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昌盛的文化
第18課 昌盛的文化
作者:青海省湟中縣上新莊初中王得吉
指導教師:青海省湟中縣教育局教研室賈生石
一、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
1、了解佛教傳入、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
2、說出《史記》的寫作體例;
3、了解秦漢時期雕塑方面的主要成就。
[知識與能力]
1、能說出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道教產生的時間,使學生能夠運用地圖表述佛教傳入的路線,培養學生識圖及抽象概括能力;
2、能說出司馬遷編撰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3、能說出秦漢時期雕塑文化的杰出代表——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通過展示有關的圖片、資料想象秦始皇兵馬俑的陣勢和當初設計的原因,培養對雕塑藝術的鑒賞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比較法了解佛教、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化所產生的影響;
2、通過學習并運用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以及通過其它途徑了解到的有關司馬遷的信息,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并說出從中受到的啟示和感想;
3、通過觀察教科書以及教師提供的圖片、資料,描述秦始皇兵馬俑的陣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道教的興起,學會運用科學的態度認識和看待宗教;
2、通過小組討論“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史記》”使學生養成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交流學習的品質;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精神的學習,初步培養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
3、通過學習和想象秦始皇地下軍陣,感受秦朝的威武,同時認識到這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史馬遷《史記》的學習,培養嚴謹治學的態度。
[難點]教育學生以科學的態度認識和看待宗教。
三、教學準備
[學生活動]
1、課前讓學生考察當地的靜房寺,并搜集塔爾寺、三塔寺、南朔山道觀、西寧北山寺的有關資料,相互交流,形成感性認識;
2、通過對上述寺、觀的考察,初步明確佛教、道教的區別(可從供奉的不同神象、建筑的不同特點、壁畫的不同風格、出家人的不同稱謂等方面比較);
3、對前不久看過的電視劇《司馬遷》進行回憶,并準備說出一些情節;
4、多渠道搜集一些秦始皇兵馬俑的信息。
[教師活動]:搜集、整理、制作與本課有關的圖表、照片、投影片、實物等。
四、教學方法:
誘思探究法,討論交流法,問題導學法。
五、板書設計:
十八課昌盛的文化
宏篇巨著《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作者:司馬遷
地下軍陣——秦始皇兵馬俑
特點:威武雄壯、氣勢恢宏、
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價值意義:名震天下的藝術奇跡、
舉世聞名的雕塑瑰寶
六、教學分析:
[內容分析]:本課主要介紹了秦漢時期最為典型的文化成就——佛教和道教文化、史學巨著《史記》,秦始皇兵馬俑。秦漢時期出現了許多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除了上一課已經介紹的造紙、醫學、數學等方面的內容,還有本課的三個主要內容:一是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以及佛教教義和道教思想;二是中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和他的史學巨著《史記》,以及《史記》的體例;三是以兵馬俑為代表的古代輝煌的雕塑藝術。這些重要的文化成就,對后世的中國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