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開啟化學之門》期末復習提綱
⑴物理變化:同一種物質的三態變化(如:水結成冰);揮發(如:濃鹽酸、濃氨水的揮發);蒸餾(如:分離液態空氣制氧氣、煉制石油);燈泡發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導電、導熱;(蒸發或冷卻)結晶等⑵化學變化:一切燃燒;光合作用、動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屬生銹(氧化);煉鋼、煉鐵、煤的干餾;酸堿指示劑變色(如: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食物腐敗、酒醋的釀造、農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飯、衣服穿久了褪色,變質、腐蝕、中毒等
⑶不能確定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的:爆炸(火藥爆炸是化學變化,蒸汽鍋爐爆炸是物理變化),
石灰水變渾濁(通co2變渾是化學變化,加熱析出ca(oh)2是物理變化)
⑷兩種變化的關系:
①宏觀區別:是否生成了新物質(或原物質是否改變了)
②微觀區別:是否產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變了)
③聯系: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一定同時有物理變化發生。
⑸碳酸氫銨(化學式nh4hco3)受熱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陰涼處;
co2和s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但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綠色粉末堿式碳酸銅(俗稱銅綠)加熱后,①綠色粉末變成黑色,②管口出現小水滴,③石灰水變渾濁。
鎂是銀白色固體,但在空氣中久置的鎂帶表面呈黑色。
氯化氫氣體(hcl)和氨氣(nh3)接觸,會立即產生大量白煙(因為反應生成了nh4cl白色固體)
硝酸銀溶液(無色)與碘化鉀溶液(無色)混合,產生黃色沉淀(因為生成了碘化銀)
⑹物理性質: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揮發性、導電性、吸附性等。
⑺化學性質: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金屬活動性、活潑性、穩定性、腐蝕性、毒性、酸堿性等。
⑻兩種性質的區別:物性與化學變化無關,化性與化學變化有關。
⑼物質的組成、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制法。
⑽佛來明發現青霉素、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我國首先研制出結晶牛胰島素、門捷列夫創制周期表、居里
夫婦發現釙和鐳、諾貝爾研究炸藥、XX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研究導電塑料。
⑾探究面粉、葡萄糖等有機物是否含碳元素的實驗方法(燒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