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通用3篇)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
一、話題要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索。
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反應上來看,學生主動思考得不多,特別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越是這樣,就越要訓練。新課標也提倡主動探索精神。因此,話題的構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價值的基礎之上。
話題一:在這個明艷的春天,竺可楨爺爺和孩子之間又有了一次對話。請同學們讀一讀,你能發現第二次對話和第一次對話有什么不同嗎?
生:第二次對話孩子已經知道了第一朵杏花開的`時間。第一次不知道。
師:你真會讀書,這是兩次對話內容上的不同。
生:第二次對話孩子回答說是,第一次回答不上來。
師:這還是內容上的不同。
生:第一次對話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訴了竺可楨爺爺第一朵開花的時間。
生:第一次有提示語,第二次沒有。
師:你讀得很認真,能夠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真是好樣的。
(話題促使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自主閱讀的興趣)
二、話題要與語言訓練相結合。
語文是姓語的,任何話題偏離文本偏離語文都是無效的話題。只有建立在語言訓練的基礎之上的話題
才不是空中樓閣。
話題二:請同學們再次讀讀這些對話,看看他們在說時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里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是誰喊得這么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竺爺爺( )地問:“什么事情呀?”
“竺爺爺,杏花開啦!”小孩地說。
“什么時候?”竺爺爺地問。
小孩地說:“剛才。”
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
小孩( )地說:“是。”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之上,充分鼓勵和贊賞,并提出盡量要準確貼切。填入的詞語按先后順序分別是: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這一話題的討論既訓練了學生對話朗讀的技巧,認識到提示語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詞要準確。對深
入地體會人物也有幫助。)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2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上課比賽,收獲頗多。從拿到教材到備課、上課,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一、字詞教學應扎實
字詞教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占一定的分量,結合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更應加強字詞教學的力度。我在教學《第一朵杏花》的字詞時,單單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課生字詞,帶領學生讀了兩遍。這樣的字詞教學顯然不夠扎實,有的學生甚至根本沒能會讀。也許是因為上的是比賽課,我將本應兩課時完成的教學壓縮到了一課時中,所以在教學設計時出于時間上的考慮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時間充分卻也未能細致教學每課的生字詞,導致生字詞默寫幾遍,都有學生仍然出錯,學生寫起作文、日記來錯別字連篇。看似簡單的字詞教學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二、抓課后問題
有時課后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后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后練習第5題“默讀課文,說說課文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為題”,就是本文教學的有效切入點,如能抓住這個問題設計教學環節,就可使整個教學環節更有整體感,也能更準確的扣緊課文內容和主題。
三、課堂小環節處理不到位
有句話說“細節決定成敗”,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課堂中的小環節把握是否恰到好處。而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則恰恰疏忽了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觀察到了第一朵杏花開放了,興奮地去告訴竺爺爺的那個片段的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給人物對話補充提示語的環節,有三個學生發了言,我只是讓他們根據自己補充的提示語把人物對話分角色朗讀出來便草草結束了。其實在學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語很符合當時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學生的回答則不夠妥當,或值得推敲。在這里教師不妨將學生的回答寫在黑板上,然后組織學生來作個對比,通過這樣的處理,幫助學生揣摩特定語境中的人物表現,對于學生來說是個很好的學習鍛煉的機會。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3
新的學期又開始了,這就意味著新的教學工作又將有聲有色的展開,學期剛開始,我和學生都抱著滿腔的熱情去學習,從中我們也體會到了投入帶來的快樂。講《第一朵杏花》這節課時我提前便讓學生朗讀,同學們也很聽話,但在我檢查時還是出現很多問題,主要的一點便是字音讀不準,再就是感情也讀不到位,經過細致的糾正同學們這才改了過來,講課文時我首先讓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同學們很積極,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收獲,接下來便是精讀課文,我向同學們提出了第一朵杏花是何時開放的問題,同學們很快便找出答案了,接著又講竺可楨爺爺認真觀察的語句,起先同學們找到幾個,但不是很全面,我本想把正確答案告訴他們,但還不等我開口同學們又開始認真的讀起課文,讀完了又討論,討論完了這才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找了出來,我看著同學們那股高漲的.學習熱情,內心的高興勁無以言表,當講到第八自然段時需要同學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起先同學們讀的都很平淡,讀不出應有的急迫感,我便給同學們分析,“經過一年的等待,小男孩看到杏花開了心情應該是什么樣的”,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到“急迫”“那誰能把這種急迫讀出來呢?”起先只有一兩個人舉手,但越來越多,到了最后就出現了你爭我搶的局面,以至于下課后孩子們還是意猶未盡。
通過對《第一朵杏花》的教學我明白了書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只要認真細致的讀便能證實那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