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金屬的化學性質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金屬鈉與水的反應,會解釋鈉與水反應的各種現象設計鐵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裝置,了解鐵與水蒸氣的反應。
2.過程與方法: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猜想——假設——驗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體驗化學的奧秘,獲得自主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鈉與水的反應
難點:鈉與水的反應實驗現象的觀察與解釋
教學方法:
本節課教學中可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如實驗探究法、觀察法、討論法等,以學生的探究和討論為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
1. 探究法:實驗探究鈉與水的反應。
2. 討論法:討論鈉與水的反應的現象并進行解釋,最后形成結論。
--整體思路:
本節課緊承上一次課的金屬性質,深入分析金屬與水的反應。這一部分是對學生原有知識的一個提高和深化。整節課的重點目標是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設計教學時,考慮到讓學生的思維層層遞進,設計了一些逐步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問題中逐步理解金屬與水的反應,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品質。
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以下幾個要素:
1.復習金屬的物理性質,以及金屬與氧氣等非金屬的反應——溫故而知新
引導學生回顧金屬的化學性質等有關知識,引導學生從金屬活動性順序的角度理解金屬的化學性質,這將有利于本次課的教學重點的理解。
2.做好演示實驗,增強示范性
演示實驗不僅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有效方法。鈉與水的反應是能夠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典型實驗之一,演示過程中利用投影,并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演示實驗中還可以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事故意識,例如,如果切一大塊鈉進行實驗,容易引發事故。
3.教學過程中體現探究要素,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意識
實驗探究過程中,抓住“猜想——假設——驗證——歸納結論”這樣的程序進行引導,有利于讓學生把握探究要素,學會自主探究。這是本節課--的重心。
4.在討論中獲得思維能力的升華
本節教學中,討論是關鍵,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時地給予反饋。這樣,看上去“鬧”的一堂課,才是真正的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課堂,從而最大程度地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復習舊知
金屬與氧氣等非金屬的反應
回顧已有知識經驗,進入新知學習準備狀態
引入新課
(問題引入)
金屬除了與氧氣反應,還可以和酸反應,那么能不能和水反應呢?以金屬鈉為例:鈉保存在煤油中,能不能保存在水中?
思考,假設
新
知
學
習
實驗
探究
猜想:對鈉是否能夠保存在水中進行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