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2 金屬的化學性質 教學設計(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稀硫酸以及金屬化合物溶液間的置換反應。
b.熟悉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學會利用金屬與酸以及金屬化合物溶液之間的置換反應,推斷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
2.過程與方法
a.學會通過實驗探究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方法。
b.學習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對比分析,對信息的歸納處理,獲取結論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a.通過學生親自做探究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發(fā)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b.通過對實驗的探究、分析,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c.使學生在實驗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xié)作精神。
二、教學內容分析
1.內容分析
在介紹金屬的物理性質的基礎上,本課題側重介紹金屬的化學性質,其中金屬活動性順序是一個重點。此前,學生在第一課時已經研究了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對其中表現(xiàn)出的金屬活潑程度的不同有所了解。在這里安排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能使學生掌握金屬化學性質的共性,又能通過反應上的區(qū)別加深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理解。
雖然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見過幾個置換反應,但是并不熟悉,運用也不熟練,因此我改變了教材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填寫相關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要求,重點要求學生對反應能否進行、反應進行的劇烈程度等情況進行認真觀察、比較即可。而將對置換反應特點和規(guī)律的總結放在下一課時,這樣學生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建構更加完整,對置換反應的理解、掌握和運用也更容易。
2.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金屬活動性順序。
教學難點: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知識有意義的建構。
三、教學對象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事物的認識正處于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時期,實驗是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實驗探究──討論”的教學模式,完成對金屬活動性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會”。
四、執(zhí)教者自我分析
本人對新課標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能恰當?shù)奶幚斫滩模_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根據(jù)教學對象,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結構的過程。
五、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科學探究式的教學方法。
1.教師教法方面:提出探究的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認可學生的探究行為并鼓勵學生嘗試;引導學生的探究過程;提高學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結果、得出結論的能力。
2.學生學法方面:通過猜想、實驗、合作交流、搜集與處理信息,獲得知識,并在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得到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的發(fā)展和學習。
六、教學策略
1.以活動形成探究的鏈節(jié),以問題的解決建構知識的階梯,多層次獲取規(guī)律與結論。
2.利用學習的合作與競爭意識,以實驗組為單位,組內合作探究,組間互動評價,使學生才智展示與評價激勵和諧發(fā)展,創(chuàng)設積極探究的氛圍,形成嚴謹?shù)乃季S品質。
七、教學設計時間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利用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建構金屬活動性順序15 min【復習引入】上節(jié)課,我們討論了金屬和氧氣的反應,首先來回憶一下,mg、fe、zn、au這四種金屬,是否可以在空氣中燃燒?如果可以,各需要在什么樣的條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