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人類邁入“電氣時代”》說課設計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姜亞平,任教于英杰學校,來自美麗的水電城市宜昌,宜昌被稱為世界電都。這里建有舉世矚目的世界第一水利水電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就與電有關──《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下面我將從課標解讀、教材分析、重點難點、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當堂評價七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課標解讀
本課所涉及的課程內容標準為:(1)列舉電力廣泛使用的史實,了解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特點。(2)知道本茨和萊特兄弟的發(fā)明活動,了解汽車和飛機兩種交通工具的發(fā)明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影響。(3)講述愛迪生發(fā)明電器的故事,認識電器的廣泛使用對提高人類社會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
我的解讀:課標為教學的“保底”要求,根據學情,可以適當超越。在教學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應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具體表述為以下三性。
(1)層次性:“列舉”、“了解”、“知道”等描述內容為“識記”層次;“講述”、“認識”等描述內容為“理解”層次。盡管課標沒有“運用”層次的要求,但根據學情,我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預設了“比較第一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作為“運用”層次的要求。
(2)過程性:要通過導學案、材料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分組辯論等多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掌握上述三種層次的學習內容。
(3)啟迪性:通過學習與探究,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應有以下收獲:通過了解科學家的事跡,學習科學家刻苦鉆研、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通過歸納新交通工具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認識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通過比較兩次工業(yè)革命,認識到科技對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激發(fā)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歷史九上第七單元第20課。本單元資本主義已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演變。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即“電氣時代”)是演變的最基本動力,它在繼承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改變世界面貌的基礎上,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造成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最終引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因此,學好本課有利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同時也為第21課(《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學習作了鋪墊。
三、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電力的廣泛應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及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影響。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對推動社會進步的理解。
四、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的思維正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知識面相對更廣,學習能力更強。
而我校是xx市宜昌市一所民辦學校,學生都是經過了選拔后進入我校的,因此大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較強。我校辦校以來的特色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化意識”、“國際意識”和“愛國意識”等。聘請外教開設英語口語訓練課,從小學一年級至九年級均開設計算機課程,因此,學生學習思維比較靈活、開放,實踐操作能力強,勇于自我表現(xiàn),敢于質疑,喜歡探究。
五、教法學法
教法:根據課標要求及我校的教學條件和學情,我將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謎語法導入: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思索狀態(tài),進入新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