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課堂教學實錄(精選15篇)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1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三、本課創新設計的設想及理論依據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長文。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本課旨在簡化頭緒,長文短教,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摒棄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化課堂結構,還給學生閱讀時間,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童年》MTV、輕緩的樂曲、越劇片段、江南水鄉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
五、課堂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師:一首輕松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透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領略到魯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第一板塊解說:選用多媒體播放《童年》MTV,作為導入 新課的引子,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氛圍中,迅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熟悉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渡到不熟悉的小說,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引發遐想和求知欲望,調動內在學習誘因及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為走進文本作了知識上、情感上的準備。)
(二)說情節,多角度概括
師: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這樣安排的:看戲前——看戲——看戲后。
生2:從事情角度來看:隨母歸省——釣蝦放!獞蚯安ㄕ邸囊剐写峡磻颉獨w航偷豆——六一送豆
師:歸納得很好,句式工整,語言準確,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3:因為文中寫“消夏”。
師:不錯,還有哪些句子點明是夏季的?
生4:“掃墓完畢之后”
生5:“羅漢豆成熟”
生6:“兩岸的豆麥”
師:由此可見,準確地說----
生齊答:春末夏初。
師: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生:詳寫的有: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略寫的有:隨母歸省、釣蝦放牛、六一送豆。
師:為什么這樣安排?
生:因為從題目來看課文主要寫看社戲,與此關系緊密的詳寫,關系不大的略寫。
師:很好,我們寫作也應該這樣圍繞中心去選材。
。ǖ诙鍓K解說:多角度概括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來篩選信息。)
(三)讀精段,層次式品析,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學生朗讀并記誦美句)
師:誰來說一說“我”所見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生2: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生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生5: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師:找得很多,誰來說說“我”所聞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生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生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生4: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小艇看著唱采起來。
師:很好,誰來說說從嗅覺角度來寫的句子
生: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
師:不錯,那么從感覺角度來寫的,誰來說說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鄉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師:同學們看書都很仔細,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后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師:誰來將閱讀的感受說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師:很好,你從色彩的角度,讀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覺得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
生:舒緩的
師:好,你來給我們讀一下,要音樂嗎?
(生點頭,師播放江南水鄉月色畫面及舒緩的音樂,生輕緩地感情朗讀。)
師點頭贊許:他的朗讀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朦朧的月夜,好,讓我們也一起“朦朧”一下。
(眾生感情朗讀)
師: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如氣味、聲音、心情、動態等方面來品味,誰再來談談。
生1:我覺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生2:我覺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水聲美。
生3:我覺得“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笛聲美。
生4:我覺得“起伏”、“踴躍”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
生5:我覺得“躥”、“喝采”用得好,好在它們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生6:我覺得“自失”、“彌散”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覺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現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師:同學們的感受很真切,剛才我們對文中的兩個精段進行了由句到詞,由粗到細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我們在讀的時候還要思考,這些自然環境描寫對作品主題的表達有什么作用?請大家思考并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發言)
生1:寫“兩岸連山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后跑表現出船前進之快,“但我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
生2:“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把“漁火”誤以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誤認,寫這兩點,既構成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我”急欲去趙莊看戲的心情。
生3:看戲歸來小朋友一面議論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
師:說得很好,這幾段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優美,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獨特的韻味,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師:好,想象一下一個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場精彩的戲正在開演,而你還在看戲的途中,帶著這份情感,我們一起跟著音樂朗讀一下這部分景物描寫的句子,好,請看畫面,聽音樂,開始!
。◣煵シ沤纤l月夜畫面、鋼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眾生齊讀)
(第三板塊解說:《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為此,以上板塊的設計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發現文本中自己認為很精妙貼切的美點,并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輔之以教師的指導點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合作意識、探究的態度,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同時,由句到詞,由粗到精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訓練了學生的分類摘錄、語言品味、口頭表達能力,能力訓練如登臺階,從中學生掌握了閱讀精段的一般方法。)
(四)評人物,抓中心
師:小說有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自然環境描寫細膩,更塑造了一些熱情的伙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
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請結合課文合作討論后寫話。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評價人物句子如下)
生1:我喜歡文中的雙喜。因為他膽大心細,聰明伶俐,比如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計上心來,解決“大船”的問題,并且“找包票”保證“我”的安全,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
師:有理有據,說得不錯,誰再來補充一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雙喜的。
生2:我也喜歡雙喜,因為他像個小領袖,敢于負責,比如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生3:我喜歡文中的阿發,因為他純潔無私,比如午夜歸航時,阿發以“我們的(豆)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歡文中的六一公公。因為他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比如,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輕加責備,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是“應該的”。
生5:我來補充一下,還有他親自送豆給“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來”。
師:剛才同學們談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還有一群沒有名字的小伙伴,有誰喜歡?
生6:我喜歡,因為他們友愛熱情,比如“我”是“遠客”他們得到父母許可,伴我來游戲。
生7:我也喜歡,因為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
生8:因為他們聰明活潑,比如對付細心的八公公,他們議論之后,想出要八公公歸還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瘌子”的辦法。
生9:因為他們很能干,比如他們駕船技術高超水性很好。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說情節,多角度概括;讀精段,層次式品析;評人物,簡筆式速寫。這三步,頭緒簡化結構優化,整體美化,對同學們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進行了訓練,相信對大家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會有所幫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師:本文主要是寫看社戲,那么我們來看戲好看么?(播放船頭看戲及一段越。
齊:不好看
師:請結合課文內容來談談為什么不好看?
生1: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
生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生3:最怕看“老旦”,她還是不停地唱著。
師:很好,這些都是正面表現戲不好看,還有從側面表現戲不好看的嗎?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罵”、“不停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神態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師:去看戲,不盡興,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長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結尾“我”卻說“直到現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請小組討論一下。
。▽W生小組討論后回答)
生1:這個“好”,我的理解是有雙喜、阿發這樣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難忘。
生2:這個“好”我認為是農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留年忘返。
生3:這個好,是國為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沒罵我們,還送豆給我,表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
師:回答得很好,正如你們所說,“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獨特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拔摇睂@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好,我們一齊把最后一部分讀一下,感受一下這份人間真情。
(第四、五板塊設計解說:針對小說體裁特點,這兩步設計簡化頭緒,優化結構,讓學生借助自己閱讀的體驗,說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領悟主題,力求學生的所得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師、文本、教參強加給學生的東西,契合新大綱的要求:“教學過程 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六、體驗遷移
師:你的身邊也有文中這樣的朋友和長者嗎?你有過類似的體驗么?
生1:我有個這樣的朋友,他和我外婆在一個村。去年夏天,我在外婆家過暑假,他看我閑著沒事,就約我去小河游泳,炎炎烈日下,我們在一個小溝里捉魚,我還親手抓到一只鯽魚呢,我感覺那段時間很快樂。
生2:我的老家在農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去過一段時間,那里有好幾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每次我們去釣魚,如果我釣不到,他們總要把魚分一部分給我,還把他們家地里長的香瓜偷偷摘給我吃,我覺得他們就像阿發一樣,對我很友好。
師:看來你倆都有剪不斷的農村情結,農村的魚好,瓜好,人更好!誰來談談城市情結?
生3:我們家的對門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時出差,她就讓我去她家吃飯,好幾次,我父母送東西給她,她都不要,我覺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顆慈愛的心。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道出了人間的真情。
你希望你的家鄉有怎樣的“民風”?事實上怎樣?請小組合作討論一下,選一個代表做發言人。
。▽W生小組合作討論后回答)
生:如果哪一天,我不小心丟了鑰匙什么的,我希望拾到的人應及時歸還給我,也就是說,我希望人與人之間要互愛互助。
師:如果你拾到什么貴重東西,你會歸還給物主嗎?
生1:我想我會的,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上次我的車鑰匙丟了,害得我扛了幾百米才找到修車的,如果有人拾到及時給我,我會很感激的。
師:為你的這份真情鼓掌。(師生一起鼓掌)還有哪一個來談談?
生2:我希望每家的大門像農村一樣能敞開著,這樣相互之間能方便地串串門,聊聊天,不要一進家門就緊閉大門,防賊似的,這樣隔絕了別人,也隔絕了自己。
師:說得很好!你們的希望正如魯迅一樣,他在作品中所表現的就是一種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這種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我們去用心體味,愿我們每位同學能像作品中的阿發、雙喜、六一公公一樣,有一顆善良、友愛、無私的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
。◣煵シ呕脽羝瑑热萑缦拢
(第六板塊解說:這個板塊的設計是本課的第三個亮點,《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教學應是開放的,本設計旨在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開辟語文學習的空間,打通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渠道,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與感受走進語文課堂,又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提升閱讀的價值,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七、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自選一題):
1、請通過想象將去看戲和歸途中所描繪的生動畫面用畫筆畫出來,體會一下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2、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探親故事?寫下來給大家看看。
3、利用在線資源(互聯網)收集了解魯迅先生的生活情趣,網址:
師:好,下課!
(播放《童年》音樂)
(第七板塊解說:1、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實行分層次作業 ,便于學生操作。2、《新課程標準》指出:“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為此,設計了第3題作業 ,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搜集信息的習慣和能力,拓展豐富學生閱讀的空間。)
板書設計 見下頁:
。ò鍟O計 解說:板書是借助視覺,作用于學生大腦的重要教學手段,它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使復雜的教學內容明確化,本課板書內容上進一步簡化,遵循求實、求新、求精的原則,體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現了美學理論中意境美和形式美的統一。線條簡約,造型契合文本內容,是文本內容的再創造,是文本內容的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視覺上產生美的情趣,易為學生接受和理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無意注意,增強教學效果。)
附本課總體解說:
本課設計有如下幾個特點:
1、教學目標 緊扣《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要求,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2、教學過程 契合新大綱 “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的要求,簡化頭緒,優化課堂結構,摒棄煩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長文短教,還給學生閱讀的時間。
3、積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積極探索,主動實踐,大膽表現自己的感悟、心得,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凸現新課標的倡導精神。
4、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2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三、本課創新設計的設想及理論依據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長文。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本課旨在簡化頭緒,長文短教,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摒棄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化課堂結構,還給學生閱讀時間,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童年》MTV、輕緩的樂曲、越劇片段、江南水鄉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
五、課堂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師:一首輕松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透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領略到魯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第一板塊解說:選用多媒體播放《童年》MTV,作為導入 新課的引子,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氛圍中,迅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熟悉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渡到不熟悉的小說,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引發遐想和求知欲望,調動內在學習誘因及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為走進文本作了知識上、情感上的準備。)
(二)說情節,多角度概括
師: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這樣安排的:看戲前——看戲——看戲后。
生2:從事情角度來看:隨母歸省——釣蝦放!獞蚯安ㄕ邸囊剐写峡磻颉獨w航偷豆——六一送豆
師:歸納得很好,句式工整,語言準確,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3:因為文中寫“消夏”。
師:不錯,還有哪些句子點明是夏季的?
生4:“掃墓完畢之后”
生5:“羅漢豆成熟”
生6:“兩岸的豆麥”
師:由此可見,準確地說----
生齊答:春末夏初。
師: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生:詳寫的有: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略寫的有:隨母歸省、釣蝦放牛、六一送豆。
師:為什么這樣安排?
生:因為從題目來看課文主要寫看社戲,與此關系緊密的詳寫,關系不大的略寫。
師:很好,我們寫作也應該這樣圍繞中心去選材。
(第二板塊解說:多角度概括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來篩選信息。)
(三)讀精段,層次式品析,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學生朗讀并記誦美句)
師:誰來說一說“我”所見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生2: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生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生5: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師:找得很多,誰來說說“我”所聞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生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生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生4: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小艇看著唱采起來。
師:很好,誰來說說從嗅覺角度來寫的句子
生: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
師:不錯,那么從感覺角度來寫的,誰來說說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鄉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師:同學們看書都很仔細,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后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師:誰來將閱讀的感受說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師:很好,你從色彩的角度,讀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覺得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
生:舒緩的
師:好,你來給我們讀一下,要音樂嗎?
(生點頭,師播放江南水鄉月色畫面及舒緩的音樂,生輕緩地感情朗讀。)
師點頭贊許:他的朗讀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朦朧的月夜,好,讓我們也一起“朦朧”一下。
(眾生感情朗讀)
師: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如氣味、聲音、心情、動態等方面來品味,誰再來談談。
生1:我覺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生2:我覺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水聲美。
生3:我覺得“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笛聲美。
生4:我覺得“起伏”、“踴躍”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
生5:我覺得“躥”、“喝采”用得好,好在它們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生6:我覺得“自失”、“彌散”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覺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現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師:同學們的感受很真切,剛才我們對文中的兩個精段進行了由句到詞,由粗到細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我們在讀的時候還要思考,這些自然環境描寫對作品主題的表達有什么作用?請大家思考并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發言)
生1:寫“兩岸連山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后跑表現出船前進之快,“但我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
生2:“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把“漁火”誤以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誤認,寫這兩點,既構成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我”急欲去趙莊看戲的心情。
生3:看戲歸來小朋友一面議論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
師:說得很好,這幾段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優美,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獨特的韻味,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師:好,想象一下一個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場精彩的戲正在開演,而你還在看戲的途中,帶著這份情感,我們一起跟著音樂朗讀一下這部分景物描寫的句子,好,請看畫面,聽音樂,開始!
(師播放江南水鄉月夜畫面、鋼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眾生齊讀)
(第三板塊解說:《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為此,以上板塊的設計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發現文本中自己認為很精妙貼切的美點,并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輔之以教師的指導點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合作意識、探究的態度,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同時,由句到詞,由粗到精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訓練了學生的分類摘錄、語言品味、口頭表達能力,能力訓練如登臺階,從中學生掌握了閱讀精段的一般方法。)
(四)評人物,抓中心
師:小說有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自然環境描寫細膩,更塑造了一些熱情的伙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
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請結合課文合作討論后寫話。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評價人物句子如下)
生1:我喜歡文中的雙喜。因為他膽大心細,聰明伶俐,比如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計上心來,解決“大船”的問題,并且“找包票”保證“我”的安全,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
師:有理有據,說得不錯,誰再來補充一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雙喜的。
生2:我也喜歡雙喜,因為他像個小領袖,敢于負責,比如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生3:我喜歡文中的阿發,因為他純潔無私,比如午夜歸航時,阿發以“我們的(豆)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歡文中的六一公公。因為他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比如,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輕加責備,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是“應該的”。
生5:我來補充一下,還有他親自送豆給“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來”。
師:剛才同學們談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還有一群沒有名字的小伙伴,有誰喜歡?
生6:我喜歡,因為他們友愛熱情,比如“我”是“遠客”他們得到父母許可,伴我來游戲。
生7:我也喜歡,因為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
生8:因為他們聰明活潑,比如對付細心的八公公,他們議論之后,想出要八公公歸還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瘌子”的辦法。
生9:因為他們很能干,比如他們駕船技術高超水性很好。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說情節,多角度概括;讀精段,層次式品析;評人物,簡筆式速寫。這三步,頭緒簡化結構優化,整體美化,對同學們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進行了訓練,相信對大家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會有所幫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師:本文主要是寫看社戲,那么我們來看戲好看么?(播放船頭看戲及一段越。
齊:不好看
師:請結合課文內容來談談為什么不好看?
生1: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
生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生3:最怕看“老旦”,她還是不停地唱著。
師:很好,這些都是正面表現戲不好看,還有從側面表現戲不好看的嗎?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罵”、“不停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神態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師:去看戲,不盡興,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長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結尾“我”卻說“直到現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請小組討論一下。
。▽W生小組討論后回答)
生1:這個“好”,我的理解是有雙喜、阿發這樣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難忘。
生2:這個“好”我認為是農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留年忘返。
生3:這個好,是國為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沒罵我們,還送豆給我,表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
師:回答得很好,正如你們所說,“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獨特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拔摇睂@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好,我們一齊把最后一部分讀一下,感受一下這份人間真情。
(第四、五板塊設計解說:針對小說體裁特點,這兩步設計簡化頭緒,優化結構,讓學生借助自己閱讀的體驗,說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領悟主題,力求學生的所得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師、文本、教參強加給學生的東西,契合新大綱的要求:“教學過程 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六、體驗遷移
師:你的身邊也有文中這樣的朋友和長者嗎?你有過類似的體驗么?
生1:我有個這樣的朋友,他和我外婆在一個村。去年夏天,我在外婆家過暑假,他看我閑著沒事,就約我去小河游泳,炎炎烈日下,我們在一個小溝里捉魚,我還親手抓到一只鯽魚呢,我感覺那段時間很快樂。
生2:我的老家在農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去過一段時間,那里有好幾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每次我們去釣魚,如果我釣不到,他們總要把魚分一部分給我,還把他們家地里長的香瓜偷偷摘給我吃,我覺得他們就像阿發一樣,對我很友好。
師:看來你倆都有剪不斷的農村情結,農村的魚好,瓜好,人更好!誰來談談城市情結?
生3:我們家的對門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時出差,她就讓我去她家吃飯,好幾次,我父母送東西給她,她都不要,我覺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顆慈愛的心。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道出了人間的真情。
你希望你的家鄉有怎樣的“民風”?事實上怎樣?請小組合作討論一下,選一個代表做發言人。
。▽W生小組合作討論后回答)
生:如果哪一天,我不小心丟了鑰匙什么的,我希望拾到的人應及時歸還給我,也就是說,我希望人與人之間要互愛互助。
師:如果你拾到什么貴重東西,你會歸還給物主嗎?
生1:我想我會的,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上次我的車鑰匙丟了,害得我扛了幾百米才找到修車的,如果有人拾到及時給我,我會很感激的。
師:為你的這份真情鼓掌。(師生一起鼓掌)還有哪一個來談談?
生2:我希望每家的大門像農村一樣能敞開著,這樣相互之間能方便地串串門,聊聊天,不要一進家門就緊閉大門,防賊似的,這樣隔絕了別人,也隔絕了自己。
師:說得很好!你們的希望正如魯迅一樣,他在作品中所表現的就是一種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這種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我們去用心體味,愿我們每位同學能像作品中的阿發、雙喜、六一公公一樣,有一顆善良、友愛、無私的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
(師播放幻燈片,內容如下)
。ǖ诹鍓K解說:這個板塊的設計是本課的第三個亮點,《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教學應是開放的,本設計旨在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開辟語文學習的空間,打通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渠道,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與感受走進語文課堂,又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提升閱讀的價值,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七、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自選一題):
1、請通過想象將去看戲和歸途中所描繪的生動畫面用畫筆畫出來,體會一下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2、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探親故事?寫下來給大家看看。
3、利用在線資源(互聯網)收集了解魯迅先生的生活情趣,網址:
師:好,下課!
(播放《童年》音樂)
(第七板塊解說:1、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實行分層次作業 ,便于學生操作。2、《新課程標準》指出:“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睘榇,設計了第3題作業 ,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搜集信息的習慣和能力,拓展豐富學生閱讀的空間。)
板書設計 見下頁:
(板書設計 解說:板書是借助視覺,作用于學生大腦的重要教學手段,它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使復雜的教學內容明確化,本課板書內容上進一步簡化,遵循求實、求新、求精的原則,體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現了美學理論中意境美和形式美的統一。線條簡約,造型契合文本內容,是文本內容的再創造,是文本內容的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視覺上產生美的情趣,易為學生接受和理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無意注意,增強教學效果。)
附本課總體解說:
本課設計有如下幾個特點:
1、教學目標 緊扣《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要求,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2、教學過程 契合新大綱 “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的要求,簡化頭緒,優化課堂結構,摒棄煩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長文短教,還給學生閱讀的時間。
3、積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積極探索,主動實踐,大膽表現自己的感悟、心得,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凸現新課標的倡導精神。
4、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注:本文獲2003年揚州市語文學科創新設計課堂實錄評選二等獎。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3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三、本課創新設計的設想及理論依據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長文。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本課旨在簡化頭緒,長文短教,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摒棄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化課堂結構,還給學生閱讀時間,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童年》MTV、輕緩的樂曲、越劇片段、江南水鄉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
五、課堂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師:一首輕松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透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領略到魯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第一板塊解說:選用多媒體播放《童年》MTV,作為導入 新課的引子,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氛圍中,迅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熟悉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渡到不熟悉的小說,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引發遐想和求知欲望,調動內在學習誘因及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為走進文本作了知識上、情感上的準備。)
(二)說情節,多角度概括
師: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這樣安排的:看戲前——看戲——看戲后。
生2:從事情角度來看:隨母歸省——釣蝦放!獞蚯安ㄕ邸囊剐写峡磻颉獨w航偷豆——六一送豆
師:歸納得很好,句式工整,語言準確,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3:因為文中寫“消夏”。
師:不錯,還有哪些句子點明是夏季的?
生4:“掃墓完畢之后”
生5:“羅漢豆成熟”
生6:“兩岸的豆麥”
師:由此可見,準確地說----
生齊答:春末夏初。
師: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生:詳寫的有: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略寫的有:隨母歸省、釣蝦放牛、六一送豆。
師:為什么這樣安排?
生:因為從題目來看課文主要寫看社戲,與此關系緊密的詳寫,關系不大的略寫。
師:很好,我們寫作也應該這樣圍繞中心去選材。
。ǖ诙鍓K解說:多角度概括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來篩選信息。)
(三)讀精段,層次式品析,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學生朗讀并記誦美句)
師:誰來說一說“我”所見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生2: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生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生5: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師:找得很多,誰來說說“我”所聞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生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生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生4: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小艇看著唱采起來。
師:很好,誰來說說從嗅覺角度來寫的句子
生: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
師:不錯,那么從感覺角度來寫的,誰來說說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鄉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師:同學們看書都很仔細,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后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師:誰來將閱讀的感受說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師:很好,你從色彩的角度,讀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覺得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
生:舒緩的
師:好,你來給我們讀一下,要音樂嗎?
(生點頭,師播放江南水鄉月色畫面及舒緩的音樂,生輕緩地感情朗讀。)
師點頭贊許:他的朗讀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朦朧的月夜,好,讓我們也一起“朦朧”一下。
(眾生感情朗讀)
師: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如氣味、聲音、心情、動態等方面來品味,誰再來談談。
生1:我覺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生2:我覺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水聲美。
生3:我覺得“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笛聲美。
生4:我覺得“起伏”、“踴躍”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
生5:我覺得“躥”、“喝采”用得好,好在它們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生6:我覺得“自失”、“彌散”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覺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現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師:同學們的感受很真切,剛才我們對文中的兩個精段進行了由句到詞,由粗到細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我們在讀的時候還要思考,這些自然環境描寫對作品主題的表達有什么作用?請大家思考并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發言)
生1:寫“兩岸連山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后跑表現出船前進之快,“但我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
生2:“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把“漁火”誤以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誤認,寫這兩點,既構成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我”急欲去趙莊看戲的心情。
生3:看戲歸來小朋友一面議論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
師:說得很好,這幾段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優美,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獨特的韻味,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師:好,想象一下一個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場精彩的戲正在開演,而你還在看戲的途中,帶著這份情感,我們一起跟著音樂朗讀一下這部分景物描寫的句子,好,請看畫面,聽音樂,開始!
。◣煵シ沤纤l月夜畫面、鋼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眾生齊讀)
。ǖ谌鍓K解說:《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為此,以上板塊的設計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發現文本中自己認為很精妙貼切的美點,并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輔之以教師的指導點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合作意識、探究的態度,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同時,由句到詞,由粗到精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訓練了學生的分類摘錄、語言品味、口頭表達能力,能力訓練如登臺階,從中學生掌握了閱讀精段的一般方法。)
(四)評人物,抓中心
師:小說有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自然環境描寫細膩,更塑造了一些熱情的伙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
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請結合課文合作討論后寫話。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評價人物句子如下)
生1:我喜歡文中的雙喜。因為他膽大心細,聰明伶俐,比如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計上心來,解決“大船”的問題,并且“找包票”保證“我”的安全,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
師:有理有據,說得不錯,誰再來補充一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雙喜的。
生2:我也喜歡雙喜,因為他像個小領袖,敢于負責,比如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生3:我喜歡文中的阿發,因為他純潔無私,比如午夜歸航時,阿發以“我們的(豆)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歡文中的六一公公。因為他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比如,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輕加責備,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是“應該的”。
生5:我來補充一下,還有他親自送豆給“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來”。
師:剛才同學們談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還有一群沒有名字的小伙伴,有誰喜歡?
生6:我喜歡,因為他們友愛熱情,比如“我”是“遠客”他們得到父母許可,伴我來游戲。
生7:我也喜歡,因為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
生8:因為他們聰明活潑,比如對付細心的八公公,他們議論之后,想出要八公公歸還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瘌子”的辦法。
生9:因為他們很能干,比如他們駕船技術高超水性很好。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說情節,多角度概括;讀精段,層次式品析;評人物,簡筆式速寫。這三步,頭緒簡化結構優化,整體美化,對同學們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進行了訓練,相信對大家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會有所幫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師:本文主要是寫看社戲,那么我們來看戲好看么?(播放船頭看戲及一段越。
齊:不好看
師:請結合課文內容來談談為什么不好看?
生1: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
生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生3:最怕看“老旦”,她還是不停地唱著。
師:很好,這些都是正面表現戲不好看,還有從側面表現戲不好看的嗎?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罵”、“不停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神態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師:去看戲,不盡興,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長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結尾“我”卻說“直到現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請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
生1:這個“好”,我的理解是有雙喜、阿發這樣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難忘。
生2:這個“好”我認為是農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留年忘返。
生3:這個好,是國為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沒罵我們,還送豆給我,表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
師:回答得很好,正如你們所說,“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獨特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拔摇睂@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好,我們一齊把最后一部分讀一下,感受一下這份人間真情。
(第四、五板塊設計解說:針對小說體裁特點,這兩步設計簡化頭緒,優化結構,讓學生借助自己閱讀的體驗,說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領悟主題,力求學生的所得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師、文本、教參強加給學生的東西,契合新大綱的要求:“教學過程 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六、體驗遷移
師:你的身邊也有文中這樣的朋友和長者嗎?你有過類似的體驗么?
生1:我有個這樣的朋友,他和我外婆在一個村。去年夏天,我在外婆家過暑假,他看我閑著沒事,就約我去小河游泳,炎炎烈日下,我們在一個小溝里捉魚,我還親手抓到一只鯽魚呢,我感覺那段時間很快樂。
生2:我的老家在農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去過一段時間,那里有好幾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每次我們去釣魚,如果我釣不到,他們總要把魚分一部分給我,還把他們家地里長的香瓜偷偷摘給我吃,我覺得他們就像阿發一樣,對我很友好。
師:看來你倆都有剪不斷的農村情結,農村的魚好,瓜好,人更好!誰來談談城市情結?
生3:我們家的對門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時出差,她就讓我去她家吃飯,好幾次,我父母送東西給她,她都不要,我覺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顆慈愛的心。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道出了人間的真情。
你希望你的家鄉有怎樣的“民風”?事實上怎樣?請小組合作討論一下,選一個代表做發言人。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回答)
生:如果哪一天,我不小心丟了鑰匙什么的,我希望拾到的人應及時歸還給我,也就是說,我希望人與人之間要互愛互助。
師:如果你拾到什么貴重東西,你會歸還給物主嗎?
生1:我想我會的,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上次我的車鑰匙丟了,害得我扛了幾百米才找到修車的,如果有人拾到及時給我,我會很感激的。
師:為你的這份真情鼓掌。(師生一起鼓掌)還有哪一個來談談?
生2:我希望每家的大門像農村一樣能敞開著,這樣相互之間能方便地串串門,聊聊天,不要一進家門就緊閉大門,防賊似的,這樣隔絕了別人,也隔絕了自己。
師:說得很好!你們的希望正如魯迅一樣,他在作品中所表現的就是一種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這種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我們去用心體味,愿我們每位同學能像作品中的阿發、雙喜、六一公公一樣,有一顆善良、友愛、無私的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
(師播放幻燈片,內容如下)
。ǖ诹鍓K解說:這個板塊的設計是本課的第三個亮點,《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教學應是開放的,本設計旨在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開辟語文學習的空間,打通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渠道,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與感受走進語文課堂,又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提升閱讀的價值,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七、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自選一題):
1、請通過想象將去看戲和歸途中所描繪的生動畫面用畫筆畫出來,體會一下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2、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探親故事?寫下來給大家看看。
3、利用在線資源(互聯網)收集了解魯迅先生的生活情趣,網址:
師:好,下課!
。úシ拧锻辍芬魳罚
。ǖ谄甙鍓K解說:1、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實行分層次作業 ,便于學生操作。2、《新課程標準》指出:“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睘榇,設計了第3題作業 ,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搜集信息的習慣和能力,拓展豐富學生閱讀的空間。)
板書設計 見下頁:
。ò鍟O計 解說:板書是借助視覺,作用于學生大腦的重要教學手段,它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使復雜的教學內容明確化,本課板書內容上進一步簡化,遵循求實、求新、求精的原則,體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現了美學理論中意境美和形式美的統一。線條簡約,造型契合文本內容,是文本內容的再創造,是文本內容的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視覺上產生美的情趣,易為學生接受和理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無意注意,增強教學效果。)
附本課總體解說:
本課設計有如下幾個特點:
1、教學目標 緊扣《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要求,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2、教學過程 契合新大綱 “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的要求,簡化頭緒,優化課堂結構,摒棄煩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長文短教,還給學生閱讀的時間。
3、積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積極探索,主動實踐,大膽表現自己的感悟、心得,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凸現新課標的倡導精神。
4、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注:本文獲2003年揚州市語文學科創新設計課堂實錄評選二等獎。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4
教學目標:
1. 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 教學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1.正音; 2.朗讀課文
二、 明確學習目標
三、 整體感知
四、 小組合作,交流展示
1、本文的中心情節是什么?圍繞這一中心寫了哪些事情?
2、文中哪些事情詳寫?那些事情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
3、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作者為什么說“在我是樂土”?
4、作者寫月下行船是從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5、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么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么不同?
6、文章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边@“戲”真的好看嗎?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詞句解說。
四、檢測延伸:練習鞏固(見導學案)
五、作業布置:
熟讀課文,對“下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中喜愛的片段進行批注賞析。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
二、 明確學習目標
三、 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見導學案)
四、 檢測延伸(見導學案)
五、 作業布置:
和父母交流童年的趣事,積累寫作素材,寫一篇題目為“童年的花兒”的作文,500左右。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5
教學目的:
1、賞讀語句、美詞:感受人物品質和體味景物描寫;
2、正確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感受人物品質和體味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理解最后一段的深層含義,正確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第一課時內容:本篇小說的主要情節是講什么事?(看社戲)
2、直接導入:那么,這次看社戲給魯迅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課文哪個地方(自然段)體現出來的?(最后一段)
二、講授新課
1、齊讀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2、分析最后一段
、偃绾卫斫饩渲械摹霸贈]有”和“不再”兩個詞,說明了什么?(那次看社戲的經歷給作者留下難忘的印象)板書:難忘
、谌绾卫斫饩渲械摹昂脩颉,真是看了一場好看的戲嗎?文中哪個地方專門寫戲的?(不是戲本身的好看,而是由戲想到戲外的人好而難忘)
a、要求快速找出戲不好看的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
b、運用“我最想和文中的 (人物)交朋友,因為 (評價人物品質),例如 (舉表現人物的語句)的句式自由賞讀人物描寫語句 。板書:鄉人好(淳樸)
③如何理解句中的“好豆”,文中提到的“羅漢豆”真的很好吃嗎?(不是豆好吃,而是偷豆的事很好玩且有趣而難忘)板書:鄉事趣
④如何理解句中兩次重復的“那夜”,“那夜”到底是什么樣的夜晚,美嗎?文中有沒有專門描寫“那夜”的語段?(有,第11段)
a、齊讀第11段;
b、指導運用“我認為 (美詞)用得好,它好在寫出了(或表現出了) ”的句式來體味本段中描寫景物的美詞。 板書:鄉景美
、萁Y合板書總結主題。板書:抒發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新課
思考:從本文中不難看出魯迅筆下鄉人的淳樸善良品質和鄉景的清新美麗之中不乏充分體現一種和諧之美,那么請同學們也試談談你眼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怎樣的呢?
四、鞏固新課
作業:以“我心目中的朋友”為題寫一篇不少500字的記敘文。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6
《社戲》
《社戲》一文寫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著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著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菰餆o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而且備受摧殘。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系。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關于社戲:
演社戲是我國浙東一帶農村集鎮過去的一種民俗。舊時鄉村里分為一個一個的“社”,每個社有社廟。社廟大多臨河而筑,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對面臨河筑一個永久性的戲臺。臺柱用石頭做的。戲臺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戲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戲時間一般在豐收后的農閑季節,各社出錢請戲班演戲,一連演好幾天,非常熱鬧。
學習本文,首先朗讀課文,了解內容,找出文中生字、生詞,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釋。
一、字
1、給下列加紅字注音
攛掇 絮叨 怠慢 蘊藻 糾葛
鳧水 潺潺 漂渺 家眷 皎潔
2、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樂┍ ___( ) 哄┍ ___( )
┕ ___( ) ┕ ___( )
喝┍ ___( ) 殼┍ ___( )
┕ ___( ) ┕ ___( )
3、區分形似字
┍掇 ___( ) ┍憚 ___( )
┝綴 ___( ) ┝蟬 ___( )
┕輟 ___( ) ┕嬋 ___( )
┍翹 ___( ) ┍楫 ___( )
┕翅 ___( ) ┕輯 ___( )
二、詞
1、解釋下列詞語
樂土:快樂自由的地方。
攛掇:勸誘,這里是鼓動別人去做的意思。
怠慢:待客態度冷淡而考慮不周。怠,輕慢;慢,態度冷淡。
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糾纏不清的關系。
朦朧:月光不明。本文中用作動詞,是“模糊起來”的意思,用作形容詞,泛指(光線、物體、思想、意識等)模糊,不清晰。
2、積累
舒展 怠慢 朦朧 絮叨 漂渺
討論課文內容:
1、課文題目為《社戲》,由此可見小說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思考圍繞這一中心事件寫了哪些事?除了看社戲以外,前前后后還寫了哪些活動?
開頭寫: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釣魚放牛的鄉間生活。(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結尾寫:六一公公送豆。
小結: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時間、地點的轉移,因此,本篇小說內容可分為三段。
2、課文寫樂土平橋村,樂土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為什么平橋村是“我”的樂土?課文是怎樣具體寫樂土的樂的?
平橋村是一個“離海不遠”,“偏僻”,“臨河”,“不滿三十家”,都是“種田”,“打魚的”,“只有一個雜貨店”的村子。
在偏僻的平橋村;“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來到自由天地歡樂地生活。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每天可以釣魚、放牛,生活豐富多彩,并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3、平橋村既然是樂土,“我”為什么會有不樂的時候?課文怎樣寫“我”的不樂?
因為“我”在平橋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趙莊去看戲,可是沒有船,不能看戲,所以“我”很不樂。
“我”的不樂,作者抓住心情急劇變化來寫。先是“盼”,接著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測:“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边@樣的猜測,把兒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龍活現地表現出來了。寫“我”的不樂,文章還從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氣惱”“絮叨”;母親既怕外祖母生氣,又怕“我”和別人同去會使外祖母擔心。
寫“我”的不樂,實際上是欲揚先抑,為烘托下文看戲之樂作了鋪墊。
4、去趙莊看戲,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景狀物的?
嗅覺(清香、水氣)、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5、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不好看。
一是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二是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 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6、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7、本文用抒情詩的筆調,刻畫了一群可愛的農村少年形象。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呢?
這一群農村少年都是可愛的。他們拔篙、點船、架櫓的動作熟練,搖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技巧高超,能干得令人羨慕。他們偷豆時的天真爛漫的內心世界,純真可愛。最叫人喜歡的是雙喜。他主意多,找不著船的關鍵時刻是他一句話令大家“大悟”。他機靈,是他發現了大人們的疑惑,來“寫包票”,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三條令人折服的理由,得到了大人們的信任。他知識豐富,鐵頭先生翻八十四個筋斗啊,晚上懈了不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啊,比誰懂的都多。他很會辦事,回來時船還未進平橋,他就先大聲喊著:“都回來了!”安慰橋上的人們。特別是偷豆后和六一公公的談話。六一公公指責他時,他先大膽承認說:“是的”,表現了他的勇敢純真。又用“我們請客”的正當理由堵住六一公公的嘴,很機智。接著說:“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瘪R上轉守為攻。最后又下逐客令說:“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四句話顯出了聰明智慧是別的孩子比不了的。阿發,桂生的樸實、厚道、純潔、無私,也很可愛。這些小朋友在整日背誦“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我”的眼里,實在是一群少年英雄。
深入探求:
1、本文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如,急切地想看戲而看戲時卻失望、厭煩。又如,對六一公公說豆好吃,可六一公公送來同樣的豆,吃了又說“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作者有意構成這些矛盾想說明什么?
統觀全文,作者有意用這些矛盾暗示我們,“我”不能忘懷的不是那夜的豆和戲,而是一起看戲、吃豆的一群農村少年,是他們美好的品格和真誠的友誼;還有那使人陶醉的夏天江南農村富有詩情畫意的夜景和古樸的民俗。
2、本文的結尾有什么特點?
魯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說:“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看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边@段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此文的結尾。羅漢豆和社戲,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吃和好看,是記憶中“舊來的意味”,“蠱惑”人去“反顧”兒時的有趣的生活。這“舊來的意味”充滿了對農村的愛、對農民的愛!渡鐟颉芬晃牡慕Y尾不但暗示了全文的主題,而且也能勾起讀者的同感。誰都有童年,自來也都能哄騙一生的“舊時的意味”。因而也會追憶童年,尋出“真的,一直到現在”,“實在再沒有”那么“好”的美感來。
你有過和魯迅相類似的感情經歷嗎?讀完這篇文章,你越想自己有過的感受,就越會覺得《社戲》是真實的,美的。
學習本文語言:
1、文中為什么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2、“大家跳下船”,這里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
因為要表現孩子們的高興和看戲的急切心情。
3、“雙喜拔前篙”,這里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
因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表示這個動作。再說這個“拔”字,充分反映了農民孩子駕船技藝的熟練。
測試
1、文中對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對這樣的描寫的作用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烘托出“我”看戲時興奮的心情。
B、點出“豆麥”,為下文“偷豆”埋下伏筆。
C、表現出“我”對江南農村自然景物的熱愛。
D、為描寫后面精彩的社戲作鋪墊。
2、下列紅色字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鳧水fú 絮語xù
B、不憚dàn 潺潺chán
C、家眷quàn 脊背jǐ
D、皎潔jiǎo 糾葛gé
3、下列哪組詞語填在空白處最合適( )
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_____下船,雙喜_____前篙,阿發______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艙尾。
A、跳 拔 拔
B、走 拿 拔
C、走 拔 拿
D、跳 拿 拿
4、“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尋夜似的好戲了!睂@句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表現了作者對六一公公的豆的深深懷念之情。
B、表現了“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鄉村老人、孩子的熱愛。 這是“我”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很少見后到的。
C、表現了“我”對日后所吃的豆和所看到的戲的深惡痛絕。
D、表達了“我”的看法“那夜的豆是最美味的食物,而那夜的戲是演得最好的戲。
5、作者以《社戲》為題目,對此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具體實在,點出了中心事件。
B、既可交代中心,又可暗示時代背景。
C、文章是以看社戲的生活經歷為依據,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中心的。
D、許多讀者不明白什么是“社戲”,以此為題,具有吸引力。
參考答案
1、D
解析:本文雖以社戲為題,但社戲的內容和表演并不精彩。
2、C
解析:“眷”應讀“juàn”。
3、A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動作描寫方法的理解。
4、B
解析: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到作者對鄉村的感受是快樂的。它們也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D
解析:D選項的分析不恰當。
中 考 解 析
1、用詞造句不恰當的是
A.和睦:老師的臉上總是帶著慈祥和睦的笑容。
B.詫異:聽了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大家都很詫異。
C.蹣跚:望著蹣跚遠去的父親,我的淚涌了出來。
D.肆虐: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今春風沙肆虐,再次引起人們對環保的重視。
【考點】:詞語的正確使用
【分析】:本題通過辨析造句正誤的形式考查詞語的含義及用法。其中用詞造句不恰當的是A項!昂湍馈钡囊馑际侵赶嗵幦谇⒂褠,不爭吵,比如:家庭和睦,和睦相處。在句中用來形容“笑容”是錯誤的。根據句意可以改為“慈祥和藹的笑容”。
2、改革開放以來,報紙、雜志、電視及其他媒體上出現了大量新的詞語,例如“希望工程”、“炒魷魚”、“電子郵件”等,請你再舉兩個例子,寫在下面橫線上。
、 ②
【考點】:對新詞語的接受能力
【分析】:貼近生活、觀察生活、反映生活是近年來全國各地中考試題的一大趨勢,所以同學們應關注社會,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有了生活積累,解答此類試題就會輕而易舉。
參考答案:①克隆 ②納米 ③網吧 ④下載 ⑤素質教育……
3、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形容描繪得十分精妙逼真。
用在句中形容盧溝橋橋面柱頭上的石刻獅子雕刻得十分形象,如同真的一樣。
B.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蕭索:荒涼、冷落。
用在句中描寫了遠處的村莊呈現出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象,反映出農村經濟日益凋敝的狀況。
C.我歡悅,是因那時我已粗識文字,知道愛讀書,接觸了書,只覺得自己無知而空蕩的腦瓜日益充盈起來。
充盈:充滿。
用在句中寫出了“我”經過讀書之后,知識日漸增長的喜悅心情。
D.燈光射在他們五顏六色的絲繡和頭飾上,激起一片金碧輝煌的彩霞。
金碧輝煌:形容建筑物等異常華麗,光彩奪目。
用在句中形象地描繪出了彩霞色彩斑斕,絢麗耀眼的特點。
【考點】:正確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作用
【分析】:答案為D項。D項對“金碧輝煌”的作用分析有誤,“燈光射在他們五顏六色的絲繡和頭飾上,激起一片金碧輝煌的彩霞”,“金碧輝煌”描繪的對象不是“彩霞”,而是“絲繡和頭飾”。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7
《社戲》教學設計
四川雙流合江初中語文組 高貞富
email:
課 題:《社戲》——魯迅 課 時:3課時
設計思路:以小說情節,作品中寫景的價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題及人物形象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結合競賽式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競爭中成長。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熟知課文情節。2、珍視少年生活。 教學方法:競賽式
教學媒體:幻燈 教學重難點:課文情節的把握
教學過程 :
1、 導入 :
教師語:當今社會,主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主張個性的張揚,主張自我發展,今天,教師就給大家一個展現自我,成就自我的平臺——競賽學習,展示學習成果。鹿死誰手,我們在競賽中見高下。我們已經按課前自愿組合的團隊(每5-8人)分組坐下。那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社戲》。
2.形音義知識必答競賽:
2.1 教師出示有關課文內容的形音義幻燈片。
2.2 生齊讀并要求識記之。
2.3 生默看記課文下注知識,并關書準備競賽。
2.4 教師宣布競賽規則:每學習小組選派一個代表上講臺聽寫三個詞語,說出一個指定詞語意思。按正確數量給每組記分。
2. 5 競賽開始:
3.基礎知識搶答競賽:
3.1 教師宣布規則(搶到機會并回答正確,給相應的組別記分)
3.2 教師公布下列問題,學生搶答:
1.這篇課文的體裁是什么?
2.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節選自他的哪部集子?
3.你還學過他的什么作品?
4.社戲這篇小說圍繞“看戲”寫了哪些人物?(至少說出5個來)
5.小說所展示的是中國哪個地區的民俗風情?是什么時令?
4.小說情節的競賽:
4.1教師宣布競賽規則(下列8個問題,每組都將分到一個,拿到問題會,各組分別討論,并將討論結果由組長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回答,老師將根據回答情況分別給每組記1-3分。)
4.2 教師出示幻燈片,(8個問題)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未說:平橋村是他的樂土。為什么這樣說,何以見得?
2.小說中詳寫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去趙莊看戲的經過,但戲前卻遇到了不少的波折,它們是哪三個困難,又是如何一一解決的?
3.看戲的波折解決了,我們月夜出航,途中我的心情怎樣?哪些語句折射了我的這種心情?
4.到了趙莊,看到了戲,我認為最好看的是哪一折?而最怕看的又是哪一折?我對看到的戲本身滿意嗎?看戲困了的時候,有誰為我做了什么?結果怎樣?
5.戲還沒有演完,我們卻相約回家,(月夜歸航)時,我的心情怎樣?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這一點?
6.歸航途中,我們做了什么事情?偷了哪些人家的?當時有什么顧慮,又是如何消解的?
7.六一公公發現偷豆一事后,說了并做了些什么?
8. 對那夜的看戲生活,現在感覺如何?文章哪個段落表達了這個意思?
4.3生討論幾分鐘,開始作答。教師板書,并給相應的組別記分。
5.教材情節的引申發散:
5.1 生齊讀文章末段。
5.2 教師小結:該段表達了作者對一去不返的童年生活的無限熱愛和追憶,其中又充滿了一種失落的美感,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美感。這種失落的美,向往的美,無不撩動我們每一位在座同學心靈深處對童年生活的積淀,那就敞開你的心扉,讓我們聆聽你的故事,給我們美好的享受。
5.3 生講童年的趣事,教師給相應組別加分獎勵。
5.4 類比我們的生活感受,談談自己對文章末尾一句的理解。(教師板書,給相應的組加分)
6.教師總結:
童年生活真是美好,讓人追思,給人遐想,人生分為童年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幾個時期,像雙行馬路的中線一樣,不容許任何人折返。日歷總是一天新過一天,新的人生歷程從來都不通知任何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如期而至。
當我們步入人生的另一個境界,我們生命的存盤便隨之越來越燦爛,越來越厚重。
同學們,為我們將來的人生多一分燦爛,多一分厚重的記憶,我們今天,只爭朝夕,快樂的,自由的,努力生活吧!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我們努力生活的結果吧,教師總結競賽比分。給取勝組別掌聲。
。銈內松挠洃浝镉侄嗔艘环轄N爛)
7.課后思考問題:
1.作品的中事件的詳略問題,
2.作品的線索問題,標題的作用。
板書及燈片資料: 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人物形象分析。2.感知平橋村的人情美。
教學重難點:人情美的認識深化。
教學方法:討論研究式 教學媒體:錄音機
教學過程 :
1. 導入 :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感 知了先生的童年的一段生活,同時回味了自己的童年美好生活,那么是什么東西讓魯迅先生對那段生活尤感美好的呢?走進小說,我們發現,作品中的濃濃真情,淳樸民風,如縷縷春風,絲絲暖陽,包容了你我,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試從小說中人物的身上去發現,去挖掘,他們都有哪些值得你我去撿拾,去珍藏的美。
2. 教師板書小說中主要的人物。
雙喜 六一公公 阿發 桂生 祖母 母親
3. 教師要求先探尋雙喜這一人物。并提出如下要求:
a. 在文中找出寫雙喜的語句,讀一讀,議一議。
b. 按下面的句式做出點評。
課文第 段,寫雙喜的 內容,是從 方面刻畫雙喜的,可見雙喜具有 性格?所以值得我去喜歡。
c. 生討論幾分鐘,示意學生點評,教師邊點撥,邊板書。
4. 按第3點的步驟,依次討論,分析六一公公,阿了、桂生、祖母和母親。
5. 教師對以上人物形象進行小結。
真誠 淳樸 友愛 熱情 善解人意 無私
6. 引申發散:
真誠 淳樸 友愛 熱情 善解人意 無私給了童年的迅哥兒太美的回憶,他的世界也因此變得美好。試看我們的生活,結合生活實際,你認為我們今天做得怎樣?你是如何看待當今社會所倡導的“誠信”、“友愛”的。
7. 生討論,并發言。(注重引導學生看到社會美好的一面,并適時給予表揚。)
8. 教師小結,并準備結束本節課。
你的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舉手之勞的幫助,一句貼心的話,將給我們的社會添助一份美好,一份溫馨,世界也會因此變得更美好。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讓我們齊唱歌曲《讓世界更美好》會唱的大聲唱,不會唱的小聲跟上。
9. 課后思考:
刻畫人物的方法。
板書及相關資料(略)
第三課時(略)
設想:
教學重點:情景交融的寫景特色。
教學過程 :
1. 認識作品的情景交融,認識作品多角度的寫景技巧。
2. 學以致用,教師給定一個寫景范圍(比如:春天來了)要求學生寫一個作文片段。
3. 交流評比。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8
《社戲》教學過程設計2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對許多人來說,童年多時美好快樂的。我們學習過的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描寫童年快樂的文章,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魯迅的小說《社戲》中也可以看出。
1.作者簡介(略)
2.關于課文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三、課文分析
1.學生自由默讀文章,思考問題。
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第五節到完)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討論并歸納:
(1)A.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討論并歸納: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你怎么知道的?
討論并歸納: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討論并歸納: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為:(l)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ㄒ陨檄h節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或交流回答。)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布置作業 (略)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從而導入 新課。(一學生講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提問: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
討論并歸納: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雙喜考慮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如有學生提出雙喜是壞孩子頭,并以偷豆作為理由時,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討論并歸納:(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2.提問: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
討論并歸納: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2)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3.朗讀課文第11節,談談課文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么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4.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討論并歸納: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以上環節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交流回答)
四、總結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思想教育)
五、布置作業 (略)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9
教學設想
《社戲》全文原有前后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后~部分。在這一部分中,作者記述了
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 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 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與前面對
“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文章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是一篇訓練朗讀和背誦的好文
章,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和背誦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課文時 應該抓住語言,尤其是一些運用精妙的詞句,切忌空洞。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對許多人來說,童年都是美好快樂的。關于這一點,從同學們前幾天以“童年”為題
所寫的詩里面也可以看出來。下面我念一首優秀習作給大家聽聽。童年:童年是七彩的
夢/伴我在床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道游/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
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阿/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檔/不管春與夏、秋
與冬/永在我記憶深處/放聲歌唱……是啊,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
色彩。即使如魯迅這樣的斗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旱溫馨的。這從我們學習過的
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看出來,還可以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魯
迅的小說《社戲》中看出來。
二、了解作者。
關于魯迅的有關情況,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時都介紹了,在此可用復述的
形式,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再次加深印象。
突出以下內容: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學生默讀課文。
1.了解課文內容。
2.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3.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四、范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1.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部分詞語含義。
2.試著拼出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憚踱 頗 歸省 行輩 攛掇 鳧水 潺潺 宛轉
3.訂正字詞的讀音。
五、學生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c
1.學生自由誦讀一Th遍課文,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①看戲前(1-3段)——②看戲中(4—30段)——③看戲后(31—40段)
六、略讀第一部分,明確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請同學朗讀這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中有一個詞既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
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樂土”)
3.文章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方法:采取班上集體討論式,然后歸納三點:
(①“我”在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②可以讀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③
可以釣蝦、放牛、體驗到鄉間生活的無窮樂趣。)
4這一部分與寫著社戲有什么關系?
提示: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和情節。
。ㄟ@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
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七、小結。
這節課我們再次復習關于魯迅的一些文學常識;訓練了朗讀;學習了生字詞;梳理
了文章的結構;弄清了第一部分在整個文章中的作用。為下堂課更深入學習這篇課文打
下了基礎。
八、布置課外作業 。
1.朗讀課文,從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預習提示”中加點的字詞連拼音~起抄寫兩遍。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二、精讀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寫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并
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二層(10一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三
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四層(22一 3 0):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戲”這部分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寫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層就寫了看戲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來,并思考這樣
寫的好處。
。ㄒ、筆法曲折,文氣搖曳,為看社戲做好充分的鋪墊;二、初步表現小伙伴的熱
情、能干等特點,尤其是“雙喜”。)
3.學生齊讀一遍第一層,加深理解。
4一切問題都解決之后,小伙伴們自然要急急忙忙趕往趙莊看戲。作者抓住哪些
內容進行詳細的描寫以突出小伙伴看戲途中的心情?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二層,其他同學
思考。
(①第10自然段對少年朋友的開船動作運用一系列準確的動詞,進行傳神的描繪,
表現小伙伴們駕船熟練敏捷的技巧、勤勞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戲時的愉快的心情;②第11
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入
景,描繪出一幅十分優美的“水鄉月夜圖”,既表現出“我”心隋的愉快,又表現出“我”心
情的急切,非常傳神。)
5齊讀、自由朗讀相結合指導學生朗讀第二層,并要求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水鄉
月夜行船的美景。
6第三層詳寫在趙任看戲。按說小伙伴們這樣興師動眾,就是想看戲的,但當小
伙伴們看到戲后卻是怎樣一種心態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層,讀后可以討論一下。
。☉虿缓每础P』锇閭兒苁。)
7.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是些什么呢?我們不妨看看第四層。教師范讀第四層。
(偷羅漢豆)
8由此,我們想一想,小伙伴們這樣熱衷于來看戲的真實的原因是什么?
。á賹ι倌陜和瘉碚f,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
力;②小伙伴們更在乎的是在看戲途中彼此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謂“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不在社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
種氣氛、感覺。)
9.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
鮮活的人物形象。請同學們抓住人物的行為動作、語言,歸納一下他們的特點。
。p喜:聰明能干。阿發: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六一公公:寬厚、好客。)
10至此,我們可以說,這篇文章以去看社戲為線索,寫出了一系列的人與事,情
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橋”“在我是樂土”的主旨。請同學談談對課文最后一句話的理
解。
。ā拔摇彼y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特有的農村風光、自
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
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拔摇睂@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
活的向往之情。)
11.齊讀最后一部分。
三、布置作業 。
1.做課后練習題第三題。
2.寫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板書設計 :
社戲
魯迅
看戲前
樂上
好友
趣事
略
看戲中
戲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頭看戲
月夜歸航
詳
看戲后余波略
。ㄐ靽櫍
教學設計(B)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
活的一篇散文。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
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
的心情。
二、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出示小黑板)
憚踱頗歸省行輩攛掇鳧水潺潺宛轉
2.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1)文章的中心情節是什么?圍繞這~中心事件寫了哪些事情?
明確:
看社戲
戲前波折(開端)
夏夜行船(發展)
船頭看戲(發展)
月夜歸航(高潮、結局)
2)除了看社戲以外,文中還寫了其他活動或事件嗎?
明確:開頭寫了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釣魚放牛捉蝦等有趣的鄉間生活。結尾寫
了六~公公送豆。
3)文章可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三個部分。一、(1一3段);二、(4-30段);三、(3—40段)。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明確:“離海不遠”,“偏僻”,’‘臨河”,“不滿三十家”,以“種田”“打魚”為業,“只
有一個雜貨店”。
2.這樣一個偏僻不打眼的小村莊,為什么是“我”的“樂土”呢?
明確:①可以免讀一些難懂的書,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②沒有一些禮教的束縛,
人人平等。③還有著眾多豐富有趣的活動。
3.這一部分與中心情節有什么關系?可否去掉呢?
明確:這一部分為中心情節的展開作好鋪墊,如果去掉,后文的情節會顯得過于突
兀,且顯得過于單調。
四、組織學生熟讀全文,為下節課的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 。
思考課后練習題二、三。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略)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又如何解決的?
明確:三次波折,三次轉機。
又請班上男同學齊讀第10自然段,女同學圈出描寫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詞語,
共體味其運用之妙。
明確:動詞,拔、點、磕、架。充分描繪出小伙伴駕船技術的熟練,反映出小伙伴
們聰明、能干的特點。
3. 結合課后練習二第1小題,學習“夏夜行船”段,引導學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寫方
法。
(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4請同學默讀課文“船頭看戲”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筆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戲
好看嗎?為什么?
明確:不好看。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
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除了正面寫出戲不好看外.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
些對孩子神態的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5.既然戲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贊成回去。請同學們齊讀寫“月夜歸航”的段落,并
思考課后練習二第到。題。
明確:月下歸航寫了小伙伴們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
“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伙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6在寫孩子們偷豆的時候,有一句人物語言很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請同學們找
出來,并思考表現了何種性格特征。
明確:阿發,“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句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熱情
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的性格特征。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寫看社戲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在文章中起什
么作用?
明確:孩子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不料竟非常感激起來”,并又送上一
大碗羅漢豆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老人的寬厚慈愛,熱情好客,進一步說明“我”之所
以愛平橋村,正是因為平橋村的人善良可愛。深化主題。
2.討論:我們把文章最后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
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眲h去可不可以?為什么?
提示:①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我”卻有這種感覺?②《社戲》這篇小說
全文原有前后兩部分,課文書選后一部分,找出《社戲》全文,讓學生對比閱讀,啟發學
生思維。③同學們讀這篇小說有什么感受?你覺得文中尤其是最后一句充滿著一種怎樣
的情債?(參看《教師教學用書》中范伯群的《人生經驗通直感——從《社戲》和《朝花夕抬》
談起。)
四、布置作業 。
1.做課后練習題三。
2.寫“隨筆”時,寫一篇《童年趣事》。
甲
板書設計 :
社戲
魯迅
看
社
戲
戲前波折
夏夜行船
“拔”“占”“磕”“架”
所見、所聞、所感
船頭看戲罵、吁氣、打呵欠
月夜歸航“偷我們的”
再沒有吃到也不再看外…
向
往
留
本
心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10
《社戲》教學過程 設計2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對許多人來說,童年多時美好快樂的。我們學習過的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描寫童年快樂的文章,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魯迅的小說《社戲》中也可以看出。
1.作者簡介(略)
2.關于課文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三、課文分析
1.學生自由默讀文章,思考問題。
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第五節到完)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討論并歸納:
。1)A.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討論并歸納: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你怎么知道的?
討論并歸納: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討論并歸納: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為:(l)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ㄒ陨檄h節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或交流回答。)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布置作業 (略)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從而導入 新課。(一學生講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提問: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
討論并歸納: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雙喜考慮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如有學生提出雙喜是壞孩子頭,并以偷豆作為理由時,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討論并歸納:(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2.提問: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
討論并歸納: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2)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3.朗讀課文第11節,談談課文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么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4.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討論并歸納: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ㄒ陨檄h節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交流回答)
四、總結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思想教育)
五、布置作業 (略)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構想:
通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對語言進行較為深入的把握,從各個語言的片段所共同營造的環境中,體味作者在其中所蘊涵的情感和意義。教師在對文本的對話中篩選一些必要信息來觸動探究心理。
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探討這當中的作者感情上的觸擊點。做到和文本對話,而后,在此基礎上,得出對全文的思想感情的總體理解。這其中引導學生從個別走向一般而共性認識的過程中,很可能有分歧的地方和時機,鼓勵學生相互質疑達到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
教學設計:
首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較為全面的感性認識,達到初步了解的目的,為進一步體會文字打下基礎。
其次,鼓勵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全文進行一個感性的評價。即說出自己最感興趣、印象最深刻的語句,從而讓學生有意識的去學會在文章的語言中找尋有價值的信息。
再次,激發。鼓勵學生在文章中去尋找一些很富有價值的語句并加以分析和探討,養成學生鉆研文本的閱讀習慣。
最后,引導學生設想作者的這些所謂的真摯感情是否延續到了現在,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全文的思想感情的主線。
具體實施:
1 鋪墊 課前播放歌曲《童年》。
說明:這樣可以為學生的思維營造一個氛圍,從而引發感性思維的活躍性。
2 活動一:教師設計問題:人一生有很多階段,而最讓人體會深刻的往往是自己的童年,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和回憶呢?學生可以回答一些和文章相同的樂趣的事情。
說明:用此方法可以讓學生非常自然的走進文章內容之中。并為尋找同樣的感情觸擊點埋下一個伏筆也讓讓學生能自主的走進文體本身,避免了僵化的導入。
3 活動二:設計問題:大家讀了這篇文章后,你認為有那些語句你印象很深刻?讓學生去文章中找一些關鍵的語言信息。很可能找到例如“我再也沒有吃到這樣好的豆”的語句。第二步讓學生通過變換表達的方式“誰能用一個肯定語氣的句子表達出這句話同樣含義”學生可能答出“是我吃過的豆子、看過的戲”也就找出下一個活動的主題,也是進一步分析語言的感情蘊涵做引入。
說明:通過學生的活動,使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告訴他其中重要信息的關鍵所在。從而在一篇較長的文本中篩選最有用的信息,而初步把握住文本的感情走向。當然也能夠訓練學生的表達變換,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4 活動三:引導學生找出變換表達的那句話中作者感情表達程度的重心在“最”字。提問:“同學還可以在文章中找到那些“我”認為“最”引起你關心的人或是物還有感受等等。找到就寫在黑板上。比如說:“看”的戲、“最有刺激的游戲”偷豆、等等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中尋找,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再引導學生更深一步的對文本的探究和體味。例如“最刺激的游戲”偷豆,“偷”字蘊涵的就不是平常意義上的不齒行為,而是一種純真、一種人性的淳樸。例如還有如“最”讓人陶醉的景色“月夜之中那種綜合的感官所蘊涵的情致。可以讓學生換一種感受試試看能不能表達出同樣的效果。還有學生還能說出最能干的最聰明的、興的歡迎的、最愛的東西、最最怕的、最擔心的、最香的、的最美麗的等。
說明:用這樣的方式是最直接深入文本讓學生對話文本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避免了文章過長讓學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而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自己做主、自我定位。真正讓課堂成為探究激趣空間。
5 討論升華;顒铀模航處熢O計引導問題:看來這些都是讓“我”永遠難以忘記的,一個最字就把人生最美的勾畫的淋漓盡致。也就難怪“我”會說“這是我一生中吃的豆子看的戲,那同學們想想現在看來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我”還能有同樣的快樂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不會了。向學生提問:為什么。答案開放,不一定統一。但引導學生思考:真的是童年的豆子太好吃、或者是“戲”太好看而“好”的讓“我”刻骨銘心嗎?學生由于以上的充分探討之后很容易得出結論。
說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也有了充分的對話,在文本之中尋找的答案用來和老師交流這也形成了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
6 思維擴展,討論激趣、歸納主題、結束: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目的和情感出發點。教師設計提問:“我”感覺就象是近在眼前,那這個“我”就是作者本人嗎?”很可能讓學生之間產生爭論。之后在引導學生出結論:這篇小說當中其實蘊涵對童年的無憂無慮單純真摯生活和淳樸人性的懷念。
說明:這個環節充分體現學生之間的對話和爭鳴。很有利于學生主動去探究事物習慣和興趣的養成。當然也能營造一種科學而民主的氛圍。
最后提問:戲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我卻說“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你有過類似經歷嗎?
布置學生去用自己喜歡的任何方式(可以是詩歌、可以是一首歌)來表達對童年時光的懷念。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12
課 時 計 劃
備課時間:( )周星期( )
教出時間:( )周星期( )
2005年 上 期 總第( )課時
計劃 課時
第 課時
課題: 社戲
教學目標
1、 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和結構。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2、 學習理解小說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寫和表達方法。
3、 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特色。
重點難點:把握故事情節;
理解小說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寫和表達方法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設想
1. 第一課時理清結構把握情節。第二課時研討課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三課時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難點和語言特色。第四課時作業 研討。
2. 教學過程 中,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的培養和探究習慣的養成。故每節課都應該注意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
3.因本課考試內容較多,所以第三、四課時的研討應注意結合各類練習題中的難點進行指導。
教學資源:電腦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引入課文、閱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和結構。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樂的。我這兒有一首詩:“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床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啊/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憶深處/放聲歌唱……是啊,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魯迅這樣的斗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是溫馨的,這可以從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看出來,還可以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魯迅的小說──中看出來。
二、作者簡況回顧(有關魯迅的常識復習)。
三、聽課文錄音或學生分讀課文。
四、掃清文字障礙。
為“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注音,為學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據實際情況作處理)
dàn憚 duó踱 zhào棹 guī歸xǐng省 háng行bèi輩
cuān攛duō掇 fú鳧shuǐ水 cuō撮 jiù桕 jí楫 wàng旺xiàng相
五、研討課文結構,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情節。
讓學生討論課文的段落結構并歸納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參考:
第一部分:平橋村隨母歸省的生活。
1. 隨母歸省的時間地點緣由和平橋村的環境,突出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2. 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的情況和關系。熱情、好客、平等。
3. 寫平橋村的樂事:釣蝦放牛。
第二部分:在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1. 看社戲前的波折。
2. 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3. 在趙莊看社戲。
4. 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第三部分:看社戲后的余波。
六、小結。
突出平橋村的樂土樂事,點明看社戲的過程是事件的重點,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是三個重點情節。
七、布置作業 :
1.閱讀課文,研討課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舉例說明。
2.完成“課程探究”一、二、三題。
課 時 計 劃
備課時間:( )周星期( )
教出時間:( )周星期( )
2005年 上 期 總第( )課時
計劃 課時
第 課時
課題: 社戲
教學內容
1、研討課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舉例說明。在學生分組研討的基礎上,全班討論。以舉例朗讀相關課文為主。同時對重點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景美:(突出去看戲的途中景色和歸航途中的景色。)
。ǹ梢詮膶懙牟煌嵌热シ治觯 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 航船的“白”; 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 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婉轉,悠揚”; 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情美:(這一內容較多,主要是孩子們的熱情好客無私聰慧等品質。)
如“伴我來游戲”,“蝦照例是歸我吃”,“我們是朋友,即使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起‘犯上’兩個字來”;當“我”為沒看成戲而不樂時,“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辦法,陪“我”去看戲;“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F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還有偷豆一節,寫出了雙喜的精明能干,阿發的無私,大伙的團結協作。另外,還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樸好客。
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瀾曲折的情節和孩子們的動作和活動描寫等。)
如看戲前的風波,使故事波瀾曲折,出門一節的動作描寫,既寫出了孩子們的能干,又寫出了大家快樂舒展的心情,歸航一節既寫出了孩子們的歡樂又表現了他們高超的架船本領,最有趣的是偷豆一節,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二、指導朗讀文中的幾個重點段落。
通過朗讀月夜行船:“一出門……趙莊便真在眼前了!薄按蠹伊⒖潭假澇伞捕纪A送ё雍炔势饋怼!弊寣W生體會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三、讓學生自讀課文,提問討論,解決一些疑難問題。為下節課作準備。
四、布置作業 :
1. 完成“課程探究”余下的練習。
2. 深入研讀課文,對疑難問題用紙條寫下來交給老師。
課 時 計 劃
備課時間:( )周星期( )
教出時間:( )周星期( )
2005年 上 期 總第( )課時
計劃 課時
第 課時
課題: 社戲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
一、在簡要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對不理解的問題繼續提出來大家討論。
二、老師可就以下問題進行引導討論。
1. 作者寫社戲,為什么還要寫開頭部分?
。ㄟ@部分交代了平橋村的環境和人物關系,既寫出了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又為情節的展開作好了鋪墊。)
2. 小伙伴們對臺上的戲感興趣嗎?又為什么要想去看戲,并爭著去看戲?
。ㄐ』锇閭冏罡信d趣的是看戲途中的無拘無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們的興趣不在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種氣氛、感覺。)
3. 作者寫看戲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這樣寫一是有波瀾曲折,烘托了看戲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現了小伙伴們的熱情能干的特點。)
4. 文章最后寫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ū憩F了老人的寬厚慈愛,熱情好客,進一步說明了“我”愛平橋村的原因是――平橋村的人的善良可愛。深化了主題)
5. 怎樣理解“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人的真摯樸實的感情和特有的鄉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節美。
另外一個說法是: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引導歸納中心:
課文寫的是“我”少年時代在平橋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畫了一群農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質,反映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業 。
課 時 計 劃
備課時間:( )周星期( )
教出時間:( )周星期( )
2005年 上 期 總第( )課時
計劃 課時
第 課時
課題: 社戲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作業 指導課,就學生中作業 的問題進行評講。查漏補缺。
練習
【基礎訓練】
一、給加點的字注音。
歸。 ) 行( )輩 泊( ) 彌( )散
旺相( ) 中( )狀元 潺潺( ) 鳧( )水
二、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性。
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
2.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 )
3.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
4.立刻近岸停了船。( )
三、填空題:
1.在下列句子的空白處填上最恰當的動詞。
三四人徑奔船尾, 了篙, 退幾丈, 轉船頭, 起櫓, 罵著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
2.選詞填空
。1)那時我的祖母 還康健, 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 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所以 但 因為 雖然 因此)
(2)我們年紀都相仿, 論起行輩來, 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 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因為、但、但是、卻、雖然)
。3)按課文填空。
于是 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 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 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 趙莊前進了。
3.選擇最恰當的詞語填在括號里。
。1)那火接近了, 是漁火。(果然 居然)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 到說不出的大。(擴展 伸展 舒展)
(3)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 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期望 盼望 希望 愿望) (4)母親便 伊,說我們魯鎮的戲比小村里的好得多。(寬慰 安慰 欣慰)
4.文學知識填空。
。1)的體裁是 ,作者 是我國偉大的 家。他的代 表作品有小說集《 》和《 》
。2)課文第一部分寫平橋村是我的 ,是因為:(A) ;(B) ;(C) 。第二部分寫去趙莊看戲前的 ,在 的幫助下,首先解決了 的問題,接著擺出了三條理由:(A) ;(B) ;(C) 。并用 的話作了保證,才解除了外祖母和母親的顧慮,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愿望。第二部分寫去趙莊 ,詳寫了 等情節。第四部分寫 而結束全文。
四、閱讀。 (一)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1.這段主要的描寫手法是 描寫,從視覺方面寫 ;從聽覺方面寫 ;從嗅覺方面寫 。
2.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3.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 )
A.描寫了豐收在望的景物,歌頌了農民們的辛勤勞作。
B.描寫了秀麗景色,抒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C.寫美的景色來陪襯船航行得快,表現了農家子弟劃船技術的高超。
D.寫航船的速度以及“我”在看戲前急切的心情,表現了對江南美景的熱愛。
4.畫橫線的句子運用的修辭方法是 ;山是不動的,動的是船,作者采用的寫作手法是 ,其作用是 。
5.“但我還以為船慢”表現出我 的心情。
6.“似乎聽到歌吹了”是比喻句嗎?為什么?
7.“我”的心情從“沉靜”到“自失”是因為“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此句的意思是 。
8.文中加點的“他”指哪種聲音:
9.在這兩段里,我心情是變化的,請在空格處簡要地寫出變化的過程: → →自失
10.第二段中的“那聲音”指的是第一段的 。
11.“朦朧”一詞的原義是 ,詞性是 ,在這里當 詞用。
12.這段文字中的“我”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我”是 。
13.以上這段文字有不少帶“的”字的短語,從下列句子中的加點的短語中,選出不同類的一項。
A.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
B.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
C.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
D.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
(二)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里,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
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也顯得格外的皎潔;赝麘蚺_在燈火中,卻又如初來未到的時候一般,又縹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1.給加點的字注音。幾乎:( ) 似的:( )
2.劃“ ”的“模糊”一詞,原來是 詞在這里是 詞。
3.這兩段都是以 描寫為主,描寫的對象都是 。
4.第一段是寫 見到的景物,第二段是寫 見到的景物。
5.第一段寫戲臺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用橫線畫出修辭句。
【能力素質提高】
一、閱讀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題。
得天獨厚
①她進考場時有點惴惴不安。單位派她和他參加出國選拔外語考試,而出國名額只有一個。 不過她很快就恢復了自信。因為她的學習條件可謂得天獨厚。真的,有兩臺錄音機,還有一個帶電子表的袖珍半導體收音機,在外事部門工作的父母不但充當了她的義務家庭教師,還為她搜集了大批外文報刊資料。而她那經濟拮據的對手所擁有的最有力的工具,只不過是一臺年代久遠的半導體收音機。有好幾次,他不無羨慕地對她說:“你的條件真好!”那聲音是誠懇的。
②他進來后,坐在位子上,從衣兜里掏出一支老掉牙的鋼筆,“那大概是他爸爸傳下來的。”她想。這時,他回過頭來看見了她,沖她微微一笑。她想把這笑解釋成懇求她手下留情,不過卻感到他像是挑戰。
③考試成績揭曉,他以令人驚訝的高分當之無愧地奪走了出國名額。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她羞于在同事面前提起自己成績單上的那個數字。
④回到家里,她什么也不想干,只是望著那一百多盤錄滿教材的磁帶,望著整整齊齊地站在書柜上的那一排排簇新的字典、工具書和各種版本的模擬考題。
“你的條件真好!”她又想起了這句話。不過這次,她從中品出的是另外一種滋味。
1.寫出下列詞語的同義詞:
揭曉( ) 簇新( )
2.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
A.差距( ) B.出差( ) C.模擬( ) D.模樣( )
3.本文第④段中使用的修辭方法是 。
4.本文用“得天獨厚”作標題,其用意是( )
A.告訴讀者主人公有著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是值得羨慕的。
B.強調要想取得學習上的成功,必須要有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
C.告訴讀者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并不是取得好成績的保障,只有勤奮才會出成績。
D.強調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害了她,告誡讀者要想取得好成績,絕不能有好的物質條件。
5.本文敘述的人稱是 。
6.對主人公“她”運用最多的描寫人物的方法是 描寫。
7.“她進考場時有點惴惴不安”的原因是( )
A.她的條件盡管得天獨厚,但還比不上競爭對手“他”的條件。
B.她怕考試題目太難,自己做不出。
C.外語考試的人太多,而出國名額卻只有一個,競爭太激烈。
D.她盡管擁有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卻不曾好好利用過它們,學習不夠努力,知識掌握得很不扎實。
8.“她的學習條件可謂得天獨厚”所指的內容包括什么?
9.本文采用了 的表現手法來寫“她”和“他”。本文明寫的是“她”和“他”在 上的對比,而暗含在情節中,實際上是“她”和“他”的 的對比。
10.這篇小說通過把“她”和“他”對比,說明了什么?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13
社戲·能力訓練練一練1.給加粗字注音。鳧( )水 怠( )慢 家眷( )皎( )潔 絮( )叨 蘊藻( )攛掇( ) 漂渺( ) 旺相( )潺潺( ) 惹( )眼2.給多音字注音并組詞。3.學一學,用一用。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用“宛轉悠揚”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用“漂渺”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對課文了解嗎?(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寫法,描寫了________的一段經歷,生動刻畫出一群________的農家孩子形象,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情誼。(2)這篇小說中最有詩意的地方,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這些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畫面。作者以細膩生動的語言,詳寫了 ________、看戲和 ________。(3)在括號內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我們年紀都相仿,( )論起行輩來,( )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 )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們是朋友,( )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議一議1.作者為什么要寫六一公公?2.本文題目為“社戲”,但作者卻大量地寫了社戲以外的內容,這樣安排合適嗎?為什么?3.你還有疑問嗎?把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一個問題提出來。讀一讀課內閱讀: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1.解釋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半鼥V”的意思是 ________。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佰x躍”的意思是 ________。2.文中描寫開船的動作的詞語有 ________,從中看出江南水鄉的少年們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3.文中畫線句運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辭方法。4.文中的景物描寫具有特色。作者調動了各種感覺器官進行多方面描寫。各找出一句寫在下面。視覺:嗅覺:觸覺:聽覺:5.本段主要寫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戲的迫切心情。從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課外閱讀:①夜色加濃,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了。而城市各處的真的燈火也次第亮了起來,尤其是圍繞在海港周圍山坡上的那一片燈光,從半空倒映在烏藍的海面上,隨著波浪晃動著,閃爍著,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蒼穹里的星斗互相輝映,煞是好看。②在這( )的夜色中,我踏著軟綿綿的沙灘,沿著海邊,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輕輕地撫摸著( )的沙灘,發出溫柔的刷刷聲。晚來的海風,清新而又涼爽。我的心里,有著說不出的興奮和愉快。③夜風輕飄飄地吹拂著,空氣中飄蕩著一種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軟的沙灘上還殘留著白天太陽炙曬的余溫。那些在各個工作崗位上勞動了一天的人們,三三兩兩地來到了這軟綿綿的沙灘上,他們浴著涼爽的海風,望著那綴滿了星星的夜空,盡情地說笑,盡情地休憩。愉快的笑聲,不時地從這兒那兒飛揚開來,像平靜的海面上不斷地從這兒那兒涌起的波浪。④我漫步沙灘,徘徊在我的鄉親朋友們中間。⑤我看到,在那邊,在一只底兒朝上反扣在沙灘上的木船旁邊,是一群剛從田里收割麥子歸來的人們,他們在談論著今年的收成。今春,雨水足,麥苗長得旺,收成比去年好。眼下,又下了一場透雨,秋后的豐收局面,也大體可以確定下來了。人們為這大好年景所鼓舞著,談話中也充滿了愉快歡樂的笑聲。⑥月亮上來了。⑦是一輪燦爛的滿月。它像一面光輝四射的銀盤似的,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涌了出來。大海里,閃爍著一片魚鱗似的銀波。沙灘上,也突然明亮了起來,一片片坐著、臥著、走著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灘上,居然有這么多的人在乘涼。說話聲、歡笑聲、唱歌聲、嬉鬧聲,響遍了整個的海灘。⑧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潔,那么明亮。⑨夜已經深了。⑩沙灘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軟綿綿的沙灘上睡著了,有的還在說笑。涼爽的風輕輕地吹拂著,皎潔的月光照耀著。讓那些英雄的人們,在這自由的天幕下,干凈的沙灘上,海闊天空地盡情談笑吧,酣暢地休憩吧。1.解釋文中加粗的詞語。徘徊: 皎潔:2.在第②段括號中應填入的恰當的一項是[ ]a.幽美 細軟b.幽靜 柔軟c.美麗 細膩d.寧靜 柔和3.本文共10個自然段,用“‖”劃分層次。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4.文章第①段中的“明燈”與燈火有什么特點?它使你想起了我們學過的哪首詩中的句子?寫下來。5.文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________的修辭方法,表現出人們________的心情。6.本文的語言很富有詩意。找出你喜歡的一句,談談喜歡的理由。寫一寫片斷練習。期中考試成績公布了。走在回家的路上……要求:運用動作或景物描寫表達你的心情;寫出真情實感。字數在200字左右。 參考答案 練一練1.f* d4i ju4n ji3o x) z3o cu1n duopi1o mi3o xi4ng ch2n r72.b$停泊 x!ng反省 x0ng行人p#湖泊 sh7ng省略 h2ng銀行m*模樣 qi4o地殼 g8ng更加m$模范 k6貝殼 g5ng五更3.略4.(1)“我”少年時在平橋村夜航到趙莊看戲 淳樸可愛、善良無私 (2)月夜行船 船頭看戲 月下歸航 行船 歸航 (3)但 卻 因為 然而 即使 也議一議1.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形象。他的熱情好客、對我的夸贊都表現出勞動人民的淳樸和善良,這也是我難忘留戀的原因之一。2.作者以看戲為線索,對平橋村的人和景進行了詳盡的描寫,正因為這里的人物和環境才引起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體現了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緊扣中心取材的特點。3.略讀一讀課內閱讀:1.模糊不清 跳躍2.點 磕 退 上前 出 動作熟練 干凈利索3.比喻 擬人4.視覺: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嗅覺: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 觸覺: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 聽覺: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5.開船動作利索,行船動作快從所見所思所感所聞中體現。課外閱讀:1.略2.a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4.互相輝映,煞是好看!短焐系慕质小返谝还澛5.比喻 盡情放松的愉快6.略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14
教學目的
1.體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
(1)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分析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難點:
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歸省(xing)行家hang )憚(dan)絮叨(xudao)怠慢
。╠ai)攛攝(cuan duo 鳧水(fu)潺(chan)歌吹(chui蘊藻
(yun zao)家眷juan)皎潔(jiao)漂渺(piao miao。)糾葛(jiu
ge)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1)倘:連詞。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設。
。2)大抵:副詞。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對某種情況的基本
估計。
。3)相仿:大致相同。仿:類似。
。4)欺生:欺負新來的生人。
。5)怠慢:冷淡。怠:輕慢。慢:態度冷淡。
。 6)誠然:副詞。有“確實”的意思。
。7)舒展:原指伸展得開,不蟋縮。本課是“舒暢”的意思。
。8)通通:本課形容船頭激水的聲音。
(9)朦朧:月光不明。本課用作動詞,是“模糊起來”的意思。用作形
容詞,泛指(光線、物體、思想、意識等)模糊、不清晰。
(10)歌吹:歌聲和樂聲。
。11)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著。屹:山峰高聳的樣子。
。12)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樣子。
(1)掃興:正當高興的時候,遇到了不高興的事情而興致大減。興:
興致。
(14)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糾纏不清的關系。
3.自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
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
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關于課文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
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
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三、課文分析
1.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
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層:(第1節)交代看社戲的時間、地點和機緣。
第H層:(第2節)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層:(第3節)平橋村樂土的樂事:釣蝦、放牛。為最大樂事——
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一層(第4—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H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第14-ZI節)寫在趙任看社戲。
第四層(第22-30節)寫看社成后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節到完)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討論并歸納:
。1)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
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
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討論并歸納: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
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
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你怎么知道的?
討論并歸納: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
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
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討論并歸納: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
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
土。因為:(l)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
山”了;(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
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四、小結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
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
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
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
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
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ǎ┍孀纸M詞。
(掘_鉤_掇_
(倔_釣_綴_
(篷_(撣 揖_
(蓬 (躥 揖
(二)填上下面一段話中所空的關聯詞。
我們年紀都相仿,論起行輩來,至少是叔子,有幾個
還是太公,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我們是朋友,
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大公,一村的老老小小,決沒有一個會想出
“犯上”這兩個字來,他倒)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
(三)下面句子沒有毛病的一句是
A.西瓜、南瓜、蘋果、橘子都是營養豐富的水果。
B.運動場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彩色旗幟。
C.她不僅會琴棋書畫,還會吹拉彈唱。
D.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再讀課文,思考雙喜和六一公公各是什么樣的人?
2.背誦:從“一出門”到“趙莊使真在眼前了”。思考文章是怎樣寫
景物。
二、課文分析
1.提問: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
討論并歸納: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
明。
。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
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
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
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
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雙喜考慮
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
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
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
孩子頭。
如有學生提出雙喜是壞孩子頭,并以偷豆作為理由時,可引導學生
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討論并歸納:(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
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保 3)
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孩
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2.提問: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
人。
討論并歸納: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
稼!憩F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門)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
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
樸、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
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
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3.朗讀課文第11節,談談課文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么
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
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
清新,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
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4.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
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
戲了”?
討論并歸納: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
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
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
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
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總結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
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ㄖ行乃枷耄
四、作業
1.課后練習第二、三、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代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
葛,下午仍然去約蝦。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立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
壞了不少!蔽姨ь^看時,是六一公公掉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里
還有剩下的一堆三。
“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
了!”雙喜悅。
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輝,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于是
對我說,“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
我點一點頭,說道,“好。”
“立可中吃呢?”
我又點一點頭,說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競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
是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1我的三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下
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上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
姑奶奶嘗嘗去……”他于是打著揖子過去了。
待到母親叫我回去吃晚飯的時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羅漢
立,就是六一公公送給母親和我吃的。聽說他還對母親極口夸獎我,說
“小小年紀便有見識,將來一定要中狀元。姑奶奶,你的福氣是可以寫包
票的了。”但我吃了五,卻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
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1.這段文字選自課文作者
2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向午中吃
3.“雙喜,你們這般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吧?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壞了不少!边@句話表現六一公公的
的性格。
“請客?——這是應該的。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這句話表現六一公公的性格。
“這真是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
過的,鄉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
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會…”這句話表現六一公公的
性格。
4.“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
跑了!”這句話表現雙喜的的性格。
5為什么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
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社戲》課堂教學實錄 篇15
教學目的
1.學習本篇敘事有詳有略和生動描寫農家少年形象,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想
本篇用第一人稱敘寫幼年的“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故事。敘事有詳有略,主要敘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寫得曲折生動,展現出幅幅農村生活畫面,描寫出一群淳樸善良、好客能干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出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引導學生體會本篇的這些特點,完成教學目的。
本篇語言樸實準確,很有表現力量。引導學生把關鍵語句表現力量的分析,統一于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當中,體會其藝術魅力,培養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篇側重敘事,寫的是農家少年的群體。引導學生在分析故事情節中分析“我”和農家少年,體會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 一 課 時
教學重點
本篇的結構層次,“我”在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寫人有詳有略的《分馬》,引出敘事有詳有略的《社戲》(板書課題)。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的一、二兩段,初步了解本篇;參看注釋閱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篇大意。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w)省:xǐng 行輩:hángbèi
憚:dàn 絮叨:xùda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o
鳧(水):fǘ 潺潺:chánchán
。ǜ瑁┐担篶huī 蘊藻:yùnzǎo
。遥┚欤簀uàn 皎(潔):jiǎ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4.指定學生二人朗讀課文。
前一人讀至“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理清結構層次。
(1)本篇主要敘寫什么事件?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
(2)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第二部分,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從“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
(3)依據情節的發展,第二部分又可為幾層,各寫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四層:部分開頭至“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為第一層,寫去看戲前的波折;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到“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為第二層,寫去看戲途中的情景;從“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為第三層,寫在趙莊看戲的情形;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為第四層,寫看戲歸來的情形。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板書: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1)“我”是在什么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后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么樣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板書:村中居民熱情好客)。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分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板書: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總有哪些樂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罢绽保砻麽灥玫奈r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里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里。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拔摇迸屡,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么愿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拔摇备∨笥逊排,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板書:少年相伴釣蝦放牛 樂趣甚濃)。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板書:多方表現樂趣);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去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的去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去領略那去看戲的敘寫(板書:鋪墊趙莊看戲)。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一部分的表現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預習第二部分,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二 課 時
教學重點
去看戲前的波折,航船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戲當中的心理和興趣。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書: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層(板書:去趙莊看戲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個“等”字,表現出“我”在平橋村一心盼望著趙莊演戲的日子。在這日子到來的時候,發生了什么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到了趙演戲的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外祖母為此“很氣惱”,“絮叨起來”,母親只得一力“寬慰”外祖母,一邊囑咐“急得要哭”的“我”,“說萬不能裝模作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沒有大船不能去看戲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氣惱,“我”更非常焦急(板書:無船前往看戲 老少氣惱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們都去看戲了,“我”的情形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雖然不能和小朋們一同去看戲,心卻和他們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戲已經開場了”,“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想到小朋友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一心只在戲上,一心只在看戲的小朋們身上,以致“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郁郁不樂。這使得母親很為難,外祖母又氣惱起來。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氣氛更為濃重了。
(3)在這嚴重的去看戲的波折之中,怎樣出現了轉機?解決了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飯后,“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拔摇睕]有看到戲,聽到別人講戲,心情更加沉重,這引起了小朋友們“嘆息而且表同情”,雙喜“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兩個“大悟”,表現出小朋友們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戲的辦法時,十分歡喜興奮,事情出現了轉機(板書:雙喜想到航船 事情出現轉機)。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不可靠”,母親又顧慮讓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戲,“不合情理”,雖然有了航船,戲還是看不成。雙喜看出底細來了,他勇敢地大聲說“我寫包票”,并且談出能寫包票的條件,他們也確實具備這種條件。于是外祖母和母親“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立刻”,表現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現出出門時的滿心高興和一片歡騰的情景。不能去看戲的波折終于得到了解決(板書:雙喜打保票 波折得到解決)。
(4)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在情節發展上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和解決波折,構成了曲折生動情節,并且再為去看戲作好鋪墊(板書:構成曲折生動情節 再為看戲作好鋪墊),表現出了農家少年的熱情和聰明能干(板書:表現農家少年 熱情聰明能干)。
3.引導學生分析第二層(板書:去看戲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戲時的心情怎樣?出發的情景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出門的時候,“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戲而馬上變得心情暢快,渾身舒適,似乎都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了(板書:出發 心暢體舒)。一出門,望見橋內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現出上船之快;上船后,雙喜、阿發拔篙,立即點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準備搖櫓,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練迅速;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已經“點開船”,“出了橋”,發船十分迅速(板書:發船迅速)。船出橋后,架起,搖動兩支櫓,在“說笑的”、“嚷的”聲音中,“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船“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表現出一船聲音,一船歡樂,船進如飛 (板書:一船歡樂)。
(2)接著怎樣描寫出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什么樣的景物?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我”的視覺、觸覺、嗅覺,運用比喻方法,描寫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寫河面:月色籠罩在浮起水氣的河面上,構成了朦朧的色調,清風吹著夾雜有植物清香的水氣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板書:途中 河面朦朧 香氣撲面 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寫兩岸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喻寫出兩岸淡黑色山巒的起伏連綿;“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后跑表現出航船前進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連山后跑 船行甚快 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么誤認”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 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4)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出夜航途中的如畫景物,這優美江南水鄉風光襯托著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寫出“我”急于到達趙莊看戲的心情,并由此產生兩點誤認,在曲折情節中為寫趙莊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板書:如畫景物 襯托看戲 曲折鋪墊 蓄足氣勢)。
4.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板書:趙莊看戲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戲臺時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真望到“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板書:望見戲臺 疑為仙境 深被吸引 無限歡喜)。
(2)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描寫”我們”觀看演出,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和興趣。
鐵頭老生表演,雙喜介紹他“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并且說”日里親自數過”,“我們都擠在船頭看打仗”;在小旦出來“咿咿呀呀的唱”的時候,雙喜還推測鐵頭老生在這場表演中“并不翻筋斗”是因為“晚上看客少”,表現出喜歡看武打,討厭聽文唱(板書:喜歡觀看武打 討厭聆聽文唱)。
“我”最愿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一個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表現出愿意看演員扮成蛇虎的表演(板書:愿看扮演蛇虎)。
當“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的時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覺得看打人也比聽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來了,大家“都很掃興”,她那沒完沒了的唱,使得小朋友們先是“喃喃的罵”,后是“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最后,“熬不住了”的雙喜說,“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到開船駛上歸途時,還“罵著老旦”。表現出萬分厭煩老旦總唱(板書:厭煩老旦總唱)。
這樣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體地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在稚氣十足的笑容中和罵聲里,把這場夜晚看戲寫得童趣盎然(板書:看戲表現了兒童心理 笑罵體現著稚齡童趣)。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預習后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三 課 時
教學重點
看戲歸來的情形,看戲次日的情形,詳略敘事的恰當。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三層,引到引導學生分析第四層(板書:看戲歸來的情形)。
(1)“我們”在看戲歸途中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回望戲臺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聽到悠揚的橫笛聲,“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表現出仍很留戀演出(板書:留戀演出)。
小朋友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這留戀演出、議論笑罵和搖船情形,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板書:議論笑罵 戲興仍濃 愉快興奮)。
(2)小說寫出“我們”偷豆、吃豆的怎樣的經過?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搖船的說“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雙喜指揮偷豆。雙喜先問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邊的呢?”阿發“往來的摸了一回”,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誰家的,單選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現出他憨厚無私(板書:選偷大豆 憨厚無私)。
大家在阿發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半p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現出他不愿惹起阿發的娘哭罵、氣惱,偷豆也有分寸。
“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后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在夜晚隨波漂浮的航船上,圍吃自己偷來、剝好、煮熟的豆,自然別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書:自剝自煮 吃來味香)。
(3)“我們”吃完豆做了些什么?慮到了什么?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避免被人發現偷豆、吃豆的事,表現出處理善后,考慮周到(板書:善后處理 考慮周到)。雙喜所慮的是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大家議論之后,“歸結是不怕”,有應付他的辦法。寫這些,表現出少年們預想到可能發生的糾葛,有了應付的辦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書:預想糾葛 應付有法);。由于歸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這次夜晚去趙莊看戲,更加令“我”難忘。
(4)小說是怎樣接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這樣結束產生著什么樣的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長幼都很高興來接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站在橋腳來接的母親,本來為“回來得這樣遲”而“頗有些生氣”,但看到兒子和小朋友們都高興的回來了,“也就高興了”(板書:長幼都很高興”;并且“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們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辭謝了母親的邀請,“各自回去了”,圓滿地接住去趙莊看戲,這樣圓滿地接住去趙莊看戲,不但由母親送始,以母親接終,前后呼應,構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腦海中永留美好的記憶(板書:圓滿結束看戲 永留美好記憶)。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板書:看戲次日的情形)。
(1)小說怎樣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照應著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呼應第一部分寫的村民淳樸好客,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照應昨晚吃豆后“所慮的”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會罵的”;六一公公問“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照應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給的豆,覺得“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照應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六一公公的問“我”的話和送豆,呼應第一部分所寫村民淳樸好客。
(2)這樣照應前文、呼應開頭結束全篇,具有什么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兩位公公的照應前文偷豆的說明和描寫,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糾葛,結果良好(板書:照應偷豆 結果良好)。特別是呼應開頭部分的村民淳樸好客,描寫六一公公親熱地問“我”昨晚的戲、豆如何,高興地送給豆,更表現了村民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板書:呼應好客 更現樸厚)。對“我”的照應前文的描寫,則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戲最好看,至今不忘。這樣結束全篇,構成了作品綿密完整的結構,表現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生活的美好,抒發了對平橋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綿綿無盡的懷戀(板書:結構綿密完整 小住生活美好 懷戀綿綿無盡)。
3.引導 學生分析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本篇怎樣有詳有略地敘寫事件?產生著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蝦運動,更表現了農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
4.指定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緩急輕重得當,讀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三部分的表現作用,和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板書設計
社戲
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村中居民熱情好客 風尚淳樸
少年相伴釣蝦放牛 樂趣甚濃
多方表現樂趣 鋪墊趙莊看戲
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
去看戲前的波折:
無船前往看戲 老少氣惱焦急
雙喜想到航船 事情出現轉機
雙喜勇打保票 波折得到解決
構成曲折生動情節 再為看戲作好鋪墊
表現農村少年 熱情聰明能干
去看戲途中的情景:
出發 心暢體舒 發船迅速 一船歡樂
途中 河面朦朧 香風撲面 怡人心神
連山后跑 船進甚快 心情更急
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如畫景物 襯托社戲 曲折鋪墊 蓄足氣勢
趙莊看戲的情形:
望見戲臺 疑為仙境 深被吸引 無限歡喜
喜歡觀看武打 討厭聆聽文唱 愿看扮演蛇虎 厭煩老旦總唱
看戲表現了兒童心情 笑罵體現著稚齡童趣
看戲歸來的情形:
留戀演出 議論笑罵 戲興仍濃 愉快興奮
選偷大豆 憨厚無私 自剝自煮 吃來味香
處理善后 考慮周到 預想糾葛 應付有法
長幼都很高興 圓滿結束看戲 永留美好記憶
看戲次日的情形:
照應偷豆 結果良好 呼應好客 更現樸厚
結構綿密完整 小住生活美好 懷戀綿綿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