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精選4篇)
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篇1
(第一課時 )
一、課標要求
1、 知識與技能:認識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途徑,2、 學會細致、準確、客觀的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現象。
3、 過程與方法;能有意識地發現生活中值得探討的問題,4、 并能進行實驗,5、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6、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7、 關系,8、 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9、 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二、實驗準備
1、澄清石灰水
2、蠟燭、小刀、火柴、燒杯(干燥、潔凈)
三、課堂程序
1、化學實驗、科學探究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a、閱讀教材,了解煉丹術,煉金術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積極⑴發明化學實驗器具。 消極⑴長生不老藥、點石成金、脫離實際
⑵發明合成物質的有效方法。 ⑵不法分子制假、嘩眾取寵
⑶創造分離物質的方法:過濾,蒸餾。
b、科學探究的方法:包括提出問題,猜想或假設(探究活動的目的),制定計劃,進行實驗(實驗步驟),收集證據(包括觀察到的現象、測量到的數據及其他資料),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
2、知識準備:
b 物質密度比水小,會浮于水面。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3、實驗探究一
探究活動(或實驗)報告
姓名 合作者 班級 日期 天氣
探究活動名稱
探究活動目的
實驗用品
實驗探究步驟
觀察物質的性質、變化、現象
結論、解釋文字表示反應式
⑴觀察蠟燭的制作材料
燭芯 外殼
⑵點燃前 ①觀察蠟燭的顏色、狀態、形狀
色 態 狀
②用小刀切下一塊石蠟,投入水中
密度比水 , 溶于水,硬度
密度 硬度 溶解性
⑶點燃蠟燭 ①用火柴點燃蠟燭,觀察蠟燭火焰
火焰分 層。 層最明亮, 層暗
石蠟有可燃性,其火焰分 層, 層最亮,灼熱;固體顆粒最多的是 層,最暗
②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秒后取出
火焰的 層溫度最高, 層溫度最低
層溫度最高,加熱用的是 層
③用一干燥燒杯,罩住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燒杯,迅速向燒杯內倒少量石灰水振蕩
燒杯內壁有 , 石灰水
蠟燭燃燒生成了 和 ,反應式
⑷熄滅蠟燭 1 將蠟燭熄滅觀察 2 用火柴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
有 白煙
蠟燭燃燒時先由 狀態轉變成 狀態,再 ,而后燃燒
問題和建議
反思與體會
自我評價
組內(他人)評價
四、觀察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
⑴變化前,觀察并記錄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等。
⑵變化中,觀察并記錄反應中出現的發光,放熱,變色,生產沉淀,放出氣體及其他現象。
⑶變化后,記錄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
⑷描述現象注意三個方面:形態,外觀,能量變化。
五、你還能用蠟燭做那些實驗?請與同學討論,設計方案并完成。
六、課外準備:每小組準備二根飲料管,預習活動與探究二
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篇2
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初步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學會人體吸入、呼出空氣的有關實驗操作
3、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不同。
情感與價值觀: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1、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不同進行探究
2、明確 表述探究所得的結論
難點: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排水集氣法的練習
導入新課
什么是呼吸作用
在家自找器皿練習
回答
使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
引入實驗探究
新授課:
1、 提問:呼出的氣體與吸入氣體有何不同
2、 小結:① 二氧化碳
② 氧氣
③ 水
三種物質含量的區別
3、 小結歸納實驗方法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氧氣---帶火星的木條
水---玻璃片
4、 提問、現象結論
教師活動
猜想、討論
設計實驗
討論步驟、方法
分組實驗:
1、 收集兩瓶呼出的氣體
2、 用澄清石灰水區別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
3、 用帶火星的木條區別氧氣含量的多少
4、 玻璃片區別水分含量的多少
根據現象歸納結論
學生活動
激發興趣
互相交流,體現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教學
重點知識
實驗探究
加深理解
觀察記錄
加深重點知識的掌握
布置作業
整理探究活動記錄
完成實驗報告冊實驗二
板書設計
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二、 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氣體的探究
二氧化碳吸入氣<二氧化碳呼出氣
氧氣吸入氣 > 氧氣呼出氣
水蒸氣吸入氣 < 水蒸氣呼出氣
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篇3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說明:本次探究活動雖然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有利與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描述和激發學習化學興趣,但是九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本學科科學探究,因而教學中要注重實驗的組織教學、多鼓勵和培養學生動手動腦,鼓勵學生觀察越仔細越好;描述越多越好。敢于和別人交流,是教學關鍵點。
課題分析
本課題(第一課時)通過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活動來加深對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認識。這個探究活動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提煉出來的,通過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時和熄滅后三個階段有引導的觀察,著重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會給學生以新的感受和啟迪,使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本教案設計時,為使學生感受和體會到化學實驗對化學的重要性和仔細觀察對化學實驗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身邊熟悉事例進行動手探究 。
教學設計思路:根據教材中的引入,創設情境,播放相關的錄像資料簡要介紹“煉金術”和“煉丹術”,使學生了解古代煉金術和煉丹術為化學發展做出了貢獻,使學生認識到實驗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親自感受化學學習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
(2)、通過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記錄、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評價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主要以學生的探究實驗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比較合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留給學生,初步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的活動中深刻理解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能體驗到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通過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實驗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并培養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1)、了解探究實驗的過程和方法,激發學生對探究實驗的興趣。
(2)、初步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分析、歸納等能力。
教學難點:
訓練學生主動發現實驗現象;學會表述、分析實驗現象并歸納。
教學模式:
教師積極引導作用,讓學生親身體驗的探究活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燒杯、集氣瓶、小刀、蠟燭、火柴、澄清石灰水、水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
點評
【創設情境】
我們的生活處處都離不開化學,化學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學又是以什么為基礎建立的呢?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們常說的煉丹爐?我們不要小看這個煉丹爐,其實古代煉丹和煉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學實驗室的前身。
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發學生對探究實驗的興趣。
【指導閱讀】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11內容、插圖,播放課件(古代煉丹和煉金的作坊)學生相互交流,師生互動并歸納。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許多的化學成果與創造都是在實驗室中反復地實驗而得出的,所以說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重視化學實驗。
(板書)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第一課時)
用生動形象的畫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和對探究實驗的興趣、認識。
【激情導入】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今天大家就通過探究一個身邊生活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化學的奧秘
【活動探究】
(板書)【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學生閱讀p12“活動與探究”并相互交流,對探究活動作出
猜想:1、蠟燭燃燒時可能發生哪些變化?
2、蠟燭燃燒后的物質到哪里去了?如何驗證?
3、蠟燭會有哪些性質?
探究:(教師點撥):
(板書)點燃蠟燭前:請大家開動腦筋,運用各種手段仔細觀察蠟燭的組成、形狀、顏色、氣味、質地、密度等,并做好詳細的記錄。
(板書)點燃蠟燭:觀察燃燒著的蠟燭有哪些特點?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燃燒著的蠟燭有沒有聲音?形狀有沒有什么改變?(蠟燭點燃后,可以持續安靜地燃燒,不會發出響聲音,且蠟燭在燃燒過程中緩慢地變短)。
(2)、蠟燭的火焰有什么特點?(蠟燭的火焰在輕微地閃爍,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煙生成。蠟燭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層)。
(3)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蠟燭的火焰中約一秒鐘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變化?這說明了什么?(可以看到處于火焰最外層的先變焦,第二層變化次之,最里層變化最小;這說明火焰的溫度是從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溫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溫度是最低的)
(4)、蠟燭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狀、溫度、質地上有什么變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蠟燭是濕熱的,而且很軟,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離火焰較遠部分蠟燭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燒著的蠟燭頂部受熱溶化形成一個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態石蠟儲存于凹槽中,浸沒著燈芯。)
(板書)熄滅蠟燭:有一縷白煙從燈芯飄出,立即用點燃
的火柴去點白煙,看看有什么現象會發生?
(板書)【對蠟燭燃燒后的產物探究】
現在我們再來觀察一下蠟燭燃燒后生成了哪些物質?
(教師演示后學生做)
本節的知識由學生總結,記憶深刻。培養學生善于合作、思考、求實和實踐的科學精神,總結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培養學生由實驗得出結論的能力和習慣。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調動個性化和開放性思維。
對學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
【討論分析】
學生對探究實驗相互交流表達、闡述意見
討論交流,形成共識
【自主評價】
學生小組之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談談收獲和看法,教師總評。
及時評價,激勵信心。
【師生小結】
1、關注物質的性質:顏色、狀態、氣味、硬度、密度、熔點、沸點、石蠟能否燃燒、其燃燒產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 關注物質的變化。
3、 關注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象(包括變化前、變化時、變化后)
列表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步驟
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
點燃前
組成
顏色
狀態
密度
硬度
燃燒時
火焰的分層及溫度
燭身的變化
生成的產物
熄滅后
【學 以致 用】
同學們喜歡養花、草,室內外常擺滿綠色植物盆景,美化環境、凈化空氣、陶冶情操。有時臥室也擺滿了盆景。對晚上睡覺是否有好處?請你探究。
設計要求:寫出實驗材料、實驗操作、觀察到的現象、結論。
附:板書設計
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第一課時)
活動探究
一、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1、點燃蠟燭前
2、點燃蠟燭
3、熄滅蠟燭:
二、對蠟燭燃燒后的產物探究
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篇4
(第二課時 )
一、課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認識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學會細致、準確、客觀的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現象。
4 過程與方法;能有意識地發現生活中值得探討的問題,并能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二、實驗準備
1、澄清石灰水,水。
2、燒杯(干燥、潔凈)、集氣瓶、玻璃片(干燥、潔凈)、水槽。
三、課堂程序
2 檢查實驗準備情況。
3 你對科學探究方法的八個環節心中有數嗎?
4 知識準備。(你還可以繼續查詢有關資料,并通過實驗驗證你的假設,做出正確的結論。)
⑴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成白色渾濁,在下述實驗中,白色渾濁越多,說明氣體中二氧化碳越多。
⑵ 氧氣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木條燃燒越旺,說明氧氣越多。
⑶ 二氧化碳可以使燃著的木條熄滅。
技能準備:排水法收集氣體(觀察學習)。
8 實驗探究二。
探究活動(或實驗)報告
姓名 合作者 班級 日期 天氣
探究活動名稱
探究活動目的
實驗用品
實驗探究步驟
觀察物質的性質、變化、現象
結論、解釋文字表示反應式
⑴用排水法收集氣體 ①在兩個集氣瓶中裝滿水,用玻璃片蓋住瓶口,倒放入水中。將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氣瓶內,吹氣。
集氣瓶中的水 集氣瓶內充滿
呼出的氣體 (溶、不溶)于水
②在水中集滿氣體后,用玻璃片蓋住瓶口,從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
氣體 色
無色的氣體密度比空氣 (大或小)
⑵探究呼出氣體的性質 ①向一個盛空氣的集氣瓶和一個盛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各滴入幾滴石灰水振蕩。
盛空氣的集氣瓶內石灰水 盛呼出的氣體的集氣瓶內石灰水
呼出的氣體是 二氧化碳+石灰水 碳酸鈣+水
②將燃著的木條插入另一個盛呼出的氣體的集氣瓶中。
燃燒的木條
二氧化碳 燃燒
③取一塊干燥的玻璃片對著呼氣,并于放在空氣中的另一塊玻璃片比較。
對著呼氣的玻璃片上有
人呼出來的氣體中有
問題和建議
反思與體會
自我評價
組內(他人)評價
5、通過探究活動,你認為化學學習的特點是什么?寫出你的想法,并看看是否與他人不謀而合。
6、下面是某同學觀察蠟燭燃燒時記錄的各種實驗現象:
⑴蠟燭受熱時從頂端開始逐漸熔化成液態;⑵燭芯上吸附有熔化后的液態蠟燭;⑶燭芯逐漸變為黑色;⑷蠟燭火焰分為三層;
⑸火焰底部呈淡藍色;⑹中部火焰呈現明亮的白色;⑺外部火焰呈黃色,邊緣部分不整齊;⑻外焰處有熱量放出;⑼火焰周圍的固態蠟燭逐漸液化;⑽蠟燭逐漸變短;⑾熔化后的液體下流的過程中有凝結為固體;⑿燭芯處出現黑煙,同時聞到一股特殊的氣味;⒀蠟燭是白色固態圓柱狀,投入水中可浮于水面。
你能將其按變化前,變化中,變化后三個時間段及形態,外觀,能量變化三個方面分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