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四單元知識點整理
一、水
1、水的組成:(重點) (1)電解水的實驗 a.裝置--水電解器 b.電源種類--直流電
c.加入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增強水的導電性 d.反應原理:水 通→電 氫氣 + 氧氣 產生位置 負極 正極
體積比 2 : 1 (口訣:正氧負氫,氫二氧一) 體積比偏大的原因:1、氧氣的溶解能力比氫氣強
2、氧氣的氧化性強,與電極發生反應,消耗了一部分 e.檢驗:o2:出氣口置一根帶火星的木條,現象:木條復燃
h2:出氣口置一根燃著的木條,現象: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的火焰,
放熱
(2)結論: 直接結論:①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
氫氣是由氫元素組成的。 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
間接結論:②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③電解水產生氣體體積比=分子個數比
④一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2
(1被水覆蓋,但供人類利用的淡水小于1% 。
(2
②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生活中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容易造成水體
富營養化,引起水華和赤潮,因此提倡使用無磷洗衣粉) (3)愛護水資源:
①節約用水放、提倡零排放;
②防止水體污染(措施):工業三廢要經處理達標排
生活污水要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
合理施用農藥、化肥,提倡使用農家肥;加強水質監測。
3、水的凈化(蒸餾的標準裝置不是中考課標要求、活性炭吸附和過濾是重點) (1)水的凈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靜置沉淀
明礬(kal(so4)2·12h2o)吸附沉淀:玻璃棒攪拌的作用是加速溶解 過濾:除去不溶性固體小顆粒
活性炭吸附:①吸附一些可溶性雜志、臭味和色素(主要)②濾去不溶性物
質(次要)
消毒:o3、clo2、cl2、漂白粉----消滅大腸桿菌(消毒效果由高到低) 蒸餾:蒸餾過后的水是純凈物
★注意:除消毒外其余凈化方法均為物理方法。
其中凈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餾。 理解可溶性雜質和不溶性雜質
★ 過濾的注意事項:(重點)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加快過濾速度
二低:濾紙低于漏斗邊----貼緊,加快過濾速度
液面低于濾紙邊----防止液體未經過濾,使濾液渾濁 三靠:燒杯緊靠玻璃棒----防止液體灑出
玻璃棒輕靠三層濾紙重疊處----防止濾紙破損 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防止濾液飛濺
★過濾后仍然渾濁的原因:①濾紙破損;②盛接儀器不干凈;③濾液高于濾紙邊 ★過濾速度減慢的原因:①濾紙和漏斗間有氣泡;②大顆粒不溶物堵塞濾紙孔 ★蒸餾裝置的注意事項:(理解就可以)
如果是正規裝置,冷凝管下進水上出水的目的:使水填滿冷凝管,起到更好的冷凝效果
燒瓶中放碎瓷片或沸石的作用:防止暴沸
剛開始的餾分棄掉,以防儀器中的雜質溶解在蒸餾水中
如果是簡易裝置,接蒸餾水的試管浸沒在冷水浴中,使水蒸氣冷凝
如果是簡易裝置,實驗完畢后先移走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試管
★簡易凈水器
所有的物質都有過濾作用,層層過濾,由粗到精, 順序不能改變。
最上面一層紗布的作用:過濾
其余三層的紗布作用:隔離上下兩層不同的物質 ★分離混合物的兩種物理方法:
a.過濾:除去不溶性雜質,利用物質的溶解性不同。 例:分離氯酸鉀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反應后的剩余物質氯化鉀和二氧化錳,因為氯化鉀是能溶于水的,而二氧化錳不能溶于水,所以先將混合物加水充分溶解再過濾,濾紙上得到的剩余物為二氧化錳,濾液中的物質蒸發結晶之后就是氯化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