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土地》備課資料
【重點難點點撥】
一、需掌握的多音多義字
二、辨析形似字
三、詞語積累
顫抖:哆嗦,發抖。
渴望:迫切地希望。
四、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基,四川萬縣人。1929年后在上海中國公學、北京清華大學外文系、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1935年畢業后在天津、山東、四川等地從事教育工作。1938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曾任文學系主任。一度隨賀龍部隊去晉西北和冀中革命根據地工作。1944~1947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華日報》副社長等職。建國后歷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以及《文學研究》和《文學評論》主編等。早在學生時代即從事詩歌創作,有詩集《預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他在散文創作和文學研究方面也有不少作品,但就其四十多年的文藝生涯來說,更主要的還是一位著名的詩人。
何其芳出生于一個封建家庭。三歲開始由祖母授誦千家詩,且常看祖父作畫和胞妹繡花,受到文學藝術的感染。六歲入塾發蒙,日誦《論語》之類的書籍,并學做試貼詩。八歲為避匪患隨家人移居湖北宜昌,輟學三年。十一歲時返回家鄉,照常入塾,假日則自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廂記》、《聊齋志異》、《昭明文選》、《賦學正酷》等書籍。十四歲那年還讀了《唐宋詩醇》。他曾說:“我愛好詩歌就是從這開始。”(《寫詩的經過》)就在這一年,他“終于帶著一種模糊的希望,生怯的歡欣,走進了新奇的第一次的學校生活”(《還鄉雜記·街》)。他先上萬縣第一高小,第二年考入萬縣中學,開始接受了白話文,接觸了新文學。他很喜愛泰戈爾的《飛鳥集》、《新月集》和聞一多、冰心的詩作,并開始學寫新詩,有的曾用“秋若”筆名發表于萬縣《民眾教育月刊》。在當時萬縣中學的學潮中,他因受牽連而被開除,改入重慶治平中學。一九二八年底中學生活結束,他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但整天沉浸于文藝書籍之中。這期間,他寫滿了兩三個本子的詩歌習作,因為多半是幼稚浮夸感情的抒寫,自己覺得沒有多少價值而把它全部燒掉了。
一九三○年暑假,由于父親斷絕接濟,僅靠弟妹的支援和自己有限的稿費收入,無法維持生活。當時正好清華、北大來滬招生,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這兩所學校。先入清華大學外文系,不到半年因無高中畢業文憑便被開除。一九三一年秋改入北大哲學系,自讀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文學素養大有提高,也接受了許多消極的東西,特別是受了那些鼓吹悲觀、懷疑和神秘主義的世紀末文學的很大影響。他的正式的詩歌創作生涯是從這時開始的。
2.寫作背景
1938年,何其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種與在國統區迥異的生活展現在他眼前。詩人全身心投入了這一全新的火熱生活,他觀察著,感受著,激動著。詩人的生活變了,性格變了,世界觀變了,詩風也變了,他不再寫那種纏綿憂傷的愛情詩了。流瀉于詩人筆端的是一種奔放快樂積極向上的詩句。《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就是詩人詩風轉變后的代表作品。
五、題解
詩人為少男少女們歌唱,這里的少男少女不是實指,而是代表著一種新的生活、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所以詩人實際上是為新世界歌唱。早晨、希望、未來的事物、正在生長的力量,正是對于少男少女的含義最好的注解,這四種事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屬于一種開始,積極向上,給人希望。詩歌還暗含了另外一層政治意義,即歌頌延安的新天地,共產黨領導下的新生活。
六、詩作主旨
《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一詩通過詩人對少男少女們的熱情歌唱的方式,勉勵廣大的青少年們,積極投身到火熱的生活中去,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奮發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七、詩歌解讀
詩人為少男少女們歌唱,這里的少男少女,其實不是實指,而是代表著一種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所以詩人實際上是為新世界歌唱。為此,詩的第一節就連用四個“歌唱”,“早晨”、“希望”、“未來的事物”和“正在生長的力量”,正是對于“少男少女”含義的注腳。所以,也可以理解為“少男少女”就是“早晨”、“希望”、“未來的事物”和“正在生長的力量”,這四種事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積極向上,給人希望。這四句詩還暗含了另外一層政治意義,即歌頌延安的新天地和共產黨領導下的新生活。第一節詩迎面撲來的是清新明快的感覺,這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第二節,承接第一節的歌唱,詩人繼續高揚這種明快的調子,調動豐富的想像,把歌唱這種相對抽象的事物寫得具體生動。這里,詩人寫歌聲飛起來了,它飛到年輕人的心中停留。這里的“年輕人”實際上又與“少男少女”相照應,進一步突出詩人所要歌唱的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顫抖過的/快樂或者好的思想,/都變成聲音飛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陣微風/或者一片陽光。”這幾句詩是這一節的精彩之處。詩人揭示了歌聲的來源,乃是“快樂或者好的思想”,詩人來到延安這一片全新的天地里,每天接觸新的事物新的快樂新的思想,他簡直如剛來到世界的嬰兒一般激動好奇地看這個世界,并熱切地投入它的懷抱。詩人要把自己的快樂和好的思想盡快地變成歌聲,長上翅膀,飛到四面八方,讓每一個人都聽到,尤其讓少男少女們聽到。在詩人那里,這是何等美好的心境!這里,詩人先把快樂和思想比成聲音,又把聲音比成“微風”“陽光”,互相構成比喻,顯示了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第三節是第二節詩意的進一步深化。詩人寫他為“少男少女們歌唱”,把憂傷拋在了一邊,變得年輕了,對生活又充滿了“夢想”和“渴望”。這里暗含詩人現在與過去的對比。詩人在去解放區以前,思想和創作低沉、壓抑,雖然寫出了一些好作品,但總是無端地呈現灰色調,未能給人積極向上的勇氣;來到延安之后,詩人重新彈奏生活的琴弦,發出的琴聲,已經“失掉了成年的憂傷”,而是變得輕快,變得健康。“又”字說明詩人的“夢想”和“渴望”一度消失。現在的詩人,再也不是過去的詩人了!告別了舊我,誕生了新我。
這首詩以豐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表達詩人熱愛青少年,熱愛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語言精煉生動、剛健清新;節奏感強,押韻講究,既有第一節一氣貫注的排比,也有第二、三節的整散兼顧的詩行。這是一首藝術性很高的好詩。
八、思路簡析
這首詩是1941年在延安寫的。詩中洋溢著詩人對延安的革命生活和革命青年的熱愛和贊美之情。而這種熱愛和贊美之情,是建立在詩人切身經歷的基礎上的。因為詩人是從國統區來的,國統區黑暗的現實曾使詩人對生活失去過希望,還沒有成年就已經唱出一些憂傷的歌,他的《夜歌》的基調就是憂傷的。所以詩人說,現在憂傷從他的琴弦上消失了,他對生活又充滿了夢想,充滿了渴望。現在,詩人是在通過自己的變化贊美新生活的魅力,詛咒舊社會的黑暗。
詩中作者把少男少女們比作朝氣蓬勃的“早晨”,比作充滿了無限美好的“希望”,比作“未來理想的實現者”,比作不可戰勝的“正在生長的力量”,為他們唱了一首由衷的贊歌!詩人希望自己的歌“飛到年輕人的心中”,引起共鳴,得到反響,化為力量。他要歌頌那些使他激動的“歡樂”和“好的思想”。
這激動就像小草接受春風吹拂一樣。要讓它們變為歌聲,像“微風”那樣吹拂著青年們的面頰,像“陽光”一樣溫暖青年們的心。詩人自己也在這歌唱中,丟掉了“成年的憂傷”,“重新變得年輕了”,對生活又充滿了夢想,充滿了渴望。
詩人的感受是真切的,到了延安以后,一切都變了,他又看到了希望,這種變化使他自然唱出了對延安生活的熱情贊歌,充滿了濃郁的青春氣息,激發人們去熱愛新的生活。
總之,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就是為新生活歌唱,為希望歌唱。
九、寫作特色
1.形象性突出
詩的形象性是很突出的,特別是第二節。詩人要求自己的歌聲飛到年輕人的心中去,怎樣“飛”法呢?那就是用歌聲所流露的樂觀向上的精神(青年如“早晨”“希望”)或“好的思想”(青年“屬于未來的事物”“正在生長的力量”)去影響他們,這些樂觀向上的精神和“好的思想”都是曾經感動過詩人自己的。詩人用了“所有使我像草一樣顫抖過的/快樂或者好的思想”這樣優美的形象,而且又把它們比成“微風”與“陽光”,要它們像“微風”一樣吹拂著“少男少女”,像“陽光”一樣溫暖著“少男少女”!這樣形象化的語言,不僅生動,而且新鮮,體現了詩人構思的獨創性。
2.節奏富于變化
詩的節奏感既表現在排句上(如第一節),也表現在整散兼顧的詩節上(如第二、三節)。有些詩,一連用一二十個排比句,看來氣勢壯大,卻令人感到單調、缺少變化,而此詩則不然。
3.構思精巧
詩的構思,采用第一人稱,進行直接抒情,完全是“內心獨白”,體現了詩人關懷年輕人的真摯的情感,特別是第二、三兩節,詩人揭示了一個成年人的內心世界:不要對生活失去理想和希望。從這一點出發,詩人要求成年人考慮怎樣去影響青年,同時又向青年學習一點什么。這是詩人構思的基點,也是詩人思想深度的表現。
十、課后習題解答
(一)此題旨在引導大家把握課文內容和主旨。
“少男少女”好比“早晨”,好比“希望”,好比“未來的事物”,好比“正在生長的力量”,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他們使作者“重新變得年輕了”,使作者“對于生活我又充滿了夢想,充滿了渴望”。
(二)此題旨在引導大家準確理解詩句的含義。
“未來的事物”“生長的力量”形象地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點,他們充滿青春活力,代表著祖國的未來與希望。“一陣微風”“一片陽光”是兩個比喻,形象地寫出詩人希望他的歌聲能極大地感動廣大青年,引起廣大青年的共鳴。
(三)此題旨在引導大家通過比較閱讀,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