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教案
第1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構成了資本主義世界國際關系的新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構成了資本主義世界國際關系的新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初中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對于這一時期西方世界的國際關系,只要求學生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并對由此形成的一次大戰后資本主義世界國際關系的基本格局有初步的認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
三、教學過程:
導入
1、導言框中《福熙車廂》的介紹,回顧一戰的性質和結果。
(戰爭的結束,并沒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爭斗停止。)
2、引導回憶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巴黎和會召開的目的,導入課文。)
3、歷史影片《我的1919》片段。
一、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
想一想:參加會議的27個國家地位為什么不同?
(揭示帝國主義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就是國家的經濟和軍事等實力。)
議一議:針對《凡爾賽和約》的內容,受益者是誰?對德國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揭示列強召開會議的真正目的;和約中對德國軍事和殖民地的問題,將會激起德國復仇的情緒。)
說一說:凡爾賽體系的含義。
(凡爾賽體系,這個問題的綜合性、概括性較強,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教師應首先側重講明凡爾賽體系的概念:1919~1920年,協約國在同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之后,又分別同奧、匈、土、保簽訂了一系列和約,由這些和約構成的對戰敗國領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體系,被稱作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最重要的影響在于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在這一問題的教學中,教師應對“新秩序”進行適當的講述:
首先,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統治的新秩序,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歐洲》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兩幅歷史地圖,比較兩幅地圖中歐洲各國疆域的具體變化,以加深對“歐洲統治的新秩序”的理解。德、奧、匈、保、土五國的疆界因割讓而縮小,原俄羅斯、德意志、奧匈三大帝國統治下的中歐和東南歐地區新成立了一批獨立國家;
其次,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亞統治的新秩序,奧斯曼帝國已經解體,它原先統治的阿拉伯地區,在委任統治的名義下成為英法的殖民地;
最后,凡爾賽體系還確立了帝國主義在非洲統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國瓜分了原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動腦筋:教材中p17動腦筋的問題。
帝國主義召開巴黎和會的真實目的。
(瓜分戰利品和建立戰后新秩序。)
二、華盛頓會議和《九國公約》
主要包括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會議簽訂的主要條約、會議的影響等幾個主要問題。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已經召開了巴黎和會,為什么還要召開華盛頓會議呢?
(強調帝國主義列強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尖銳矛盾。其中日、美等在這一地區的爭奪尤為激烈。)
小組討論:(教師展示《中國歷史》中《列強瓜分中國形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