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學案)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課程導入】
你認識右邊照片上的人物嗎?你知道中國的五四愛國運動發(fā)生在哪一年嗎?你知道五四運動為什么會發(fā)生嗎?假如你知道它是因為1919年由帝國主義列強控制下的“巴黎和會”,無視中國的主權和民族情感而招致中國人民的憤怒,那么,你是否會產生一種迫切需要了解“巴黎和會”的沖動呢?你是否想知道:巴黎和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會議?誰操縱了它?為什么中國的主權和民族情感會被外國列強所傷害?為什么一些號稱文明世界的西方大國竟會無視一個參加了協約國集團并為戰(zhàn)勝同盟國作出貢獻的中國的外交要求呢?
學完這節(jié)課,你將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知識網絡】
【學習探索】
1.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國家在一戰(zhàn)后進行的一次分贓會議。請結合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以及帝國主義戰(zhàn)勝國對戰(zhàn)敗國進行宰割的史實,分析巴黎和會的本質。
2. 1922年,九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對此,毛澤東指出:華盛頓會議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請結合各帝國主義國家的目的所在,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 1919年在法國召開的巴黎和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a.協約國與同盟國的矛盾 b.戰(zhàn)勝國與戰(zhàn)敗國之間的矛盾
c.英、法、日等國與美國的矛盾 d.英、美、法等國與德國的矛盾
2.操縱巴黎和會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有()。
a.英、法、美、日 b.英、法、美
c.英、法、美、意 d.英、法、日
3.下列選項對巴黎和會內容的表述,不準確的是()。
a.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b.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
c.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美、日等國瓜分
d.由協約國成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的賠款總數
二、材料解析題
閱讀《九國公約》的有關材料
“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為適應中國之門戶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yè)機會均等之原則更為有效起見,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協定不得謀取或贊助本國人民謀取──
(一)任何辦法,為自己利益起見,欲在中國任何指定區(qū)域內,獲取關于商務或經濟發(fā)展之一般優(yōu)越權;
(二)任何專利或優(yōu)越權,可剝奪他國人民在華從事正當商務實業(yè)之權利,或他國人民與中國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從事任何公共企業(yè)之權利,抑或其范圍之擴張,期限之長久,地域之廣闊,致有破壞機會均等原則之實行者。”
請回答:
(1)公約中的“友邦人民”具體指的是誰?
(2)公約中的“機會均等”對所有締約國都是均等的嗎?為什么?
(3)該公約主要調整了哪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
(4)引用該公約中的有關文字,說明這一矛盾是如何調整的?
【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戰(zhàn)勝國于1919年和1921~1922年先后召開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并建立了國際聯盟,從而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該體系的建立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關系的一次重大調整,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在歐洲及遠東地區(qū)的矛盾,但它并未消除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各種矛盾。
從建立的那天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就包含著各種矛盾,潛伏著未來沖突的根源。首先,戰(zhàn)勝國信奉“強權即公理”,通過不平等條約,使戰(zhàn)敗國處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從而加深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其次,由于分贓不均,戰(zhàn)勝國與戰(zhàn)勝國之間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再次,帝國主義對戰(zhàn)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委任統(tǒng)治”,進一步加深了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正是由于存在這些復雜的矛盾,所以列寧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隨時隨地都可能會崩潰、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