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化。
【教學過程】:
導入
1.導言框《焚書》內容導入本課。
2.復習舊知,由于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歷史特點不同,政治經濟條件不同,因此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也不同。美國總統羅斯福為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通過實行“新政”擺脫了危機;德、意、日則先后走上了法西斯專政的道路,從而導入新課。
3.“法西斯”名詞的由來。
(一)、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歷史背景:教師展示《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對德、意、日的影響簡表》
(指出由于經濟危機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對外:壟斷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打破《凡爾賽和約》的束縛,使德國重新獲得領土和殖民地;對內:需要加強鎮壓國內日益發展的革命力量。)
說一說:簡介希特勒。(學生課前搜集好資料)
各抒己見:納粹的迅速崛起有哪些因素? (采用欺騙的手法,乘機發展勢力。具體表現是:
①騙取中下層人民的信任。
②獲得統治階級和壟斷資本家大力支持。
③加緊勾結軍隊。
④煽動民族復仇主義和種族狂熱等。納粹黨一躍成為國會中的大黨。)
議一議:希特勒恐怖獨裁統治的建立及表現。
(①希特勒上臺后,逐漸將總統、總理兩個職務合并為一,集黨權、政權、軍權于一身,稱國家元首。
②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
③解散一切工會組織和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
④焚毀進步書籍,加強思想控制。)
(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動動手:試制一張“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建立”簡表
別 背景 建立標志 建立時間 內外政策 影響
德國
意大利
日本
(四)課堂討論:軸心國集團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