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2 金屬的化學性質 教學設計(第2課時)
八、教學設計說明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教學要以學生主動構建過程為核心,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并與學生的原有經驗緊密結合,這樣才能保證教學內容適合學生,并能被學生吸收到他們的知識結構中,使他們逐步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根據這樣的原則,這節課在整體設計上,采用多層次的探究,力求讓學生完成對“金屬活動性順序”這一知識的主動建構。金屬與氧氣的反應,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對學生來說最熟悉,根據反應所需條件的不同,學生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四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但是,zn、fe之間的活動性強弱通過這個性質,就很難做出判斷。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順利進入中等層次,利用金屬與酸的反應來解決。在探究了金屬與酸的反應之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能夠與酸反應的金屬可以通過此方法來判斷其活動性強弱,但是不能與酸反應的金屬,其活動性又如何判斷呢?這就要求學生再尋求新的實驗方法和新的反應來判斷,要求學生調動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進入第三種化學性質:金屬與金屬化合物溶液反應的探究學習中。這樣,通過問題,將三個不同的層次串聯在一起,層層遞進,使學生始終處于求知、探究活動之中,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并在此過程中,自主建立了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最后利用小結,就可以將學生在三個層次中得到的活動性片斷綜合在一起,讓學生建構一個完整的活動性順序。
九、教后反思
在對這次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本人認為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目標,已經不僅僅是傳授必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其提高。因此,教師在觀念上必須真正轉變,找準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在教學設計上,要切實以“學生發展”為本,利用一切條件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斷建構和豐富自己的知識。最終達到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共同發展的雙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