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動蕩的中東地區
近代,中東地區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重視,成為他們加強對東方殖民地控制最便捷的紐帶,建立殖民帝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基地。二戰后,大國在這里的爭霸更是變本加厲。
2.宗教、歷史、種族
中東地區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是伊斯蘭教文化核心地帶以及阿拉伯人聚居區,而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土地之爭、宗教之爭由來已久,愈演愈烈,成為中東問題的關鍵。
3.水資源之爭
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國,不斷擴張領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園。對水資源的爭奪也加劇了沖突。
4.石油資源之爭
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使中東在世界經濟中具有重要影響。
三、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長期以來,巴以雙方和國際社會為中東問題的解決,進行了長期努力,20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出現轉機。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巴以沖突仍時有加劇,成為國際社會擔憂和關注的焦點。
巴勒斯坦地區各國間的矛盾不能用武力解決,只有恢復安全與和平談判才能得以解決。對話而不是對抗,以民族的寬容真正地挽回和平。
背景資料
中東問題的歷史回顧
關于中東問題的歷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
一個祖先,兩個民族。約公元前19xx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圣經》記載,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后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后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于這一支系。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馬儀,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三次流散。公元前1025年,第一個希伯來人國家──希伯來王國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國一分為二,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以色列王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滅猶太王國,兩國數萬臣民連同君主都被擄往戰勝國,史稱“失蹤的10個以色列部落”和“巴比倫之囚”。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再滅受到波斯帝國支持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從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反對羅馬統治者的大起義,均遭失敗。公元135年,羅馬皇帝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逐出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無幾。
四次戰爭。1948年5月14日,英國宣布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根據分治決議當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國。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對以宣戰,約旦、伊拉克、埃及、敘利亞、黎巴嫩、沙特均派軍隊參戰,戰爭持續到1949年7月,阿方失敗,以色列占領了按“分治決議”劃給阿方的5 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約7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這是第一次中東戰爭。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英、法資本收歸國有。10月29日,英、法、以聯合進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奮勇抵抗下,在包括蘇、美在內的國際社會強烈反對下,入侵者于11月7日;稹4藶榈诙沃袞|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約旦、敘利亞發動突然襲擊,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6萬平方千米、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5 800平方千米和耶路撒冷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1 150平方千米,所占領土面積數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積。戰爭于6月11日結束,故又稱“六天戰爭”。這次戰爭后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著名的第242號決議,要求以方撤出其在這次戰爭中占領的土地。此為第三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為了收復失地并重振阿拉伯軍隊的士氣,埃、敘軍隊同時向以色列突然發起進攻,埃及收回了縱深約10~15千米的西奈半島土地,敘則收復了大部分戈蘭高地。以軍于10日展開反擊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蘭高地,又占領了敘方770平方千米的土地;并越過蘇伊士運河,包圍了埃及的蘇伊士城,切斷了埃軍前后方聯系。后雙方達成了;饏f議。這是中東的第四次戰爭,史稱“十月戰爭”,因發生于伊斯蘭教的齋月和猶太教的贖罪日,故又稱“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