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教案設計示例
理想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倔強、寂寥、詛咒、碌碌終生、可望不可即、絕處逢生”等詞語。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熟練朗讀并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聯系生活體驗和語境,感悟和理解詩句含義,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
2.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練、優美,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追求美好人生,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
●教學重點
誦讀;通過關鍵的詩句,探究全詩的脈絡,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構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
2.理解詩中的意象。聯系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人用異彩紛呈、含義深刻的形象比喻,闡述理想之于人生的決定意義。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品味精美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讀成誦。
2.聯想想像法。詩歌主要贊美理想,富含哲理性,這就使得詩作的廣度和深度大為拓展。學習這首詩,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啟發對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討論點撥法。用于對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準備
錄音機及課文朗誦帶、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反復誦讀,熟悉詩歌內容,具體分析、解讀詩歌1~7節。聯系生活體驗和語境,理解詩中眾多的意象,揣摩詩中含蘊豐富的哲理內容。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理想,一個誘人的字眼。詞典上說,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恰值花樣年華的我們,該怎樣用理想做掛天征帆,駕長風破巨浪;以一柄木槳,引領生命之舟駛入金色港灣?今天我們一起賞讀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響理想贊歌。
設計(二)
散文家余秋雨說,他會毫不猶豫地推薦三峽為中國最值得觀賞的地方。那么,在文學體裁中我會舉薦中國的詩歌藝術為最值得欣賞的。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無不浸潤著詩歌所留下的印記。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詩人流沙河的《理想》贊歌,在歌聲中接受洗禮。
二、資料助讀
投影:
流沙河,原名余勛坦。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詩刊上發表具有廣泛影響的散文詩《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長期擱筆。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詩情勃發,創作走向成熟,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出版20種。
流沙河詩歌的突出特色在于:1.感情真摯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幾乎都是以個人的親身感受出發寫成的,包孕著詩人的興際遭遇,如《妻頌》《故園六詠》《就是那一只蟋蟀》等。2.學識同詩情相結合,科學性同幻想相結合,構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在當代詩壇上頗顯特色,如受到普遍贊揚的《太陽》。3.注重吸收古典詩詞、民歌和新詩的特點,追求詩的民族化和群眾化。從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詩作無一定之規,有的異常規整,是標準的新格律詩;有的長短句相間,頗有詞牌、小令之風;有的則行段很不整齊,是標準的自由詩體。
三、反復誦讀,感知詩歌
1.學生輕聲朗讀,疏解字詞,熟悉詩歌內容和語言節奏。
投影顯示:
寂寥(liáo):寂靜;空曠。 扒竊(pá)
玷污(diàn):弄臟,比喻辱沒。
詛咒(zǔ zhòu):原指祈禱鬼神加禍于所恨的人,今指咒罵。
洗濯:(zhuó)洗。 綴連(zhuì) 瑩瑩(yíng) 船舶(bó) 蛻(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倔強(jué jiàng):(性情)剛強不屈。
2.教師范讀全詩。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的“理想使……”,使每節詩的形式整齊統一,同時節與節之間整齊中顯現出一種參差的美、節奏的美、和諧的美,使理想內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相得益彰。朗讀中要感情飽滿,語調適當高亢一些,尤其要從整齊的句式中讀出氣勢。
3.學生放聲自由誦讀,充分感受詩歌積極昂揚的情感。
4.學生集體朗讀。
提示:集體朗讀可模仿合唱和交響樂的形式:依詩歌脈絡而安排2~3、4~7、8~11節男女生分讀,開頭和最后一節全班齊讀。
四、合作探究、解讀詩歌1~7節內容
1.指名學生個別朗讀。思考:
(1)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么?
(2)第2節詩是說,不同時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么意思?
(3)第3節的意思怎樣理解?跟第2節有什么聯系?
(4)第4節詩意的重點是什么?
(5)第5節的大意怎樣概括為好?
(6)第6節中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的含義?
(7)為什么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為什么“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歡笑?歡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逐節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1)第1節中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即用前一句的結尾部分(詞語或句子)作后一句的開頭部分,使語句遞接連貫下去,緊湊生動而暢達。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后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這一節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2)理想有時代性、層次性。這一節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饑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3)第3節的意思概括地說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第2節講,人類的理解步步提高,從溫暖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具有歷史性;第3節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類理想有如珍珠鏈。第3節是在第2節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深化,點出了理想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4)詩意的重點在后兩句。“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是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的。第4節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后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就是說,理想使人樂觀。“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是說,理想使人充滿斗志,頑強不屈地奮斗。“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就是說理想使老年人充滿活力。這節詩的大意,可以概括為“理想給人力量”。
(6)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7)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懷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誤解,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這在尚未覺悟的人看來就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對,奮斗者的處境就陷入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小結:詩歌的2、3兩節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4、5、6、7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2.學生熟讀背誦前7節。
五、話說理想、拓展延伸
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花季少年對未來充滿憧憬,多彩的理想畫筆繪出壯美的人生藍圖。請同學們模仿詩作,用很美的話來概括、贊美理想。
教師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燈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標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驅逐寒夜那火種熊熊的烈焰。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文后問題。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個浪都打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望著海洋
1.這首詩最恰當的題目是( )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堅強者
2.詩中的空缺處應填入的一項是( )
A.風掠過 B.水蝕過
C.刀砍過 D.雕刻過
3.對詩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個孤獨者的形象 B.一個生活苦難者的形象
C.一個堅強革命者的形象 D.中華民族的形象
4.這首詩贊美的精神是( )
A.敢于劈波斬浪的進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場堅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強暴,與命運抗爭的精神
D.不經磨礪不能成名的啟示
參考答案:
1.C 2.C 3.A 4.B
七、布置作業
1.朗讀體會詩作8~12節的思想感情。
2.搜集、整理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做分類卡片,積累語言材料。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探究、解讀詩歌的8~12節,梳理詩歌的脈絡,感悟構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聯系《在山的那邊》作對比閱讀。
[教學步驟 ]
一、檢查作業
請學生在班上交流搜集到的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展示制作精美的卡片,引導學生養成摘錄、積累的閱讀習慣。
二、分析、解讀詩歌的8~12節
1.學生集體朗讀全詩。
2.指一名學生朗讀8~12節。思考:
(1)第8節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第9節是什么意思?跟上一節有什么關系?
(3)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么?
(4)第11節與上面有什么聯系?“夸耀著當年的功勛”,為什么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為什么說“可笑”?
(5)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么?結尾為什么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逐節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1)第8節分兩個大句,每個大句上下兩個小句之間都用分號。這一節說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2)第9節是說,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樹立了理想,他也可以獲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樹立了理想,“浪子回頭金不換”。點出了理想對人的靈魂起著巨大的作用。“理想是還魂的仙草”,是說罪人樹立了理想,就恢復了良知,恢復了正常人的靈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是說理想能引導著浪子走上正軌。
(3)對理想“被玷污”“被扒竊”的理解應聯系十年浩劫的歷史背景。“四人幫”歪曲馬列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4)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后者則是主動拋棄的,有層進關系。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當年的功勛,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卻不愿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當然可笑。
(5)“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郁,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征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小結:詩歌8、9、10、11節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可見,全詩主要贊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開頭一節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后一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3.學生集體誦讀全詩并背誦。
4.仿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饑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完成: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和平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例(2):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完成:時間既是_________,時間又是_________。
三、對比延伸
請學生說說《理想》與《在山的那邊》的內在聯系,找出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學生交流、回答,教師明確:
兩首詩的內在聯系是主題相同,都抒發了理想的意義。
《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以上詩句都說,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邊》:“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以上詩句說,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
四、在班上舉行朗誦比賽。朗讀中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體會、理解
五、課堂練習
投影:
閱讀詩歌《母親對兒子說》,完成題目。
母親對兒子說
喔,孩子,我要告訴你
生活對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
它上面有釘子
有碎片
有裂板
那兒的地上沒有地毯——
是光禿禿的
但是所有的時刻
我都在向上攀登
在到達樓梯平臺前
要繞過許多拐角
有時在黑暗中摸索
那兒沒有一絲光線
孩子,你千萬不要后退
不要因為前面有艱險
便停步不前
現在你不要跌落下去
因為我還前進,寶貝
我還在攀登
生活對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
思考:這首詩意在表現____________,作者以母親細致地講述____________為表現形式,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參考答案:母親對兒子即將踏上人生旅途的關照 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生活充滿艱辛和困苦,要不斷地努力和奮斗,任何時候都不要停滯不前
六、課堂小結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舉凡那些歷史上有所建樹的風流人物,無不在青春年少就顯露出非凡的遠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偉人周恩來正是抱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鵬程壯志而發奮攻讀,終有所作為。恰如詩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愿同學們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藍的天空劃出美麗的弧線。
七、布置作業
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試模仿第一段也寫幾句。
●板書設計
理想
流沙河
●活動與探究
1.當今時代,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想,作為青年人,他們的理想有何特點?請在班級開展一次有關理想的調查活動,并設計出統計表格,同時對調查結果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青春年少,憧憬著五彩的人生畫圖,請用稚嫩的手筆,寫下心中的夢想。在班里組織一次理想演講比賽,讓同學們的喝彩為奮斗著的你加油。
3.下列擬人化的物語,都有一定哲理,請同學們選擇感興趣的一種,并以之為線索,寫一篇“感悟生活”的詩文。
(1)鳥:籠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沒有的好。
(2)蝦:哈哈!你們怎么都倒著走哇!
(3)啄木鳥:真摯的愛,往往是殘酷的愛。
(4)曇花:人們都說我很美,是因為我生命很短暫嗎?
(5)放大鏡: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鏡: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獲得成功。
(7)鎖:在強盜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來自那最普通的陽光。
(9)窗戶:我的原則是該開的時候開,該關的時候關。
(10)鏡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會裝著他。
4.開放探究
閱讀黃金山的《人生》,回答問題。
人生
人生,是一支悠揚的歌,天天都是一個跳動的音符;人生,是一生流淌的河,時時都在激起朵朵浪花;人生,是一所永不畢業的學校,它的課本,需要一生去研讀;它的試卷,需要一生去解答,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夠找到它的真諦。
人生,又是一場戲,每個人都是這場戲中的角色。人生是戲,但絕不能視其為兒戲。因為,戲弄了人生,亦即戲弄了自己。
人生的歷程猶如一條拋物線,經過一個高度后,終歸回到地面。即使每個人的人生未必都能成為一個“!”,也應該成為一個圓滿的“。”。
思考:本文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試分析其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排比是常用的修辭手法,作文時從一點展開排比,就可將思維多角度地開拓,從而使文章生動活潑,意境深遠。用好排比,寫人就能窮形盡相,血肉豐滿;寫景就能多層渲染,淋漓盡致;抒情就能一唱三嘆,酣暢濃烈;議論就多向生發,充分透徹。《人生》一文就是從“人生”這個思考點出發,用排比之力啟動思維之鉆多方探求,從而把人生化為“一支歌”“一所學校”“一場戲”“一條拋物線”的形象,又用排比把這些思維之花排列為一道絢麗風景,讀后使人振奮、深思,從中獲得啟迪。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作者簡介
流沙河,當代詩人。原名余勛坦。屬羊,四川省金堂縣城人。1948年在成都讀中學時,開始寫作。在成都《西方日報》《新民晚報》《青年文藝》等報刊上發表詩歌、短篇小說等,加入本地中學生組織的青年文藝社和麥穗文藝社。1950年在《川西日報》副刊上發表一些詩歌和短篇小說,同年9月被作家西戎介紹到《川西日報》副刊任編輯和見習記者。其間與人合寫中篇小說《牛角灣》。1952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調四川省文聯工作,先后任創作員和《星星詩刊》編委。1954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重慶分會。1955年在《西南文藝》上發表《寄黃河》等優秀詩篇,受到好評。1956年出席全國青年創作會議,進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同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窗》(中國青年出版社)、詩歌集《農村夜曲》(重慶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詩集《告別火星》(作家出版社),發表組詩《草木篇》(1957年《星星》第1期),作品以白楊、藤、仙人掌、梅、毒菌為賦,抒發愛憎之情,寓意頗深。但卻被錯劃為右派。
此后,在省文聯工作。1966年5月,被迫回家鄉做鋸木工謀生,歷時十二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工作。復出后發表了不少詩作,《故園六詠》榮獲1979~1980年全國優秀新詩獎。現任《星星》詩刊編輯。范樸真為先生所作的藏頭詩:
流金歲月濾滄桑,沙石飛卷舊時光,
河漢曾經草木秀,清風無痕自留香。
2.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過三種名片。
第一種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親筆書寫,筆力遒勁,筆筆劃劃都像用先生的錚錚傲骨構成。名片上左方豎寫著“流沙河”三個稍大的草書;接著是兩行蠅頭小草:“曾任文學編輯,供職四川作家協會”;居中是他的座右銘:“天道還好,人生無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電話。“天道還好”是說自然界的循環規律,“人生無常”是指人生卻沒一定之規。這兩句話集中了先生辯證曠達的人生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人生態度。
其時先生已是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名片背后印著先生的長詩《太陽》中的幾句:“作為個體/我們的生命有限/作為種屬/我們的生命無窮/雖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雖然跳動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傳/春天永遠和我們同在。”這幾句詩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銘的詮釋和補充。
先生的第二張名片要比第一張名片高檔了許多,覆了膜,朦朧著小黃菊花,淡雅,質樸。這張名片仍為先生親筆所書,左上方橫寫著“流沙河”,下面兩排為居家地址和電話。下面偏右橫寫著八個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這句話源于東漢楊震。楊震任太守期間,有豪紳重金向他行賄,楊震不肯受。豪紳說,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楊震說,還有天知地知。
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話告誡自己和忠告友人,為人為文都得講個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張名片是惟一的印刷體,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許多。上面居中印著“流沙河”,右下角兩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國作協四川分會”。仔細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
原來,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到國外訪問,中國作協統一為團員印制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詩人”二字。他一張未用,丟了又覺可惜,在抽屜里一鎖十二年。第二種名片用完后,他將這種名片找出來,剪去“詩人”二字,用毛筆寫上電話號碼,權當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說:“中國臺灣、香港,甚至全世界,沒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詩人的。”先生說罷長吟陸放翁詩句:“此身合是詩人未?細寸騎驢入劍門。”
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陸游那樣已寫了一萬首詩的偉大詩人尚且懷疑自己算不算詩人,何況我流沙河啊!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其實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訴我們的,絕非“清高”“謙虛”所能概括。
二、重溫經典
關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1.只有向自己提出偉大目標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之奮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寧
2.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做生活的目的——這種倫理基礎,我把它叫做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3.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張聞天
4.一個人若是沒有確定航行的目標,任何風向對他都不是順風。 —(法)蒙田
5.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茲
6.理想并不能夠被現實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閃耀。 ——巴金
7.一種理想,就是一種力! ——羅曼·羅蘭
8.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 ——屠格涅夫
9.我們如果沒有理想,我們的頭腦將陷入昏沉;我們如果不從事勞動,我們的理想又怎樣實現? ——陳毅
1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寧
1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們前進的方向,現實有了理想的指導才有前途;反過來,也必須從現實的努力中才能實現理想。 ——周恩來
12.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 ——蘇格拉底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于背誦(一)
背誦就是熟讀成誦。背誦是培養記憶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同時能加深理解,幫助運用。通過熟讀、背誦,學生可以逐步積累字、詞、句、段、篇的知識,儲存豐富的語言材料。背誦時,詩文的風采格調、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都會在背誦者的贊同、觸悟下,不知不覺地化為己有,在潛移默化中進入藝術境界,受到感染和陶冶。
背誦的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用普通話背誦,句讀分明,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盡可能一字不錯,白話文可適當放寬,以通順并符合原意為原則。理解是記憶的基礎,理解愈深則記得愈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