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第二節 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課時)
二、元素符號 在認識元素概念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元素符號。 [活動天地] 以元素周期表為研究模本,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明晰以下問題:1、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2、金屬、非金屬元素中文名稱的造字規律3、熟記18個常見的元素符號4、對元素符號進行分類 學生認真分析元素符號的名稱和寫法,小組內交流、討論,形成對元素符號的認識。 利用新穎的活動,使學生在趣味性活動中掌握元素符號的讀寫技能,在排列“紙牌”的過程中使學生發現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是學生在符號和它表征的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系,使學生認識到元素符號也能簡明的表示物質的組成,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語言,為學習和研究都帶來了方便,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為下一步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三、物質的分類在認識元素的基礎上對純凈物進行分類。1、列舉一些學生較為是熟悉的物質,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分類,并說出分類的依據;組織學生討論,形成單質、化合物概念。2、小實驗:用磁鐵分別吸引鐵釘和菠菜,通過實驗使學生明晰元素與物質的不同。 學生將具體的物質進行分類,形成單質、化合物的概念;通過實驗,對概念進行辨析,加深理解。 充分放手讓學生“學”和“做”,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形成概念。這樣,即可加深學生對分類思想的認識,又可幫助他們對“世界上的三千多萬種物質僅由100余種元素組成”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那些收獲或疑問?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將知識進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 讓學生自己整理知識,時刻關注自己的疑問和收獲,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發展性自我評價。★ 教學反思這是一節思考討論式的探究學習課,學生通過解決一系列問題來認識元素和元素符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會科學方法的應用,建立物質的元素觀。本節課有兩大特色:——通過分子模型的制作與拆分,建立起元素的概念。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一套“分子模型”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形成了對元素的認識。——通過排列“紙牌”的活動,明確元素符號的書寫和分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一幅幅“紙牌”非常愉快、輕松地掌握了元素符號的書寫和分類。 在組織本節課的這兩個主要的探究活動時,因問題的發散性較強,所以需要教師做好及時的調控和引導,使學生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