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質的組成和結構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了解分子、原子、離子、元素、化合價等基本概念的含義,理解相關概念的關系。
2.了解原子的構成以及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
3.掌握化合價法則的應用。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知識的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普遍聯系、理論聯系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分子、原子、離子、元素等的定義及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
2.化合價法則的應用。
教學難點:分子、原子、離子的相互關系。
三、教學過程:
基礎知識歸納與整理
(師生討論,采用問答的方式由教師小結并以投影的形式打出知識網絡)
(一)物質的組成和結構
(二)
關鍵知識點撥
(一)分子、原子、離子的關系
1.
2.
3.三種粒子在化學變化中的關系:
(二)幾個決定和幾個等式
1.決定
(1)質子數(或核電荷數)決定元素的種類。
(2)質子數和中子數決定相對原子質量。
(3)質子數與電子數的差決定粒子的類別和離子所帶電荷數。
2.等式
(1)質子數=核電荷數=電子數(在原子中)
(2)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3)離子所帶電荷數=其化合價數值
(4)元素最高正價數=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
(5)元素最低負價數=8-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
(6)原子團的化合價=其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
(三)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
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不改變,只是分子間的間隔等發生變化;而化學變化中分子破裂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分子。
(四)物質的微觀構成與宏觀組成
典型例題講解
例1.下列關于分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b.分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解析]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有三種:分子、原子、離子。有些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有些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還有一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所以,a錯。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故b、c錯。
根據分子的定義可以確定本題答案為d。
例2.根據《生活報》報道,目前小學生喜歡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許多揮發性的有害物質,長期使用易引起慢性中毒而頭暈、頭疼,二氯甲烷就是其中的一種。下列關于二氯甲烷(ch2cl2)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二氯甲烷是由碳、氫氣、氯氣組成的
b.二氯甲烷是由碳、氫、氯三種元素組成的
c.二氯甲烷是由一個碳元素、二個氫元素、兩個氯元素組成的
d.二氯甲烷是由一個碳原子、二個氫原子、二個氯原子構成的
[解析]描述物質的組成時,首先要分清宏觀和微觀的概念。從微觀的角度看,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或離子等構成的;從宏觀的角度看,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二氯甲烷是一種純凈物,從宏觀上講,它是由碳、氯、氫三種元素組成的,元素只論種類,不論個數。從微觀上講,它是由ch2cl2的分子構成的。所以,二氯甲烷不存在碳、氫氣、氯氣等物質,而一個碳原子、二個氫原子、二個氯原子只能構成一個二氯甲烷分子。故a、c、d均錯。答案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