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分析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阿拉伯數字的發展和傳播;馬可·波羅在元朝的生活與工作經歷;《馬可·波羅行紀》及其影響
掌 握
古代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商路;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觀察分析
講解課本中的插圖和地圖,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圖表的基本技能;。
議論解疑綜合歸納
數字的發明有什么作用?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有什么歷史意義?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唯物史觀
世界各民族各地區之間雖然會發生沖突與戰爭,但和平共處和友好往來是相互關系的主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通過介紹阿拉伯數字的由來與發展,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源于生活,同時充分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學習的態度;
人文素養
通過對外國商人、使者頻繁往來元朝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開放意識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馬可·波羅在元朝的生活與工作經歷
教學難點 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
課件下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閱讀第41頁“導入框”、42頁《14世紀前后歐亞主要商路》和45頁“自由閱讀卡”,溫故知新:
《14世紀前后歐亞主要商路》與“絲綢之路”是一脈相承的。請從這幅地圖提取有效信息,說出:“絲綢之路”經過哪些地區?最遠到達哪里?(“絲綢之路”有兩條,一條在陸地上,另一條在海上。陸地上是由中國出發,向西經過中亞、西亞,到達北非和歐洲;海上則是從中國出發經過西太平洋、印度洋到達地中海一帶。)
演示課件,引導學生對照42頁《14世紀前后歐亞主要商路》圖,動手圈點和標注:
陸地商路的主要路線:大都→敦煌→喀什→君士坦丁堡→威尼斯→羅馬
海上商路的主要路線:大都→杭州→廣州→摩鹿加群島→卡利庫特→巴格達→麥加→安條克→威尼斯→熱那亞
這些歐亞主要商路的歷史作用:在古代,一條條陸地和海洋商路把歐、亞、非三大洲連接起來;一些商人往來其間,交流物產,傳播文化,成為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使者,促進了這些地區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位于東西方之間的阿拉伯,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阿拉伯人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鉆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并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成為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的使者。本課主要敘述了阿拉伯人發展和傳播阿拉伯數字,以及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所做的貢獻。(安排學生閱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后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教師講述:早期人類記載數量的方法是結繩、刻木。例如,被人借走10碗豆子,就在木頭上刻10刀。數量少的時候還好記,數量多了以后就很麻煩了。為了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古代印度人發明了0~9十個數字和十進位計數法,后來阿拉伯人學會0~9的計數方法并對其加以改造。
演示課件,引導學生對照41頁《阿拉伯數字》圖,思考回答:
數字的發明與運用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何重大作用?(阿拉伯數字本身筆畫簡單,寫起來方便,看起來清楚,特別是用來筆算時,演算很便利。主要是因為定位計數法使得同一個數字符號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數值。如果某一位沒有數字,則在該位上寫上“0”!0”的應用,使十進位法臻于完善,為人們研究自然科學提供了重要手段,不斷促進人類社會向前發展,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