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教案分析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中國同其他亞洲主要封建國家的關系
掌 握
東亞的日本、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在封建時代的特點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思考探究觀察分析
中日交往從何時開始?在什么朝代雙方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在當時的阿拉伯地區會產生伊斯蘭教?
議論解疑綜合歸納
日本效仿中國改革取得了成功,對此你得到什么啟示?伊斯蘭教為什么會在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唯物史觀
由于大化改新,日本才從野蠻落后的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所以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形成和擴張的過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幟的作用,統一的阿拉伯國家最終建立起來。
人文素養
唐朝的經濟、文化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懷,能夠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得自身更加繁盛,才會對世界各地的人們產生巨大吸引力
教學重點 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內容、作用以及伊斯蘭教的創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
教學難點 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伊斯蘭教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是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的歷史過程
課件下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閱讀24頁“導入框”圖文,設問:
日本這場刺殺大貴族權臣的宮廷政變發生時,中國正處于什么朝代?(唐朝)
發動這場政變的主要人物是哪兩位?(皇子和中臣鐮足)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
教師演示課件,指出:我國從漢朝開始便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外商路四通八達,交往密切而友好。到了唐朝更是空前繁榮,還出現了六次東渡到達日本的鑒真和尚。他在日本傳播中國文化,對日本的歷史進步起了重大作用。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它的自然特點:由許多島嶼組成,國土有限,資源匱乏。日本各島在1世紀前后,開始出現奴隸制國家。后來,奴隸制國家大和興起。大和不斷征服擴張,5世紀統一了日本。
教師設問:統一后的日本,還是奴隸制國家,日本是什么時候、怎樣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呢?(安排學生閱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后繼續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大化改新
教師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大化改新”的背景:國際上,中國隋唐的制度非常先進;國內,各種矛盾尖銳,政局混亂。(此時由學生根據導入框“宮廷政變”的小故事,自編一個歷史短劇在課上表演。)
學生看書了解“大化改新”的內容,同時做作好標記。(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方面: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教師運用課件總結“大化改新”的作用:
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進行了改革。
它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勢力,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日本特有的民族精神也從原來的“神道”向“武士道”演變。(結合第27頁“自由閱讀卡”的內容略作介紹)
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教師指出:.“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