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上冊《原子的構成》導學案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王。我今天分析的內容是《原子的構成》。
依據我在教育實習中積累的經驗和對現行課程標準的理解,本次說課我將分以下五部分談談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它們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
首先讓我們走進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我將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四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題1。物質構成的是學生今后學習化學的重要理論基礎與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構成又是學習物質結構理論和認識元素的基礎。因此,原子的構成是本單元乃至整個初中化學學習的重點。
教學內容:本課題是在學生學習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內部構成及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并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為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材還介紹了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作出卓越貢獻的我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內容設置,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依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綜合設定如下:①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②了解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3提高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提煉規律的能力。4感受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在了解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后,讓我們再來看一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設置及對今后教學的影響來制定教學重、難點的。
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這將是本節課的重點;由于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新的物理量,因此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又將是本節課的難點;當然,引導學生通過數據分析獲取信息,以及合理的使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微觀世界,將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點。
剛才說到教學重難點的確定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說課的第二部分——學情分析。在認知方面,學生已經了解了分子、原子的概念,但對微觀世界的了解還不深入;在能力方面,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以及通過數據的對比分析獲取信息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在心理方面,他們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求知欲強,好奇心勝,思維活躍。
中學化學的難點和分化點大多存在于理論課,針對這些情況,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進行理論課的學習,在課堂上我將采用適當的教法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在本課題中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三種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即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使積極自主的課堂在學生的質疑、爭論、思維火花的碰撞中自然生成。
與學法相對應,為達成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主要采用啟發講授法,并輔以引導探究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力爭使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
綜合以上所有分析,我將教學資源進行了重新組合,安排如下教學板塊:導入新課,討論探究,課堂小結,作業布置,我將以教學過程當中這四個環節為主線,來講解本節課的具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