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鏡”的教學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2)了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因,知道近視眼和遠視眼是如何矯正的。
2 過程和方法
(1)通過對近視眼和遠視眼成因及矯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利用物理方法認識和解決人體生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通過可變焦水透鏡的成像模擬實驗,嘗試應用控制變量、對比、替代等一些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強化眼保健意識。
(2)體驗科學規律、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通過海倫·凱勒的簡介,體會殘疾人的痛苦和對生活的熱愛。
點評:課堂教學是由教學目標、學生、教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要素構成的。本課依據課程標準“了解凸透鏡成像的應用”這一教學目標,以人體的器官──眼睛為研究對象,以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矯正的方法和器具為主要內容載體,生發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度六條款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立全面具體,教育要素的挖掘充分,教學目標的表述準確、切實。
【新課教學】
1 新課引入
教師:生活中有一種說法,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說明眼睛是我們最值得信賴的。你們有沒有想過,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感受是怎樣的?其實大家只要有生活在漆黑的夜里的經驗,就不難體會一個失明的人對光明的渴望。下面請大家聽一篇散文。
(播放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背景音樂:“二泉映月”)
教師:聽完了這篇散文,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學生:眼睛對于我們非常的重要。我們應該愛護自己的眼睛。
教師:看來,眼睛對于我們真的很重要,那么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來探究與眼睛和眼鏡有關的知識、問題。
點評: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激發探究眼疾成因,預防近視和失明的強烈欲望。
2 新課教學
教師:眼睛作為人的一個重要器官,有一個最基本的功能:看東西。那好,我們首先就來探究眼睛是如何看到物體的。
(1)眼睛是如何看到物體的
教師:關于眼睛的結構和基本的成像原理,我們在七年級的生物課里面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
學生:①人的眼睛由晶狀體、角膜、視網膜等結構組成,其中晶狀體相當于一個凸透鏡。
②人的眼睛相當于一架照相機。
③眼睛會患近視和遠視病。
④眼鏡有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其中近視眼鏡是一個凹透鏡,而遠視眼鏡是一個凸透鏡。
那么眼睛的成像原理和我們曾經學過的一種什么光學器材很相似?(照相機),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照相機能夠使遠近不同的物體都能在膠片上成一個清晰的像,靠什么來調節?
學生:鏡頭和膠片的距離。
(flash課件展示:照相機的調節作用)
教師:眼睛也能看到遠近不同的物體,也是這樣調節的嗎?
學生:不是,因為眼睛的晶狀體和角膜之間的距離是無法調節的。
教師:那么眼睛調節什么才可能使遠近不同的物體在視網膜上成一個清晰的像?(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原來,眼睛的晶狀體是一個特殊的凸透鏡,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厚度可以調節,可以通過睫狀肌實現自動調節。
(f1ash課件展示:晶狀體的厚度調節)
教師:下面我們來模擬眼睛的調節作用,大家通過實驗觀察,看是否能得到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