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會環境的描寫。
2.認識孔乙自己這一人物形象。
3.分析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社會的冷酷。
4.這篇小說有哪些語句難以理解?
分析:(1)“,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掌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里的“排”字是個很生動的細節描寫,值得好好體味。“排”這個動作處在被人們嘲笑的環境里做出,它表現了當時怎樣的心態,人們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在那些短衣幫面前顯示闊氣,炫耀自己有錢。對此,我有不同的意見。理由如下:
其一,從的思想性格來看,他不會炫耀有錢。孔乙已是深受封建文化、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窮知識分子,他深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信奉“君子固窮”。因此,值得他炫耀的并且已經炫耀了無非是“讀書人”這一身分:他不肯脫去那件又臟又破但標志著讀書人身分的長衫,滿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計面前吹噓“回”字的四種寫法……他不可能以錢為榮,況且他也無錢去炫耀。
其二,從場合看,他也不會炫耀有錢。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應該說,他很窘迫,不會洋洋自得,甚至連回敬幾句的勇氣也沒有。只能不予理會,怎會在此種場合顯示闊氣、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錢的來路及數目來看,他也不會炫耀。“好喝懶做”,“弄到將要討飯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竊的事”,雖然他的錢不都是偷來的,但是,在眾人的眼里,他的錢是不干凈的,也許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錢他也不會在眾人面前炫耀,更何況他只有九文大錢,與那些穿長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細節呢?我以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察:
①的這個付錢動作,是他在無端受到別人的訕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計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時發出的。面對短衣幫的取笑,自然是厭煩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現出不予理會、滿不在意的樣子,便“排出九文大錢”。因此,我認為這個細節是以表面的鎮定、從容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
②“排出九文大錢”是給伙計看的,似乎告訴伙計:九文,一文不少,請看清啊。意在表現他的“清白”,不做假。
(2)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的確死了。
這是一文的結束語。“大約”是表或然判斷的,“的確”是表實然判斷的。一般說,這兩類互相矛盾的詞語是不能用在同一個句子中的。然而,我們在這篇小說結尾處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不認為語法和邏輯上有問題,反而覺得別有一種味道,有言盡而意未盡的感覺。
這一句話的核心意思是“的確死了”。“的確”是對“死了”的肯定,而“大約”又是對“的確死了”的揣測。從語法上分析,“的確”是對“死了”的修飾,作“死了”的狀語,而“大約”是對“的確死了”的修飾,是全句的狀語。
上面只是對這個句子本身進行靜態分析,我們再從上文所敘述的情節發展來體會作者為什么要運用這一組矛盾的詞語,進行動態的分析。
在小說的中間部分(即酒客議論偷丁舉人家被打折了腿的一段中),已經有人說過“許是死了”的話。但這個揣測被推翻了,因為中秋過后,用手走到酒
店里來喝過一次酒。從此以后,再也沒有出現過。酒店掌柜在年關和第二年的端午還一直惦記著所欠的十九個錢,然而到了中秋卻不再說起,這就含蓄地表明掌柜對這十九個錢已不存指望了,因為掌柜已經猜測到這回可真的“死了”。作為酒店中小伙計的“我”,對掌柜今年“中秋可是沒有說”起的含義當然是理解的,而且又經“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的證實,所以“我”終于斷定“的確死了”。顯然,“的確”一詞,是承前文而來的,這種對結局的交代,是完全符合“我”當時的想法的。從這個悲劇人物的命運來看,他在那個時代不可能獲得別的結局:腿未打折,他的生計已很艱難,何況折腿以后,除了窮死,別無生路,“的確”一詞是悲劇的必然歸結。那為什么用“大約”來表示對的確死了的猜測呢?因為在咸亨酒店里出入的人誰也沒有看見過死了的現場,誰也沒有聽到過死了的音訊,人們本來就沒有關心過他,所以小伙計懸想悲慘結局時用了一個“大約”,表示一種推測。
類似這一句的形式,在魯迅別的作品中還可找到。例如《阿Q正傳》中:“似乎確鑿打在自己頭上”;《父親的病》中:“他大概的確有些特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類句子是有規律的,一般后面的“的確”或“確鑿”一類詞,常常是針對文中提及的一種說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約”“似乎”一類詞,則常是在婉轉推測的語氣中。
[教學過程 設計]
1.布置預習(可在課前進行)。
要求學生根據課本上的“預習提示”的要求,認真做好預習,重點要求學生思考是一個怎樣的人和小說是怎樣描寫生活的社會環境的。
2.導入 新課(先板書課題)。
(1)可先提問學生,以前學過魯迅的哪些作品,(主要指小說和散文、雜文)你讀過的魯迅小說中最喜歡的是哪一篇?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講: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為偉大的文學家的魯迅,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從文學創作方面講,魯迅前期創作成就和影響最大的是小說,而他后期則主要從事雜文創作。魯迅一生寫了三十多篇小說,他對友人說,他最喜歡的是。巴金也說寫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說是最完美的藝術典型。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都對、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2)介紹作者寫作的時間、背景和寫作用意。
寫于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后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義的小說。寫于五四運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孔孟之道進行猛烈的抨擊。
本文最初發表時,篇未有作者的《附記》,其中說:“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并沒有別的深意。
關于“魯鎮”和“咸亨酒店”:
4.學生略讀課文,完成下列內容:
(1)自查字典,正音正字。
亨(hēng) 筍(sǔn) 薦(jiàn 綻(zhàn) 屑(xiè 漲(zhàng)紅
哄(hōng)笑 間(jiàn)或 附和(hè) 門檻(kǎn)
(2)分析、討論故事情節(結合板書)。
5.學生精讀課文第一部分,研討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交待了幾個內容?
(2)這一部分對全篇有什么作用?
討論歸納結合板書進行:(板書設計 如下)
勢利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這一部分主要是社會環境描寫。通過描寫,表現了當時社會嚴重的階級對立,人和人之間冷酷的關系。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不但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依據,為情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預示了情節發展的結局、人物的悲劇命運。
6.小結: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中心思想。這篇小說選取了5個生活片斷,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會中的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會及其科舉制度。
師生共同概括出以下特征(可配合下面表格的板書):
采用的手段 | 詞語舉例 | 人物性格特征 | |
外 貌 | 外形整體描 | “站著喝酒而穿長衫……” | 熱衷功名,自命清高,貧困潦倒,好逸惡勞,迂腐寒酸,麻木不仁,受盡凌辱,至死不悟。 |
描 寫 | 肖像描寫 服飾描寫 | “青白臉色”“傷痕”“亂蓬蓬的……” “長衫,又臟又破……” | |
語言描寫 | “之乎者也”“竊書不能算偷”“多乎哉,不多也” | ||
動作神態描寫 | “罩”“爬”“漲紅了臉”“頹唐……灰色” | ||
側面描寫 | “打折了腿”“也許是死了” | ||
對比描寫 | 青白—黑瘦 排一摸 長衫一破夾襖 |
小結:這篇小說,作者將的容貌、服飾、姿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起,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爬著離開了人世。
8.討論本文精巧的藝術構思。以課后練習為線索,學生結合課文思考后回答。
明確
(1)這篇小說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稱“我”——12歲的小伙計的口吻來寫,使全文顯得真實可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量。“童言無忌”,一個12歲的小伙計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人和事,沒有偏見,沒有顧忌,因而行文比較自由,便于表達作者冷峻而熱烈的思想感情。
(2 開頭兩段,描寫了人物活動的環境——咸亨酒店,然后讓主人公出場,這樣安排的好處是:
這樣一個勢利、冷酷、虛偽的社會環境,為我們渲染了一種冷漠的社會氣氛,預示著人物悲劇的必然性,為既穿“長衫”又“站著”喝酒這一特殊身份的的出場作了有力的鋪墊。
(3)結尾的懸念。要是再用一段文字,側面描寫的死,就會顯得太明白、太直露,沒有給讀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現主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小結: 作者的精巧構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為文章的主題思想服務。
9.引導答疑。
(1)孔乙已是“大約”還是“的確死了”?作者這樣結尾,用意何在?
小結:“終于”強調一直“沒見他”;由于又沒有確實消息,故用“大約”表推測。聯系前文:“也許是死了”、“已經不成樣子”、“還欠十九個錢”、“終于沒有見”,此處選用“的確死了”表示推測的可靠。小說以這一含蓄語句作結尾,讓讀者自己去想象的悲慘結局,思索造成悲劇的社會根源、言雖盡而意無窮。
(2)《也乙己》是一幕悲劇,然而全文沒有一個“悲”字出現,貫穿全文的一個字是什么?作者這樣安排線索用意何在?
小結:小說以“我”為見證人,以“笑”為線索,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活動,在笑聲中走向死亡。這樣讓悲劇在喜劇的氣氛中進行,以“喜”襯“悲”,增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
(3)如何理解各種人對的取笑?
小結:自身的可笑,是對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諷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內心痛苦與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計的笑,是不經意的、“附和著笑”。鄰居孩子的笑,并非惡意,是“聽得笑聲”“趕熱鬧”的笑。短衣幫的笑,是為不倫不類的樣子、故弄玄虛的語言、迂腐無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無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這是“病態社會”所致,反映了當時社會里人與人的關系冷淡無情。掌柜及穿長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為目的的笑。這是階級本性所決定的。“笑”是作者進行人物塑造的一種藝術手段。
10.討論本文的中心思想。
討論后歸納:這篇小說,通過對后半生幾個悲慘生活片斷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備受科舉制度摧殘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國民當時的昏沉、麻木狀態。
教學后記
[難點、重點分析]
1.說是怎樣抓住臉色的變化采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
分析:中有好幾次寫到孔乙自己的“臉色”,這些“臉色”的描寫,對于刻畫人物性格特征,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突出小說的主題思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寫的“臉色”是在他出場的時候:“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殘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一生窮愁潦倒,既未能進學,又不會營生,再加上他好喝懶做,不愿以自己的勞動去爭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連溫飽都得不到保障,窮得“將要討飯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會達官豪紳那種“紅光滿面”、腦滿腸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臉色”。這“青白臉色”的描寫,再配合他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不僅形象地揭示了的社會地位,而且為下文進一步刻畫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鋪墊。
第二次寫“臉色”是在有人揭發偷了書的時候:“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本是“青白臉色”,但當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時候,他就“漲紅了臉”,竭力爭辯,企圖維護自己“讀書人”的面子。這“漲紅了臉”的描寫,一方面揭示了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內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慣偷,而只是不得已偶爾為之。
第三次寫的“臉色”是在有人問他“你怎么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時候:“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這“灰色”臉色的描寫,表現了因撈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內心隱痛時那種失望、頹唐的悲涼心理,顯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
小說最后一次寫的臉色,是在他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時候:“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這“黑而且瘦”的臉色,加上用手爬著“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在受盡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茍延殘喘活下來的。當掌柜取笑他時,只是低聲應答掌柜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現出他橫遭摧殘后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境。這里,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至此,的悲劇形象也就大體完成了。
的“臉色”由“青白”而“紅”,再到“灰”而“黑瘦”,是性格的邏輯發展。作者通過對人物神態變化的描寫,形象地刻畫了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在教學時,我們不妨抓住“臉色”變化這個特殊的細節,來分析這個典型形象。
2.說是怎樣表現丁舉人打折雙腿這一情節的?這一情節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分析:有人說:“寫丁舉人殘害,正是從這個方面,作者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是的,僅僅拿了幾本書,就被丁舉人私設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腳踢出門了事,連富人家一條狗也不如!這說明丁舉人這條橫行一方的惡狼,是致死的直接兇手。他之所以敢于胡作非為,殘害黎民,確實是他沿著科舉制度爬上去成為“丁舉人”的結果。但是我們不能離開作品的實際來架空分析。分析被丁舉人打斷腿決不能忽視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情節的。這一重要情節,作品里既沒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繪,而是通過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話中透露出來的。掌柜隨口問,酒客信嘴答,一個漫不經心,一個毫不在意。對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災難,在熟識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們應有的關切和同情;而對丁舉人的兇殘行徑,卻也沒有誰站出來表示一點憤慨和不平。中國封建社會里人們之間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觸目驚心、令人顫栗的地步!這是小說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獨運特別照亮主題的地方。所以我們認為,與其說丁舉人殘害是“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說作品最后通過他殘害在社會上竟然闃無反響這一點進一步顯豁主題,向讀者提出了一個提高人民群眾思想覺悟“改變他們的精神”的迫切任務更恰切些。
3.怎樣理解“短衣幫”的“笑”?
分析:中傳出的笑聲大體有兩種:一種是長衫人物和掌柜們的笑聲,這笑聲在被打成殘廢、蠕動在死亡線上時顯得特別起勁,這笑聲里抖動著剝削階級的殘忍和冷酷,這笑聲里震顫著“制造并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殘暴。”另一種是短衣幫們的笑。穿的雖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站著喝酒”,說明他沒有擠進長衫主顧的行列,而和短衣幫相近。短衣幫和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幾乎處在同一層次上,那么,短衣幫笑什么呢?
有些文章認為,短衣幫對的嘲笑,是勞動人民對孔孟之道蔑視的感情的流露。應該說這僅僅是笑聲所包含的一個內容。短衣幫的笑聲所深蘊的內涵遠非這一點。這樣一個備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殘害的“苦人”,本應得到同樣不幸人們的同情,可是,“短衣幫”卻拿他逗趣、開心,給他取綽號,嘲笑他窮酸。特別是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慘,被打斷了雙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經陷入絕境,可是店掌柜還要逼債。面對這一人間慘象,窮苦人們仍是報之一“笑”。作者反復描寫短衣幫的奚落,表達了更深邃的思想。其一,揭示短衣幫這樣的不幸人們的“病苦”,意在抨擊整個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長期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這樣的悲劇人物,而且還普遍地毒害著被壓迫人們,使他們陷于麻木、不覺悟的精神態度,甚至連起碼的同情心也已喪失。魯迅著意揭出這一“病苦”,正說明要“療救”的不只是一個,而是整個社會。其二,揭示不幸人們的“病苦”,目的在喚醒他們的覺悟。魯迅曾說,他的小說題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表明魯迅對群眾的落后不是抱著嘲笑態度,而是進行嚴肅的思考,探索“療救”的方法,使群眾從封建思想桎梏下掙脫出來,去擔負起改造整個病態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