
黎民生活困苦。 抓住詩人之“嘆”分析,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以突破難點。
1、 范讀第三小節(jié)。
2、 字詞輔導:
俄頃、向、黑
布衾、惡臥、徹
3、 提問:
“鐵”換成“石”行不行?“長夜”是什么修辭手法?
這一小節(jié)寫什么? 1、 參照注釋理解字詞;
2、 答問:
“鐵”字說明被子的硬、冷、臟,且押韻;
雙關:既指時間,又指動蕩的社會。
3、齊讀這一小節(jié);概括:“長夜沾濕” 本節(jié)難理解詞語較多,且又富有表現(xiàn)力,是以把它們作為使學生理解詩人長夜難眠的突破口,同時也是基礎知識的教學。
1、 提問:為何還要寫第四小節(jié)?
2、 分析:本節(jié)大意;
展示同一題旨的詩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安得萬里裘,裹蓋四周垠。天下無饑寒,溫暖皆如春!薄
評價古代知識分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3、提問:第四小節(jié)怎樣概括? 1、 答問:由個人的不幸聯(lián)想到他人,深化了主題,表現(xiàn)了詩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2、 齊讀這一小節(jié);
3、 概括:“推己及人” 突破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情感,并將教學導向深入,提升“這一節(jié)課”對學生素質(zhì)培養(yǎng)的意義,激活學生的潛在探究熱情,為本節(jié)課的作業(yè) 布置做鋪墊。
四、
整
合
·
小
結(jié) 1、 設疑:
第四小節(jié)的用韻、詩句的長短、表達方式有何不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2、 小結(jié):
歌行體的特點;思想意義。 思考、答問:
第一小節(jié)押“ao”韻,后三節(jié)換韻;前三節(jié)以七言為主,第四節(jié)變?yōu)殚L句;前三節(jié)敘述,第四節(jié)抒情。 分析后進行整合,使學生了解文體常識并對全詩產(chǎn)生完整的印象。
五、
鞏
固
·
延
伸 1、 課內(nèi)練習:
選出一處你認為寫得好的詩句并說說好在哪兒。
2課外作業(yè) 上:
像這首詩一樣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詩文你還讀過哪些?搜集其中的名句,加以整理,并在課下與同學交流。
將這首詩改寫成文。 1、答問;
2、課外作業(yè) 建議分組完成并在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 1、 鞏固、拓展;
2、 試圖引入研究性學習理念,促進由基礎性學習向研究性學習的飛躍。
備課小結(jié):
詩歌的教學,注重的是在誦讀中品味理解,因而備課中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的指導與訓練;而如何使學生由課內(nèi)走課外,使一節(jié)課不僅僅只是“一節(jié)課”而已,既是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也是當今考試形勢的要求,受“研究性學習”的啟發(fā),設計了一些相關環(huán)節(jié),雖有“效顰”之嫌,但還是想以此作一點嘗試。
附: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一、秋風破屋
如聞其聲
風
如感其形
二、群童抱茅
天公毀屋 敘
嘆 群童頑皮
黎民困苦 事
三、夜雨沾濕
布衾似鐵
苦 屋漏床濕
長夜難眠
四、推己及人
憂國憂民 抒
憂
心懷天下 情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7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課案
王莉
一、教材分析:
這首詩被編輯在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第20課《詩五首》中。寫于公元761年。兩年前(759年),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終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暫時結(jié)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萬千,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這首詩最能體現(xiàn)杜甫憂國有民的博大胸
懷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同時在《詩五首》這課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為熾烈、內(nèi)涵最為深刻的一首,所以學好本詩對其它四首詩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好本詩就會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一分認識,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啟迪。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新課標的這些理念應貫穿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針對這首詩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nèi)容,掌握朗讀的韻律節(jié)奏。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鑒賞能力,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情感目標: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崇高情懷。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jié)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nèi)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新課標規(guī)定,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決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合作,積極地、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zhì)疑,以學定教。
四、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ㄒ唬胄抡n:
古詩中有一種歌行體,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chuàng)作興致所至,抒發(fā)感情,句數(shù)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一首歌行體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板書課題及作者)
。ǘ、學習重點:
讓學生共同商定,體現(xiàn)“以學定教”。
教師提示:根據(jù)以往學習詩歌的經(jīng)驗,你們認為學詩歌重點應該學什么?在此基礎上,歸納成兩點。(做成圖片)
1、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語言,領會詩歌的意境。
。ㄈ⒄w感知(自主學習)。
1、師范讀: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很容易把學生的情感喚起,以便快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節(jié)奏、停頓、重音等。
2、自己放聲讀兩遍,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讀出來。
3、找生讀,其他同學找優(yōu)缺點后再讀,說說詩中描寫了幾幅畫面?抒發(fā)了作者的什么情懷?(做成圖片)學生回答時老師板書。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濕屋
作者的這種情懷是怎樣抒發(fā)出來的,帶著這個問題進入第四個環(huán)節(jié)。
。ㄋ模┖献魈骄浚
挑出你們喜歡的詩句,并說說喜歡的理由。(做成圖片)
四人一組合作交流,此間老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觀察學生學習效果,重視學生的情感參與狀態(tài)。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然后小組派代表發(fā)言,在學生充分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適當?shù)匮a充點撥。不外乎從以下三個方面陳述喜歡的原因,邊賞析邊讀。
1、賞析生動傳神的字詞:
如:(1)、第一節(jié)“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寫出風的迅猛,還表現(xiàn)了茅草的動態(tài)。換成“吹”,風的力度不夠;“掀”表現(xiàn)不了茅草的動態(tài)!叭笔翘摂(shù),“幾”的意思,有時形容多,有時形容少,在這里說的是茅屋蓋得很薄,經(jīng)不起風吹。
。2)、第三節(jié)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拌F”表示a、很涼、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舊、很臟,只有一被,無法拆洗(貧窮)。換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無被子破舊之意。
2、品位含義豐富的詞語: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1)、第二節(jié)中“歸來倚仗自嘆息”,“嘆息”的含義是什么?
a、嘆息天公無情毀屋。b、嘆息兒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嘆息黎民生活困苦(戰(zhàn)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初顯憂民思想。
(2)、“長夜沾濕何由徹”中的“長夜”一詞一語雙關,既指眼前難挨的雨夜,又指戰(zhàn)亂造成的長時間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時局。
3、朗讀體會語言的美。
如:最后一節(jié),怎樣讀出情和意?
語調(diào)高昂,還有悲哀、憤怒的語氣(當時無法實現(xiàn),只是一個愿望)。其中:
“千萬、大庇”重讀;“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悲哀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死亦足”要讀得堅定有力,并且拖長音。找生讀后,評析,再讀,最后齊讀。
。ㄎ澹、總結(jié)遷移:
全詩共四節(jié),前三節(jié)描寫了秋風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濕屋三幅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詩人在自己經(jīng)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時,想到的不是個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萬萬像他這樣處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現(xiàn)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體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盡管在當時的社會里,詩人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寬闊的胸襟卻永遠閃耀著光芒,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不忘的絕不僅僅是他的詩,更是杜甫他這個人。
今天,你從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啟示?(做成圖片)主要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切身的感受。
。、質(zhì)疑解難:
還有哪些地方?jīng)]讀懂?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七)、結(jié)束語:
憂國憂民的詩人,永遠會受到人們的愛戴。最后,讓我們懷著對杜甫的愛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誦讀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附: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濕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8
教學目的
一、了解三首詩所表現(xiàn)出的詩人情懷,領會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二、學習三首詩各自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從而領會詩歌美質(zhì)。
教學設想
一、重點和難點:揭示詩歌形象和語言的內(nèi)含,體會作品情意和藝術特點,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二、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鑒賞作品的知識;講析和點撥相結(jié)合,重視朗讀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播放錄音或錄像等教學手段指導朗讀。
三、教學時數(shù) 四教時。(可視情況增加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體味詩人鄙視權貴,追求自由生活的高貴思想;了解運用夸張、想象和神話傳說進行創(chuàng)作所形成的浪漫主義詩歌風格。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導入 新課
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明史中,唐詩是一顆璀璨奪目的珍珠。唐朝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不僅記錄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情狀,而且為那個時代保留了異常生動的情緒和心理記憶。唐詩的意象,成了我們民族詩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詩精神成了我們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課文所選的三首唐詩,都是膾炙人口傳誦不衰的名篇。通過學習,我們將再一次體會到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三位偉大詩人豐富的感情和理想,以及他們的高超的藝術風格。這節(jié)課我們先學習李白的
《夢游天姥吟留別》(板書)
指導預習初讀課文,思考問題。
、傺a充注音:瀛yíng 暝míng 澹dàn 鸞luán 悸jì 恍huǎng
、谘a充解釋:夢游:夢中游歷。 吟:本指吟詠作詩,后來成為一種古詩體裁名稱。李白另有《梁父吟》、《江山吟》等。
留別:臨別留下的贈言。 信:實在,的確。 壁:直立的山石,詩中的;“半壁”指半山腰。 澹澹: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狀。 霓:虹的一種,古時把內(nèi)側(cè)的主虹顏色鮮明的稱虹,外側(cè)的副虹顏色暗淡的稱霓。 來下:下來,為配合韻腳而顛倒詞序。 如麻:言其極多。 開心顏:心情愉悅,面露笑容。顏,面容;心,心情。
③思考題:第一、全文共三段,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三段是怎樣聯(lián)系在一起的?第二、注意詩中夸張、想象和神話傳說的運用,體會其含義和作用。
研習新課
1.作者和作品提示。閱讀注解①,教師補充:李白一直是以詩仙的形象活在人們的心目中的。他喝酒“天子呼來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龍巾拭吐,御史調(diào)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他五岳尋仙,浪跡山水,就連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傳說他母親“夢長庚星而誕”,又說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們心里李白并沒有死去,只是去追趕他所喜歡的月亮了。李白詩自然雋永,雄奇飄逸,充滿著超塵脫俗的浪漫主義情調(diào)。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們所想象傳說的那般風流倜儻。他有“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但政治上每每受挫。李白詩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苦悶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排擠出京的第二年,借夢游表示自己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反抗。
2.學生討論、回答第一預習題——詩的主要內(nèi)容。第一段:寫天姥山的雄奇壯麗,點出入夢之由。從瀛洲入筆,從虛襯實,給天姥山勝景染上一層神奇色彩。為夢境的展開鍍上一層色調(diào),暗含著一個“夢”字。第二段:寫夢游過程。起句承上啟下,度入夢境,不露痕跡。夢中所歷,從謐靜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萬轉(zhuǎn)千折的山徑到令人戰(zhàn)慄的層巔,從山景幻入仙境,目眩神迷,驚訝莫測。展示了一幅氣象萬千的夢游圖景。第三段:慨嘆述志,歸到“留別”題面,揭明主旨,是夢境的延伸。
全文緊扣“夢游”二字,渾然一體。內(nèi)容如圖示:
(括號中的文字讓學生填寫)
3.朗讀全文,結(jié)合課文練習思考3、4兩小題,進一步領會課文內(nèi)容。
詩人描繪夢游圖景,并非為了追求虛空的幻想。夢中游歷,正折射出詩人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苦悶,“古來萬事東流水”包含了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與深沉感慨,浪跡山水,尋仙問道,是為了心靈的撫慰。當然,這首詩的意味遠非“苦悶”二字可以概括,詩篇最后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恍若天外飛來之筆,痛快淋漓的一吐對權貴的憎恨和蔑視,詩人豪放不羈的形象如立紙上。主題被點亮了,意境拓展升華了。英國詩人柯爾律治說:“詩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支撐相互解釋的!弊x至此,再體會一、二兩段,我們心里豁然開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體現(xiàn)了詩人所羨慕的人格形象嗎?富麗堂皇,超脫塵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詩人對世俗生活的超越,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嗎?抒情主人公最后發(fā)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為夢中圖景心旌激蕩的結(jié)果嗎?我們知道了,詩人對壯麗奇?zhèn)サ某绺呙赖南蛲且驗槿松鞒痰募で榈尿?qū)動,雖然有苦悶,但洋溢著熱情!詩歌也由此氣勢流注,奔放飄逸,形成了內(nèi)在強大的精神力量!霸姡_啟了一個更高遠,更強大的世界,展示出新的遠景!保ǖ覡柼洞嬖谡軐W》)
4.討論第二預習題。明確運用夸張、想象、神話傳說等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用。
夸張、想象、神話傳說是李白作詩常用的手法,它一方面形成了李白詩歌令人稱奇的形象美,另一方面寄托了詩人熱情奔放的感情,從而創(chuàng)造了詩歌新奇的藝術境界。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笨鋸埵贡痉敲酱蟠ǖ奶炖焉斤@得雄奇、高大、壯麗、奇特,寄托了作者對壯麗山川的熱烈向往之情。
“飛度”、“送”、“著”、“登”、“見”、“聞”、“迷”、“倚”、“驚”等夢中的行動感受,無不被想象激活,此時,詩歌的語言已經(jīng)不僅僅是傳達觀念和感情的媒介,而是一個夢游者的千般姿態(tài),萬種風情。金碧輝煌、光耀奪目的神仙世界,更是作者借助想象,把不同時地的不同物象進行建構(gòu)和幻化的結(jié)果。夢境中的一切有李白長期漫游經(jīng)歷過的千山萬壑的印象,有古代傳說和屈原詩歌的啟發(fā)和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印跡。都借助想象凝聚一起,形成了氣象萬千的詩的美妙的空間,生動地展示了詩人的精神世界。
神話傳說的運用,使自然和歷史文化背景融合一體,詩歌的空間更廣闊了,那個多少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仙境,正和我們眼前的世界形成鮮明的對照。它使人聯(lián)想到詩人的追求,延續(xù)了人類向往美好生活的足跡。
最后總結(jié):夸張、想象、神話傳說的運用帶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充分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的詩歌風格。
5.播放錄像,指導朗讀。
這首詩形式錯落,屈伸自如,語言富有自然節(jié)奏感,朗讀的應有意識地注意語感流動,把握語言的節(jié)奏、音調(diào)、情態(tài)和詩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連天向天橫”,一句中用三個“天”字,很能加強氣勢。主體是七言,夾用幾句五言,就足以使詩的節(jié)律靈活多變,足以顯示那種輕快、歡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等。在詩的情景、節(jié)奏到了緊張、急迫時,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睙o不聲情一致,情隨聲出。寫洞天之中的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辭·九歌》,語言也就出現(xiàn)以“兮”字為特征的騷體句法。詩,通常多為兩句配合,雙句押韻。本詩基本如此,但結(jié)尾時卻出現(xiàn)“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三句全押以單數(shù)配合的特殊情況。這種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顯示詩人內(nèi)心情緒的激動不平。全詩有兩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恰好借長句表現(xiàn)神仙紛至沓來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虛詞,又使節(jié)奏舒緩;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用以表達詩人毅然不顧的昂揚態(tài)勢。
布置練習:
1.解釋加黑詞語:
夢游天姥吟留別 勢拔五岳掩赤城
迷花倚石忽已暝 忽魂悸以魄動
失向來之煙霞 使我不得開顏
2.完成課文“思考和練習”一,熟讀課文。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體會詩人推己及人、關心民生痛苦和他的深沉的憂思;學習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精神。
二、了解從現(xiàn)實生活中精選材料。通過對環(huán)境和細節(jié)的敘述、描寫來刻畫形象、抒發(fā)思想感情,領會杜詩的沉郁風格。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著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著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為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著家小輾轉(zhuǎn)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蕩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蕩著。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zhàn)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zhèn)蜀州,表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后人因稱“杜工部”)。后來嚴武死了,四川內(nèi)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zhuǎn)徙于湘鄂之間。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jié)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后的懷念。據(jù)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chuàng)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
指導預習,朗讀課文,了解大意。
1.補充注音: 坳ào 兀wù
2.補充注釋:
歌:古詩體裁之一,通稱“歌行(雜)體”。宋朝嚴羽《滄浪詩話·詩體》:“《風雅頌》(指《詩經(jīng)》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yōu)槲鳚h五言,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沈宋律詩!倍旁娭羞@種“即事名篇”的“歌行雜體”詩很多,如《楠樹為風雨所拔歌》、《徐卿二子歌》、《戲題畫山水圖歌》及《兵車行》、《麗人行》、《劍器行》等。
江郊:江邊野外。公然:明目張膽,毫無顧忌地。
定:停止。廬:村居小屋。
3.思考問題(板書)
①詩人怎樣寫秋風破屋,連夜遭雨的慘狀?寫這些有何作用?
、谠娭袠淞⒘耸裁礃拥脑娙俗晕倚蜗?
、凼惆l(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研習新課
一、講讀第一段。結(jié)合預習思考問題①講析。
1.這一段句法參差,雜以獨句,“號”、“茅”、“郊”、“梢”、“坳”古代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讀音宏暢,連貫而下,極有力地寫出了狂風驟至破屋飛茅的情狀。前二句起勢迅猛,筆力豪勁!帮L怒號”三字,音響宏大,又以“八月秋高”催助,讀之如聞秋風咆哮,席天蓋地而來。“卷”寫出秋風破屋之勢,“三重”點出受害嚴重。后三句追寫風吹茅草。秋風,呼嘯騰踴,茅草,七零八落,四處飄飛,不可收拾。至此,我們恍若已置身于秋風破屋的環(huán)境中。朗讀時注意聲音高低、節(jié)奏。
2.這一段敘述描寫,沒有直接寫詩人的感情,我們讀的時候,卻受到了感情力量的震憾,請同學講一講隱含在這一節(jié)文字中的感情。
明確:這一段寫出了詩人沉重悲痛的心情。詩人的心仿佛被卷起的茅草拉牽得陣陣疼痛,焦急萬分。通過寫環(huán)境來表達作者心情,感情隱含在語言之中,這是詩歌的常用方法,我們應當仔細體會。
二、講讀第二段:學生閱讀,教師講析。
1.如果說第一段敘述了“我”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那么這一段則轉(zhuǎn)向?qū)憽拔摇薄霸趺礃!鼻叭鋸哪洗迦和膼盒腥牍P,實在是寫自己老而無力的感慨。九字句,“忍”、“公然”這些句法字眼,極有力地表達了詩人的憤懣。后三句,接應“老而無力”,運用兩個細節(jié)準確鮮明地刻劃了詩人此情此景中的自我形象。這一段仍然飽含感情,讀來令人摧腸!傲Α、“賊”、“得”、“息”都是仄聲,短促而不能延長,朗讀時應注意體會其聲情。
2.根據(jù)一、二兩段,請同學們對人物形象和場面進行合理想象,口頭講述,要求運用細節(jié)。
提示:秋風呼嘯,一個衣衫單薄破舊、頭發(fā)花白、(聯(lián)系“白發(fā)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句)干瘦的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邊野外,他的老伴也在一邊黯然垂淚。老人追趕著飄落的茅草,想撿回一些,等風定后修蓋。可突然跑來一群頑皮的孩子,他們看著這個外鄉(xiāng)來的老人,像是有意要欺負他,嘩啦一聲擁上來,抱著茅草就往竹林中跑,消失了,無影無蹤。老人焦急萬分地呼喊著,氣得身子直發(fā)抖,可又有什么用呢?終于,老人感到唇焦口燥,四肢無力。他慢慢地走回家門口,看著被風吹得破落不堪的屋頂,倚杖嘆息不已,無可奈何,焦憤使他陣陣隱痛。
三、講讀第三段。
這一段寫連夜遭雨的慘狀。開頭兩句,飽蘸濃墨,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詩人的痛苦也仿佛和墨云夜色一起彌漫。忽然,詩人由眼前的處境想起了自己多年失意窮困的生活,想起了多年戰(zhàn)亂的苦痛經(jīng)歷,不禁徹夜難眠。這一節(jié)點明歷史背景,寫得沉重濃郁,令人追思,給我們許多想象的余地。這一夜,詩人一定想得很多,如果拍電影此處可運用閃回鏡頭來表現(xiàn)。請同學設計幾組鏡頭。
[1] [2] [3] 下一頁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9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課案
王莉
一、教材分析:
這首詩被編輯在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第20課《詩五首》中。寫于公元761年。兩年前(759年),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終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暫時結(jié)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刹恍业氖761年的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萬千,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這首詩最能體現(xiàn)杜甫憂國有民的博大胸
懷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同時在《詩五首》這課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為熾烈、內(nèi)涵最為深刻的一首,所以學好本詩對其它四首詩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好本詩就會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一分認識,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啟迪。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新課標的這些理念應貫穿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針對這首詩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nèi)容,掌握朗讀的韻律節(jié)奏。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鑒賞能力,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情感目標: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崇高情懷。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jié)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nèi)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新課標規(guī)定,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決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合作,積極地、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zhì)疑,以學定教。
四、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古詩中有一種歌行體,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chuàng)作興致所至,抒發(fā)感情,句數(shù)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一首歌行體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學習重點:
讓學生共同商定,體現(xiàn)“以學定教”。
教師提示:根據(jù)以往學習詩歌的經(jīng)驗,你們認為學詩歌重點應該學什么?在此基礎上,歸納成兩點。(做成圖片)
1、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語言,領會詩歌的意境。
。ㄈ⒄w感知(自主學習)。
1、師范讀: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很容易把學生的情感喚起,以便快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節(jié)奏、停頓、重音等。
2、自己放聲讀兩遍,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讀出來。
3、找生讀,其他同學找優(yōu)缺點后再讀,說說詩中描寫了幾幅畫面?抒發(fā)了作者的什么情懷?(做成圖片)學生回答時老師板書。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濕屋
作者的這種情懷是怎樣抒發(fā)出來的,帶著這個問題進入第四個環(huán)節(jié)。
。ㄋ模┖献魈骄浚
挑出你們喜歡的詩句,并說說喜歡的理由。(做成圖片)
四人一組合作交流,此間老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觀察學生學習效果,重視學生的情感參與狀態(tài)。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然后小組派代表發(fā)言,在學生充分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適當?shù)匮a充點撥。不外乎從以下三個方面陳述喜歡的原因,邊賞析邊讀。
1、賞析生動傳神的字詞:
如:(1)、第一節(jié)“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寫出風的迅猛,還表現(xiàn)了茅草的動態(tài)。換成“吹”,風的力度不夠;“掀”表現(xiàn)不了茅草的動態(tài)。“三”是虛數(shù),“幾”的意思,有時形容多,有時形容少,在這里說的是茅屋蓋得很薄,經(jīng)不起風吹。
(2)、第三節(jié)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拌F”表示a、很涼、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舊、很臟,只有一被,無法拆洗(貧窮)。換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無被子破舊之意。
2、品位含義豐富的詞語: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1)、第二節(jié)中“歸來倚仗自嘆息”,“嘆息”的含義是什么?
a、嘆息天公無情毀屋。b、嘆息兒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嘆息黎民生活困苦(戰(zhàn)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初顯憂民思想。
(2)、“長夜沾濕何由徹”中的“長夜”一詞一語雙關,既指眼前難挨的雨夜,又指戰(zhàn)亂造成的長時間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時局。
3、朗讀體會語言的美。
如:最后一節(jié),怎樣讀出情和意?
語調(diào)高昂,還有悲哀、憤怒的語氣(當時無法實現(xiàn),只是一個愿望)。其中:
“千萬、大庇”重讀;“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悲哀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死亦足”要讀得堅定有力,并且拖長音。找生讀后,評析,再讀,最后齊讀。
(五)、總結(jié)遷移:
全詩共四節(jié),前三節(jié)描寫了秋風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濕屋三幅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詩人在自己經(jīng)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時,想到的不是個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萬萬像他這樣處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現(xiàn)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體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盡管在當時的社會里,詩人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寬闊的胸襟卻永遠閃耀著光芒,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不忘的絕不僅僅是他的詩,更是杜甫他這個人。
今天,你從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啟示?(做成圖片)主要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切身的感受。
。、質(zhì)疑解難:
還有哪些地方?jīng)]讀懂?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ㄆ撸⒔Y(jié)束語:
憂國憂民的詩人,永遠會受到人們的愛戴。最后,讓我們懷著對杜甫的愛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誦讀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附: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濕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10
仿 余映潮老師的 四讀法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變其四步為 朗讀 譯讀 說讀 背讀
一.朗讀
1.聽讀 (錄音機或老師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拖音。
2.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3.學生個讀,老師指導.
4.齊讀.
二.譯讀
1.因時間關系,一組一段,討論準備譯讀.(沒要求學生壓韻)
2.兩個學生一個吟讀,一個譯文,全班交流.
三.說讀
1.學生自己揣摩詩歌,用“我讀懂了這句......”說話 。
2.學生質(zhì)疑,“對這首詩 你還有哪些地方?jīng)]讀懂,提出來,我們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提問,其余學生解答。
(說明:說讀這個環(huán)節(jié) 就是老師完成板書的環(huán)節(jié)了.要自己靈活掌握)
四.背讀
用以往學過的方法背誦,這里略.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11
教學目標 :
一、理解詩的內(nèi)容及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
二、培養(yǎng)詩歌朗讀能力,在誦讀中進一步感悟。
三、培養(yǎng)關心他人、愛國愛民的優(yōu)秀品德。
重點、難點:
一、重點:理解本詩所體現(xiàn)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之中。
二、難點:對“長夜”的理解,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一課時。
二、誦讀討論,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知道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在我們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墒聦嵾h非如此!拔恼略髅_”,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chǎn)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他一生中,幾乎沒有享受過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費盡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暫時結(jié)束了輾轉(zhuǎn)飄零的流浪生活,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對似的,到了八月,一陣秋風掀去了屋頂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不朽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風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讓人不愉快的事,可詩人卻要歌詩一首,這是為什么呢?這首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讓我們一同走進“茅屋”,用心聆聽詩人的心聲。
二、師生互動,研讀課文。
1.教師范讀。(演示文稿1,音效,配樂)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然后概括每一節(jié)的內(nèi)容。
3.研讀第一節(jié)。
第一節(jié)寫什么內(nèi)容?(生答)能否用四個字概括出來?(秋風破屋)
這節(jié)中,你認為哪一詞用得比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飛……)指名朗讀第一節(jié),師生評議。
這節(ji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詩人的這種心情讀出來嗎?(生齊讀)
4.研讀第二節(jié)。
指名朗讀第二節(jié)。這節(jié)寫了什么內(nèi)容?用四個字概括出來。(群童抱茅)
你認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燒火,鋪床……)
“歸來倚杖自嘆息”,詩人嘆息的是什么?(嘆息自己遭天災人欺,更嘆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為困窮寧有此?”——《又呈吳郎》;“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陜西民歌:“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課堂上來不及提這些了,關于嘆息什么,只以“詩人究竟嘆息什么,讀完全詩,大家自然會有全面的理解”帶過。
5.齊讀第三節(jié)!伴L夜”僅指詩人筆下這凄風苦雨的秋夜嗎?(“長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
請概括這節(jié)內(nèi)容。(長夜沾濕、長夜難眠)
詩的前三節(jié)寫出了詩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讓我們再齊讀前三節(jié),體會詩人的感情。(生齊讀)
6.面對這重重的不幸——秋風破屋,茅草被盜,大雨連綿,屋漏床濕,長夜難徹——如果面對這凄風苦雨、漫漫長夜的就是你,你此時會有什么樣的感慨?什么樣的想法?
7.而詩人的表現(xiàn)又是怎樣的呢?他僅僅是哀嘆自己的不幸、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嗎?請同學們朗讀詩的最后一節(jié)。
這節(jié)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怎樣的愿望?(憂國憂民)
詩人從眼前長夜沾濕的痛苦生活,想到飽經(jīng)磨難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zhàn)亂中的整個國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國。甚至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國家社稷,甘愿犧牲自己,這是何等恢弘的氣度,何等博大的襟懷,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這首詩之所以光焰萬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可選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帶著對這首詩的新的理解,飽含感情地朗誦全詩。)
三、拓展訓練:
讀詩,就是讀作者的人,讀作者的心。讀作者的思想,讀作者的人格。同學們,假如我們能夠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詩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對這位可敬的老人說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四、小結(jié):
偉大的詩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與之同呼吸,共命運。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他們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里不是單純地寫自身之苦,而是通過個人的不幸來反映時代的不幸。在這狂風暴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躍然紙上,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其實,具有這種偉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從“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無饑寒”的白居易,從“先憂后樂”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到“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從“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中國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一直秉承了這樣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們以天下人為念,執(zhí)著追求著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這種思想,這種傳統(tǒng),使我們看到人性的閃光,看到了民族的未來,看到了人類的希望!
。*可選環(huán)節(jié):欣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朗誦。)(演示文稿:杜甫詩意圖,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書法作品,鏈接瞿弦和朗誦錄音)
五、作業(yè) :課下背誦這首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 學習記敘、抒情想結(jié)合的寫法。
3、 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吟誦、聯(lián)想,把握詩歌意象,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品味詩歌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 了解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人的思想感情。
2、 學習記敘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手法。
教學難點:
個別語句的理解。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對聯(lián)激趣:
出示對聯(lián):“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請同學們從對聯(lián)中找出相關的文學知識,看誰找得又多又快。
[點撥] 學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課外積累的積極性。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圣”。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的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最為的有“三吏”“三別”,還有我們學過的《春望》等等。今天,我們就再次感受一下“詩圣”的魅力,一起走進他的“草堂”。
二、 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 聽讀
[學生活動]:仔細聽錄音,注意個別字詞的讀音。
[提 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頓。
2、 自讀
[學生活動]: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想象、聯(lián)想理解課文。
3、 審讀
[學生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 示]:
A、秋風破屋的情景
B、群童抱茅的感嘆
C、長夜沾濕的苦痛
D、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圍繞“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三個話題,結(jié)合課文1、2、3段,將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按照“讀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驟學習詩文。
[學生活動]
第一、 二小組:感受秋天
[提示]:
原文:“八月秋高風怒號”、“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特征:狂風肆虐、烏云密布、大雨將至、暗淡愁慘
想象:描寫環(huán)境時不應僅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鑒《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寫方法。
第三、四小組:踏訪茅屋
[提示]:
原文:“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薄ⅰ肮槐┤胫袢ァ、“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特征:破爛不堪、不蔽風雨、千瘡百孔、生活艱難
想象:重點表現(xiàn)茅屋的破爛,孩童的頑皮,可加入細節(jié)描寫。
第五、六小組:走近杜甫
[提示]:
原文:“老無力”、“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特征:年老體弱、孤苦無助、焦灼痛苦、徹夜難眠
想象:可從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心理、動作等方面進行描述。
小結(jié):
以上三段主要通過記敘、描寫的表達方式為我們描述了狂風破屋、群童抱茅、長夜沾濕的情景,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此時此刻,詩人想到了什么?
2、探究
別林斯基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倍鸥Ρ环Q為“詩圣”,結(jié)合文章第四段,你能說說他的偉大之處嗎?
[學生活動]:齊讀最后一段,暢所欲言。
[提示]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表現(xiàn)了作者舍己為人的濟世情懷。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現(xiàn)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四、總結(jié)拓展
本文敘寫了大風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詩人長夜難眠的情景,表露出詩人寧愿“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xiàn)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同學們,大家還知道哪些像杜甫一樣的憂國憂民的文人,還記得他們的肺腑之言嗎?
[學生活動]:積累
[提示]:柳宗元“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陸 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五、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狂風破屋
群童抱茅 ——- 推己及人 ——— 憂國憂民的崇高理想
長夜沾濕
記敘、描寫 ————————— 抒 情
六、作業(yè)設計
1、給加點字注音。
三重茅 沉塘坳 見此屋 大庇 布衾
2、杜甫草堂至今猶在,詩因秋風破屋而作,茅屋憑詩人高風亮節(jié)而佳,真是“ , 。”(用《陋室銘》中的名句填空)千百年來,杜甫草堂是我們瞻仰的圣地,多少文人大家為此作詩題聯(lián),詠志贊嘆,相信你一定有興趣積累幾句。請寫在下面的橫線上。(注明作者)
。
3、以小組為單位,將本文改寫為課本劇。
備教手記:本節(jié)課我把它分為四部分,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自讀感知,整體把握——交流合作,解讀探究——總結(jié)拓展。讓學生由開始的讀,漸入佳境,初會情感,整體感知全文。然后按照“讀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驟學習詩文,這一階段主要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尤其是想象這一環(huán)節(jié),重在讓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感受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且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最后是探究,整堂課由淺入深,以新課程下的學習方式為依據(jù),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13
一、說教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選自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詩詞五首》中的第一首,761年秋天,一場大風把他的茅屋茅草給卷走了,窮困的他屋漏偏逢連夜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萬千,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這首詩最能體現(xiàn)杜甫憂國有民的博大胸懷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這課《詩詞五首》,俱是見景抒情或遇事感懷之作,《茅》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為熾烈、內(nèi)涵最為深刻的一首。能通過學習此詩掌握解詩之法,學生要學習其它四首詩詞也就順利得多。通過形象的語言呈現(xiàn)鮮明畫面,寓情于描寫之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值得鑒賞和學習。
八年級的學生對古代詩詞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知識與誦讀經(jīng)歷。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
新課標要求: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被诮滩呐c學情的特點,根據(jù)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反復吟詠,把握詩歌意象、意境。
2.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
3.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
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和形式)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情感特點。
教學重點:品味詩歌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把握作者“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理解
二、說教法
話說:教有常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jù)學情、本課的教材特點和教學目標、,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結(jié)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選擇誦讀指導法、問題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通過誦讀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創(chuàng)設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體會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的的能力。
三、說學法
在制訂教法的依據(jù)上,考慮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知識、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我根據(jù)不同的教學要求,靈活采用誦讀品味、討論探究、圈點勾畫、活動遷移等方法,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中,獲得個性化閱讀的體驗,通過誦讀和理解相結(jié)合,提高學生分析細節(jié)、品味語言與意象的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一個課時完成。
。ㄒ唬┱n前準備:
新課標要求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課前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圖書館等途徑搜集杜甫的一生資料,制成知識卡或幻燈片,作好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的準備。
。ǘ┙虒W過程本課時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情境導入——誦讀品悟——活動遷移——小結(jié)—作業(yè)設計——板書設計等六個環(huán)節(jié)
1.導入:
課件播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flash在線課文欣賞朗讀,在音樂與畫面中,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無奈生活,領略萬千的感慨,從而導出課題。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為學生學習本課營造氣氛、激發(fā)興趣。
新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語文教學是師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教師創(chuàng)設誦讀情境,對學生的解讀加以啟發(fā)誘導。
2.誦讀品悟:通過“感知性地讀—按要求讀—鑒賞性地讀”這三個層次的誦讀,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借助于圈點勾畫、探究討論法等,突破重難點。
。1)探究性地讀——學生自由朗讀:1找出文中難讀的字詞,師生一起正音、釋義。2教師范讀,指導句讀、節(jié)奏、重音、語調(diào)3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在誦讀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詩歌的朗讀技巧、詩歌語言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2)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目的地讀。1這首詩是詩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談論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2說說詩中描寫了幾幅畫面?抒發(fā)了作者的什么情懷?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查找的資料、學生很容易通過詩人的遭遇,得出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結(jié)論。培養(yǎng)學生知人論世,不“以意逆志”的文學批評法。第二小題學生通過圈點勾畫,小組合作一般也能概括三幅畫面來。引導學生明確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分析細節(jié)、讀出情感的能力。
。3)賞析性地讀——:
1.賞析生動傳神的一系列動詞,這道題通過學生之間的探討一般能解決。2.把握作者“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理解。學生可能只會從文本的意思去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3.朗讀體會語言的美。最后一節(jié),怎樣讀出情和意?這題有一定難度,師生可以一起探討:這是無法實現(xiàn)的。“千萬、大庇”重讀;“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悲哀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死亦足”要讀得堅定有力,并且拖長音。找生讀后,評析,再讀,最后齊讀。
這個環(huán)節(jié)旨在突破重點,讓學生融入文本,領悟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詩歌鑒能力
3.活動遷移——“劇本改編”大會
這是授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再次播放flash動畫,讓學生各顯神通,將課文改編為劇本。
潘新和老師說,以“表現(xiàn)(說、寫)為本位”語文教學發(fā)展觀將成為21世紀中國語文界的共識。此項設計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詩歌到寫作,把握住情感,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4.小結(jié)
本文通過誦讀帶動鑒賞,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品味語言,領會詩歌的意境。充分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精神。
六、布置作業(yè)(依據(jù)大語文教學觀和學生水平的不平衡性,使課堂上的知識得以拓展、延伸,)
1. 熟讀成誦
2. 結(jié)合對作者的了解,辦一份紀念他為主題的手抄報。
七、說板書
本著簡潔明朗,體現(xiàn)作者與教學的思路,反映教學重點,便于學生理解把握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濕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14
一、教材分析
(1)【與前后教材知識體系的聯(lián)系】
學生們在初一已經(jīng)學習過古代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本詩的作者杜甫,學生并不陌生,他們在初一學過了杜甫的《春望》,對其人其詩有初步的了解。這課《詩詞五首》,俱是見景抒情或遇事感懷之作,《茅》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為熾烈、內(nèi)涵最為深刻的一首。能通過學習此詩掌握解詩之法,學生要學習其它四首詩詞也就順利得多。而且本詩是詩圣杜甫的名篇,千古傳誦,學習本詩,學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了解,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分認識。學生還能在逐步感受杜甫憂國憂民、克己為人的博大胸襟的過程中,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2)【本課的知識體系】字詞(略)②本詩結(jié)構(gòu)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郾驹姙槠哐怨旁,但詩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駢偶的形式束縛,兼永長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畫形象和抒發(fā)感情。通過形象的語言呈現(xiàn)鮮明畫面,寓情于描寫之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值得鑒賞和學習。
、茉姼杷哂械纳顝V的社會意義。
二、確定教學目標
1、依據(jù)
(1)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使學生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的個人理解,就是要使學生對古詩文要“想讀”、“會讀”、“熟讀”、“解讀”。至于本課,字詞知識不多,語言通俗,淡中見奇,意蘊深厚,所以計劃以“熟讀”“解讀”本詩為重點。
(2)★學生分析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xiàn)狀的分析必不可少!睹┪轂榍镲L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九十年代,受經(jīng)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jīng)歷,抒發(fā)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且學生群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qū)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班集體又有不同的個性,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精心安排問題,巧妙使用類比手法啟發(fā)學生思維,做到兼顧全體——“優(yōu)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比如簡單的問題,可由全體學生同步完成;稍難的,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和啟發(fā),教師做點評;難點,則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或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研究活動,不一而足。(再舉例來說,我教的兩個班,兩個班都很活躍,相比之下,a班里有獨立見解的人多,b班的思考風格較“保守”的人多,所以在a班,我會鼓勵有主見的學生個別發(fā)言,由他們?nèi)诱n堂;在b班,則多由我來對課堂進行整體性的啟發(fā)和點撥。如此,兩班學生都能圍繞課堂積極地進行思考。)
2、確定基本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內(nèi)容:
1、掌握本詩正確的讀法,在誦讀中熟悉詩文,了解詩中所敘寫的內(nèi)容。
2、通過反復吟詠、聯(lián)想,把握詩歌意象,進而了解詩中的意境。
3、聯(lián)系詩人身世處境,結(jié)合詩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品味詩歌語言形象、生動與凝練。
教學重點:理解本詩所體現(xiàn)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當中。
教學難點:對“長夜”的理解;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三、教學思想:
【基本原則】:圍繞目標,注重知識遷移,引導閱讀,讀中感悟,探究研討,因材施教,致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如何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又不使學生的思維過于散漫?如何使理解力水平較低的學生也能實現(xiàn)對詩文的正確把握?如何處理學生提出的“意外”問題?很顯然,教學目標必須明確,卻不能死抓,教師更應該就學生實際的表現(xiàn)靈活調(diào)整課堂的進程。教師首先要激發(fā)全體學生對本詩的閱讀興趣,然后指導出大的探討方向,鼓勵學生相互討論并主動質(zhì)疑,教師在其中擔導讀、歸納、點評的任務,并對突發(fā)的問題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1)學法指導——依據(jù)“三有利”原則
、儆欣诩ぐl(fā)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思維。
、谟欣诔浞职l(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以利于學生終身可持發(fā)展。
、塾欣谕诰?qū)W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要突出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讀書人的素質(zhì),以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zhàn)。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積極、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藝術修養(yǎng)、閱讀經(jīng)驗等)進行創(chuàng)造,進而形成對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tǒng)性、綜合性、規(guī)律性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把握,并把語言文化知識、經(jīng)驗內(nèi)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信念和行為,最終升華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僮ダ收b。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要靠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nèi)涵也靠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chǎn)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每個層次的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nèi)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趫猿謫l(fā)式。問題要精簡,并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手法。在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朗讀,運用聯(lián)想、想象,體會詞的意境,理解詞的感情。使學生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
③變教知識為教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yǎng)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nèi)容的閱讀習慣。
。3)手段——以生為主體,以師為主導,結(jié)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兩體現(xiàn):a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b體現(xiàn)教法,學法)
※具體過程
(一)導入。
回憶杜甫的相關資料(朝代、字號、稱譽等),并背誦《春望》,讓學生說說杜甫所處時代的時局特征和社會狀況。(投影相關圖片及文字資料)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對其中的難辨字進行點撥。
2、教師做一般朗讀,意在正音。學生邊聽邊為難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詞注音和解釋)
3.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
。ㄍ队氨驹姼璧幕竟(jié)奏,標出壓韻部分)
。ㄈ┢肺墩Z言。
本詩有兩個突出的語言特色,一是用詞生動,形象鮮明;二是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井然。重點讓學生品味詩歌中的精彩用詞與語音節(jié)奏隨情感變化有致變化的特征。
詢問學生:“這首詩你們至少讀了兩遍了,在語言上有什么感覺呢?里面有哪些字詞使你特別留意的?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再讓代表發(fā)表觀點。教師相機點撥。提點完畢后,全體朗讀一遍詩歌。
。ㄋ模⿴熒懻。
提示學生結(jié)合課文注釋思考詩歌的內(nèi)容意義。在其中貫通對難重點的把握。
1.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
〖這里很多學生會問到“為”為何讀wei的上聲,教師可就這個問題解析詩歌的題目!
⑴問:由題目看,這首詩是詩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單獨提問,學生舉手回答)
點撥:由題目看,可初步了解到這是在八月的時候,詩人因茅屋被秋風刮破之后寫的詩!盀椤痹谶@里是“被”的意思。
⑵問:詩人寫這首詩,僅僅是發(fā)泄因茅屋被秋風吹破而產(chǎn)生的不滿么?聯(lián)系詩中所描寫的情況推測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學生分組討論,發(fā)表觀點并提出新問題)
點撥:詩人的不幸是接二連三的。秋風、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層加深。而這一切的背后,是戰(zhàn)亂后國家由盛轉(zhuǎn)衰的社會狀況。詩人當時非常貧困,這些可以從居所的簡陋、茅草的難得、寢具的陳舊等看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的心情無疑是非常的沉重。
2.思考詩歌的意旨。
〖在這部分,學生很可能會提出一些問題,如:“杜甫怎么不尋求親朋好友的幫助住好一點的房子?”“杜甫那么有才華,又做過官,為何會落到這樣的境地?”“他為什么不馬上把茅屋頂修好,卻束手看著床頭屋漏?”“杜甫自己都那么慘,為何還要憂國憂民?”——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及閱歷特征,他們會不大理解杜甫為何自顧不暇還要為天下寒士憂慮,也不明白“廣廈千萬間”的理想在當時來說不可能實現(xiàn),詩人卻還是要抱以希望。此時可以就手展開討論,認識當時社會狀況和詩人的心境,感悟詩人的思想境界!
、菃枺好鎸@重重的不幸,換了主角是你,你會有什么心理活動?而詩人的表現(xiàn)如何?
點撥:詩人的心情無疑十分沉重悲苦,“長夜”一句表現(xiàn)出詩人渴望苦難結(jié)束的迫切心情!伴L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詩人由己及人,由個人的悲慘遭遇想到天下的窮苦之人,從而產(chǎn)生甘愿為天下窮苦人犧牲自己的愿望。詩人的大聲疾呼,正是他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為人的人道主義寬廣胸襟的展示。
⑷這首詩先敘事,后抒情,表達詩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W生集體找出答案,并朗讀之)
點撥:(略)
、蓡枺涸娙说睦硐肽銈兛磥,在當時可以實現(xiàn)嗎?那為何還要如此不切實際?
點撥:詩人的理想在當時是不能實現(xiàn)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犧牲也是一樣。
他生出這樣的愿望,是基于對人民困苦生活情況的深切體會,詩人個人所具有的人文關懷意識迫使他自己為民疾呼,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無功利色彩。而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現(xiàn)實的殘酷,一方面也凸顯出詩人“兼濟天下”的情懷,那一顆熱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詩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將個人與社稷命運緊密相連的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體現(xiàn),正是這首詩最大的藝術價值所在。
。ㄎ澹┬〗Y(jié)。
結(jié)合對本詩的理解,再次朗讀詩篇。
、俳處煼蹲x(富有感情的吟誦),并投影誦讀要注意的節(jié)奏和重、拖音。
②學生借鑒教師的方法,自由吟讀詩篇,同時背記內(nèi)容。
③學生共同朗讀。
。┠芰ν卣梗簳r間允許的話,可安排學生對杜甫的其他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詩篇進行品讀。
。ㄆ撸┎贾谜n后作業(yè)。
課后作業(yè)除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還要體現(xiàn)延伸性學習思維,如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難過的遭遇仿《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詩;讓學生結(jié)合更多的杜甫資料,為此詩寫一個簡短的讀后感(本單元的寫作教學內(nèi)容便是指導學生寫讀后感)。所以,可安排如下作業(yè):
、俳Y(jié)合自己的理解反復吟詠本詩并背誦
、诮Y(jié)合更多的杜甫資料,把你對此詩的感想寫下來,200字左右。
、勐(lián)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難過的遭遇仿《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詩。
六、幾點說明
(1)投影片內(nèi)容
◎本詩相關的字詞注音及解釋;
◎詩篇的基本節(jié)奏;
◎本詩的相關背景資料;
◎結(jié)構(gòu)及內(nèi)容的板書;
◎相關的思考與練習題。
◎杜甫的其它詩篇的鑒賞
、评首x示范:教師親自示范
、前鍟O計(略)
、葧r間分配:一課時
(5)課堂教學特點:以讀帶解,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探討式教學。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6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5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4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3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2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課教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練習題)
上一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實錄(1)
下一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歌鑒賞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篇15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課案
王莉
一、教材分析:
這首詩被編輯在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第20課《詩五首》中。寫于公元761年。兩年前(759年),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終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暫時結(jié)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萬千,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這首詩最能體現(xiàn)杜甫憂國有民的博大胸
懷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同時在《詩五首》這課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為熾烈、內(nèi)涵最為深刻的一首,所以學好本詩對其它四首詩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好本詩就會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一分認識,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啟迪。
二、教學目標 :
新課程標準明確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新課標的這些理念應貫穿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針對這首詩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nèi)容,掌握朗讀的韻律節(jié)奏。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鑒賞能力,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情感目標: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崇高情懷。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jié)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nèi)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新課標規(guī)定,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決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合作,積極地、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zhì)疑,以學定教。
四、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
。ㄒ唬、導入 新課:
古詩中有一種歌行體,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chuàng)作興致所至,抒發(fā)感情,句數(shù)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一首歌行體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板書課題及作者)
。ǘW習重點:
讓學生共同商定,體現(xiàn)“以學定教”。
教師提示:根據(jù)以往學習詩歌的經(jīng)驗,你們認為學詩歌重點應該學什么?在此基礎上,歸納成兩點。(做成圖片)
1、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語言,領會詩歌的意境。
(三)、整體感知(自主學習)。
1、師范讀: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很容易把學生的情感喚起,以便快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節(jié)奏、停頓、重音等。
2、自己放聲讀兩遍,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讀出來。
3、找生讀,其他同學找優(yōu)缺點后再讀,說說詩中描寫了幾幅畫面?抒發(fā)了作者的什么情懷?(做成圖片)學生回答時老師板書。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濕屋
作者的這種情懷是怎樣抒發(fā)出來的,帶著這個問題進入第四個環(huán)節(jié)。
。ㄋ模┖献魈骄浚
挑出你們喜歡的詩句,并說說喜歡的理由。(做成圖片)
四人一組合作交流,此間老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觀察學生學習效果,重視學生的情感參與狀態(tài)。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然后小組派代表發(fā)言,在學生充分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適當?shù)匮a充點撥。不外乎從以下三個方面陳述喜歡的原因,邊賞析邊讀。
1、賞析生動傳神的字詞:
如:(1)、第一節(jié)“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寫出風的迅猛,還表現(xiàn)了茅草的動態(tài)。換成“吹”,風的力度不夠;“掀”表現(xiàn)不了茅草的動態(tài)。“三”是虛數(shù),“幾”的意思,有時形容多,有時形容少,在這里說的是茅屋蓋得很薄,經(jīng)不起風吹。
。2)、第三節(jié)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拌F”表示a、很涼、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舊、很臟,只有一被,無法拆洗(貧窮)。換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無被子破舊之意。
2、品位含義豐富的詞語: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1)、第二節(jié)中“歸來倚仗自嘆息”,“嘆息”的含義是什么?
a、嘆息天公無情毀屋。b、嘆息兒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嘆息黎民生活困苦(戰(zhàn)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初顯憂民思想。
(2)、“長夜沾濕何由徹”中的“長夜”一詞一語雙關,既指眼前難挨的雨夜,又指戰(zhàn)亂造成的長時間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時局。
3、朗讀體會語言的美。
如:最后一節(jié),怎樣讀出情和意?
語調(diào)高昂,還有悲哀、憤怒的語氣(當時無法實現(xiàn),只是一個愿望)。其中:
“千萬、大庇”重讀;“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悲哀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死亦足”要讀得堅定有力,并且拖長音。找生讀后,評析,再讀,最后齊讀。
。ㄎ澹⒖偨Y(jié)遷移:
全詩共四節(jié),前三節(jié)描寫了秋風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濕屋三幅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詩人在自己經(jīng)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時,想到的不是個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萬萬像他這樣處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現(xiàn)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體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盡管在當時的社會里,詩人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寬闊的胸襟卻永遠閃耀著光芒,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不忘的絕不僅僅是他的詩,更是杜甫他這個人。
今天,你從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啟示?(做成圖片)主要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切身的感受。
。、質(zhì)疑解難:
還有哪些地方?jīng)]讀懂?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七)、結(jié)束語:
憂國憂民的詩人,永遠會受到人們的愛戴。最后,讓我們懷著對杜甫的愛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誦讀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附: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濕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