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外資與中國汽車工業
國際金融報消息,我國汽車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外商投資最熱的一個行業,協議利用外資規模已超過50億美元。世界汽車巨子無法抵御中國汽車市場涌動而出的巨大誘惑,紛紛搶灘中國。面對最早嘗到甜頭的奧迪、桑塔納、夏利,面對僅去年一年就賺了6億美元的別克、豐田、福特,國外眾多知名汽車廠商也不甘示弱,紛紛計劃大舉拓展中國汽車市場,一場汽車合資的新浪潮正在掀起。
目前,我國汽車行業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有兩種:一是借用國外貸款,二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據統計,我國汽車工業從1981年開始直接利用外資建立合資汽車企業,如今已與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成立了600多家三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企業。
利用外資給我國汽車工業帶來了一系列的積極影響:
加大了汽車工業的投資力度。汽車工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自1953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以來,限于國家綜合國力和投資不足,我國汽車工業長期停留于單一產品的狀況,產量、品種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以“八五”期間為例,完成投資588億元人民幣,大大超過國家計劃額度。5年投資是汽車工業前40年總和的2倍以上,形成了200萬輛汽車整車、800萬輛摩托車和400億元零配件產值的綜合生產能力。供求矛盾得以緩解,汽車市場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
促進汽車產品、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在汽車產品結構上,中國汽車工業長期處于缺重少輕、幾乎沒有轎車工業的局面。通過技術引進、合資合作,改變了這種面貌。1997年轎車的產量已經增長為48.77萬輛,占汽車總產量的30.8%,產品結構日趨完善,產業結構日趨合理。
提高了汽車工業產品的檔次和經營管理水平。國產轎車在規模、技術、質量等方面與國外□背景資料
產品都有較大差距,國產品牌沒有實力。這既與我國汽車工業落后有關,也受我國汽車企業的資金實力限制。當前,轎車的大部分外形和關鍵部件離不開國外的技術,這樣的基礎離自主開發還很遙遠。過去轎車企業鋪的攤子太大,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債務壓得企業喘不過氣來。國外開發一個新產品要上百億美元,國內也要幾十億人民幣,單靠銀行貸款不現實,外資進入不僅帶來開發新產品所需的資金,也帶來了比較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
但也有部分專家認為,目前,國內各大轎車企業越來越依賴國際汽車跨國公司的資金、技術乃至管理,跨國公司通過控股的方式逐漸掌握了合資公司的經營主導權。合資公司越來越壯大,生產的轎車幾乎完全控制了我國的轎車市場,合資使國產品牌淪為附庸。
首先,目前我國轎車業的競爭已越來越是各跨國公司在我國實現其戰略部署的競爭。勢均力敵的各跨國公司的投資,更使我國的轎車企業趨于分散,無法實現國內企業的重組和整合。
出于占領我國市場的戰略考慮,外商在我國汽車業的投資偏重于整車,對汽車零部件領域則興趣不大。在合資公司的擠壓下,我國很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轎車品牌。
其次,我國合資轎車企業的規模一般不是很大,產品品種也不是很多,大部分生產一兩種基本車型。同時這些企業的產品都不是世界先進的車型,外商通過知識產權對合資企業的產品開發進行牽制,轉讓的大都是即將過時的技術和產品,這導致了我國汽車業難以實現科技開發,大多數企業都是在重復生產,更新換代緩慢,使得我國的汽車業不是在技術層面上進行競爭,只是單純地在價格上互相比拼,這對我國汽車業的健康發展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