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精選5篇)
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篇1
《我的第一本書》是現(xiàn)代詩人牛漢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敘述了60年前第一本書的故事,由此引出父子之間以及同學之間濃濃的情意,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xiāng)村荒寒而又蒼涼的生活境況,帶給我們的還有詩人對生活的那份獨特感受。雖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文章內(nèi)容卻值得人們深思。
上課伊始,圍繞文題設計了如下內(nèi)容: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誰還能清楚地記得讀過的第一本書是什么呢?現(xiàn)代著名詩人牛漢寫過一篇回憶性文章《我的第一本書》,誰能告訴大家,牛漢的第一本書指什么?是怎樣的一本書?為何60年后仍然讓詩人念念不忘?這幾個問題的設置,一方面以此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另一方面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快速引出課題。
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研讀課文深入探究。學生在朗讀第一自然段的基礎上,簡介卜老恩的《父與子》,因為這是一組漫畫,圍繞慈父與稚子發(fā)生的一系列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表達善良與愛的主題。之所以簡介這組漫畫,源于課文“可是這一本卻是讓我一生難以忘懷,它酷似德國卜老恩的《父與子》中的一組畫。”對此我抓住“酷似”二字,引導學生朗讀第二至第十自然段,同時思索:圍繞書寫了哪些事?詩人為什么要這么說?
之后引導學生思考:你喜歡牛漢的父親嗎?為什么?同時提前學生注意喬元貞的父親,在研討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問題:同是做塾師,為什么喬元貞沒跟著父親去讀書呢?這個問題到是備課前沒有注意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讀課文,看看文章介紹了幾位老師,尤其注意閱讀喬元貞父親肖像描寫的那一段,同時思考“弄不成”老師為什么弄不來其他兩本教材?
經(jīng)過研討,加上老師的點撥,最終明確:當時社會經(jīng)濟極端落后,社會上有“家有五斗糧,不當孩子王”的說法,喬元貞的父親身為塾師,卻連自己的孩子的書本都買不起!牛漢的父親作為一名老師,曾經(jīng)評價過喬元貞比牛漢有出息,但喬元貞的出息卻是一輩子走街串巷賣小食品!這能說明什么?此時再結合當前“兩免一補”以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說起,讓學生反思,應該珍惜在校期間的學習機會。當然捎帶也要說明,導致喬元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沒有再讀書,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當?shù)氐慕?jīng)濟極端落后貧窮。
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篇2
《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那段歲月離學生較遠,所以在教學時,要激活學生的人生體驗,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課文。讓學生感悟到人生奮斗的意義,感受人間的關愛與溫情。在本次教學中有得有失,現(xiàn)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最大的收獲,體現(xiàn)在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目標的完成上。在拓展延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我設計的兩個問題,學生能結合課文內(nèi)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問題環(huán)節(jié)上,學生能夠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整體感知、了解內(nèi)容環(huán)節(jié),針對感人的情節(jié),酸甜的語句,學生能迅速找出,可知他們已經(jīng)走進了課文。
但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在對話式的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對話教學的`基礎是師生共同走進文本。這一點在授課過程中,我未能及時、適當?shù)睾蛯W生共同賞析文章。沒有及時做示例引導學生。另外,在品味重點詞句的這一環(huán)節(jié),缺少學生的主動參與。在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方面還有所欠缺。
改進方案:
1.在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一說你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
2.研讀賞析:讓學生自己找含義豐富的詞語或句子
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篇3
在這次的聽評課活動中,我講的是《我的第一本書》。課上完了,但對這一節(jié)課的反思還在繼續(xù)。
《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那段歲月離學生較遠,所以在教學時,要激活學生的人生體驗,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課文。讓學生感悟到人生奮斗的意義,感受人間的關愛與溫情。本節(jié)課最大的收獲,體現(xiàn)在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目標的完成上。我設計的兩個問題,學生能結合課文內(nèi)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問題環(huán)節(jié)上,學生能夠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你喜歡牛漢的父親嗎?為什么?同時提前學生注意喬元貞的父親,在研討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問題:同是做塾師,為什么喬元貞沒跟著父親去讀書呢?這個問題到是備課前沒有注意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讀課文,看看文章介紹了幾位老師,尤其注意閱讀喬元貞父親肖像描寫的那一段,同時思考“弄不成”老師為什么弄不來其他兩本教材?經(jīng)過研討,加上老師的點撥,最終明確:當時社會經(jīng)濟極端落后,社會上有“家有五斗糧,不當孩子王”的說法,喬元貞的父親身為塾師,卻連自己的.孩子的書本都買不起!牛漢的父親作為一名老師,曾經(jīng)評價過喬元貞比牛漢有出息,但喬元貞的出息卻是一輩子走街串巷賣小食品!這能說明什么?!此時再結合當前“兩免一補”以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說起,讓學生反思,應該珍惜在校期間的學習機會。當然捎帶也要說明,導致喬元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沒有再讀書,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當?shù)氐慕?jīng)濟極端落后貧窮。
但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在對話式的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對話教學的基礎是師生共同走進文本。這一點在授課過程中,我未能及時、適當?shù)睾蛯W生共同賞析文章。對人物特別是文中出現(xiàn)多次的二黃毛我在授課的時候沒有細細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在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方面還有所欠缺。
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篇4
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為了使學生能很好地了解《我的第一本書》的故事情節(jié),我想,如果采取傳統(tǒng)的復述方式可能就會比較單調(diào),而且也很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所以為了使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我就想試試限時學習和競賽的形式吧,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給學生2分30秒的時間快速閱讀全篇和課下注解,然后合上書本,我開始提問。比如:文中的“我”是誰?學生回答牛漢,這就了解了文章作者,我順便談及我們之前學的一篇文章《華南虎》,也就勾起了學生的回憶。再如“我”的第一本書有什么特別之處?學生回答那是一本經(jīng)過“修修補補”后“完完整整”的書,通過“修修補補”就引出了父親,而這半截書的由來就引出了喬元貞。另外,“我”的期中排名如何?這就引出了我的另外兩個同學,于是順勢就導出這三個人物的命運。等等類似的問題,就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故事情節(jié)。同時我的巧妙過度,又為下文的講解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了解了最簡單的情節(jié)之后,就需要開始對文章做深層次的探討,而這既是文章重點,更是文章的難點。如果我再像兩年前那樣強行“填鴨”,可能仍然會重演兩年前的尷尬,所以我就想,還是借學生的口來說答案,這樣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些,于是我就設計了小組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在討論之前,為了不使學生偏離討論的方向,我就先給學生一個討論前的指導。比如:在“我”上學的過程中,其中書本中有“狗”“小狗”“大狗”這樣的詞語,然而“我”和狗之間達到空前的默契,給我上學帶來了無限的樂趣,所以“我”的第一本書中就包含著上學的樂趣。在這樣的分析指導之下,學生開始討論。于是,他們談到了關心“我”學業(yè)且慈愛的父親,說到了上學時的好友喬元貞,還有當年生活的艱難和辛酸。不經(jīng)意間,“我的第一本書”的內(nèi)涵——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愛和上學的'樂趣就全都概括了,而這一切都是在學生的討論中產(chǎn)生的。所以我立刻想到兩年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今天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最后我覺得文中還有一處矛盾的地方,那就是當初父親說喬元貞比“我”有出息,可是多年后“我”成為了一個大學者,而喬元貞卻一輩子挎著小籃子賣一些小東西。是父親的眼光出現(xiàn)了問題,還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于是學生開始產(chǎn)生辯論,在各抒己見中自然就導出了一個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知識改變命運”。到此,我就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也讓學生們明白,知識在現(xiàn)代社會中它的價值和決定性的作用。
說完這些,再回過頭來看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竟然全在輕松的課堂中解決了。兩年前的課堂和今天的課堂的對比,似乎是殊途同歸,但學生的感受和課堂效果卻完全不同。這也讓我思索,必須不斷地反省自己,并實施改變,才能真正讓自己提高。
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篇5
《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寫的一篇散文隨筆。作者通過對“第一本書”的故事的追敘,寫出了自己對20世紀初中國遙遠的鄉(xiāng)村荒寒、蒼涼的苦難生活境況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受。牛漢對自己小時候讀到的第一本書的情愫也是如此,盡管這只是’一本簡單的一組畫’,曾經(jīng)凄慘地’簡直是一團紙’。但沉淀在心底,隨著歲月的牽扯卻不斷地醞釀著。這份體察和感受對人的啟發(fā)和教育是顯而易見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遠,今天的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蘊含的意義。為了讓生活在陽光下的學生能認識這份生活,感悟這份生活,從中獲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期達到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苦難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篩選信息,感受作者對’第一本書’的獨特情懷
文章故事性很強,易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從內(nèi)容上整體感知,了解“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其中深藏著的那個時代的苦難生活。所以在復述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第一本書”這條線索,講述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事,從中感受生活的'苦難。
二、研讀文本,感動溫情
苦難的生活是牛漢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記憶,而在這記憶里有值得牛漢崇敬和贊美的,那就是來自于人間的溫暖和友情,還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樂——人與狗合演“雙簧戲”的情趣。這里是讓學生體會苦難生活中總會有使人感動的亮色,激發(fā)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因此,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文本,在感受苦難的基礎上感動故事中的溫情。
三、認識生活,思考人生
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學生體會生活的苦難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及生命樂趣,珍惜今天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激發(fā)學生對生活和人生的熱愛。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chǎn)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xiàn)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