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給兒子的一封信(語文版九年級上教案)
第14課給兒子的一封信
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108一113頁。作者通過書信的形式向兒子介紹了自己的成長歷程,同時對兒子的性格、思想、行為進行剖析,勉勵他不斷完善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了解一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2.進一步了解書信的有關知識,明白作者如何通過這種體裁表情達意。3.通過作者一些字詞句的使用,體會這些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許多寫作手法來加強表達效果,應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確、靈活地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教師深情朗讀部分片段,并詳細講解這些內容如何表達、升華作者的思想。
2.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去從不同角度理解、體會作者的父子深情。
3.組織討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去探討對父子、母子親情的認識。
4.結合其他關于親情的名篇,來談如何從細微處來表現,使學生加深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父愛、母愛的偉大、樸實,從內心激起對父母或其他親人的熱愛。
2.使學生能夠恰當、客觀地認識許多有關“代溝”的一些爭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牛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4.文章使用許多寫作手法來加強表達效果,應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確、靈活地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教師深情朗讀部分片段,并詳細講解這些內容如何表達、升華作者的思想。
2.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去從不同角度理解、體會作者的父子深情。
3.組織討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去探討對父子、母子親情的認識。
4.結合其他關于親情的名篇,來談如何從細微處來表現,使學生加深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父愛、母愛的偉大、樸實,從內心激起對父母或其他親人的熱愛。
2.使學生能夠恰當、客觀地認識許多有關“代溝”的一些爭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牛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進一步理解書信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并能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書信這種文學體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并如何使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難點
1.理解課文中作者對往事的回憶對于書信對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對兒子的分析,來讓他不斷從性格、意志等方面完善自己。
◆教學突破
1.運用儀器和設備,放映一些關于親情的名片的片段,也可通過圖片來加強效果。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揣摩、領會作者的一些寫作手法來感受這些手法的寫作技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查找關于親情的圖片、音像等資料,如課文的朗讀帶、名片的錄像帶。
2.搜集一些以父愛、母愛或其他親情為內容的文章,與本文在風格上進行比較。
◆學生準備
1.嘗試有感情地閱讀這篇文章,標示出重讀的字詞,摘抄描寫作者的飽含深情的句子;主動查找并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寫作動機。
2.摘抄一些反映父、母愛或其他親情的文章,認真體會;繪制父親或母親的圖畫。
教學步驟
(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從描寫親情的句子或文章入手,結合創 1.結合自己的所掌握的知識,思考相關
作背景,導入 新課。 問題,進入新課。
2.朗誦教學。 2.學習朗讀的技巧,在朗讀中初步體會
書信的意境和情感。
3.設置問題,分組研讀。 3.探究動詞的使用效果,體會書信的內
涵。
4.讓學生分組討論關于親情的文章的技4.體會作者如何慢慢通過鋪墊表達情
巧所在并能體會其中飽含的深情。 感,嘗試運用這些手法進行寫作。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敘述自己對 父愛、母愛或其他親情的認識與感 受。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會賦予親情 不同的內容,結合一些人的對親情的 說法,導入 新課。 3.有感情朗地讀文中集中反映作者感 情的片段,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 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兩三分鐘時間,默讀體會。 | 1.暢所欲言,談談自己對父愛、母愛或其 他親情的感受或認識。 2.自己摘抄的描寫父、母愛的句子,感受 這些感情的樸素與寶貴,激發自己的情 感。 3.在聽讀的過程中,糾正字音,劃出停頓 和重音,初步體會這些句子所蘊涵的感 情。 4.默讀,體會書信大意。 |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讓學生說出教師朗讀的句子所表達 出文中作者對兒子的何種情感。(教 師及時補充和糾正)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這些句子表達的情感,重點體會作者 對兒子優點的分析:這反映作者出于 什么考慮而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3.分析:就文章的總體來說,作者對孩 子沒有過多的要求,只有希冀。這構 成這篇文章的主旨。在孩子即將邁 人人生關鍵階段的時刻,具有重要意 義。 4.進行總結,分析作者對于細節處理的 妙處。 | 1.回答教師的問題:表達了作者對兒子的 深切的關懷與深深的愛。 2.據教師的講解,看得出來作者正確地去 分析自己的孩子,優點與缺點分明,也 能看出作者對兒子深深的愛。作者用 一顆平常心去教育子女,難能可貴。 3.聽講,體會:作者對孩子的這種教育方 式我們是認同的。孩子的未來、發展應 該由他們自己確定;家長只需要對根本 的東西進行引導就可以了,不能給孩子 太多壓力。 4.通過教師的總結,把握作者的寫作思 路,體會作者細節處理的妙處所在,把 握通過細節處理來升華文章主旨的寫 作技巧。 |
三、組織活動。加深課文理解(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將學生分成小組,根據其對文章的理 解,修改學生已繪制的自己父親或母 親的圖畫。 2.指導學生真正從內心理解“親情”的 內涵,并進行比較閱讀。 3.再次強調,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而 言,書信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 | 1.小組進行活動,總結組內同學對文章的 理解,修改各自已繪制的圖畫 2.通過教師的講解,真正理解“親情”的內 涵,能有所感悟、體會。 3.聽講,加深對書信特點的理解。 |
本節總結
這是一篇反映作者(父親)在兒子成長的過程中對兒子進行諄諄教誨的好文章。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和講解,學生應基本能夠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書信濃縮人生精華的思想。教師在講解和引導的過程中應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各抒己見,暢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受和體驗。
板書設計
給兒子的一封信
劉亞洲兒子——追憶歷史——優點評價——提出希冀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本文是反映父親對兒子的成長進行諄諄教誨、提出殷切希冀的好文章。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書信的學習一直講究體會和個人感悟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設計問題,推進學生的學習活動,并善加指導。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題內涵、語言特色,而且要教會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使學生在日后的書信閱讀和鑒賞中學會遷移,進而拓展他們的探究能力。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體會下面的字詞,正確掌握其用法。
凈土 銳減 取悅 熟稔 希冀 豁達 訣竅
2.思考教材第113頁第一題,談談作者肯定了兒子的哪些優點,又提出哪些希望。
3.結合課文,談談你對平民思想的認識。
答案與提示:真正的以樸實、平和為特征呈舒緩節奏的一種思想。
4.思考作者為什么對孩子沒有要求,只有希冀?
答案與提示:作者不想讓孩子有太大壓力,希望他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個性練習設計
1.結合教師的講解和自己的理解,說說作者從哪些角度來體現對兒子的的深愛?
答案與提示:從對兒子小時候事情的深情描寫以及對孩子性格、行為、思想的剖析。
2.思考并回答教材第106頁第二題。
3.寫一篇給自己親人或朋友的信,內容不限,關鍵要寫出真情實感。
4.課外再閱讀幾篇關于此類的文章,與本文進行比較,看看它ff丁‘有什么異同,嘗試著寫一些評論性文字。字數不限,但要有自己的觀點。
教學探討與反思
書信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水平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教給學生閱讀、欣賞書信的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欣賞書信說的知識,閱讀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多發言,多發表觀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誦讀、品味的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書信的語言之美和作者思想的深邃所在。最重要的是要能融會貫通,將所學知識轉化成學生自己內在的東西。
補充資料
劉亞洲,1952年10月出生,1968年參軍,1972年入武漢大學英文系學習,1974年開始文學創作,處女作長篇小說《陳勝》于1977年出版。大學畢業后到空軍聯絡部工作,以敏銳的目光和寬闊的胸懷捕捉國際軍事斗爭新動向,創作了一系列國際軍事題材的報告文學,代表作品有《惡魔導演的戰爭》、《攻擊、攻擊、再攻擊》等。1984年,南國有戰事,隨軍采訪,負傷,創作了戰爭題材的小說《一個女人和一個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響。1984年在第四次全國作家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6年,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東方語言系客座教授。1990年后創作了《廣場》、《胡耀邦之死》、《實錄》等作品,多次獲獎j他們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