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傅聰的一封信
傅 雷
【自學指導】
1. 了解這封書信的語言特點。
2. 采用自讀與討論結合法,進一步感受、理解本文的主旨。
3. 理解信中表達的父子情誼,理解作者對兒子的無限希望與殷切關懷。
【正音正字】找幾個陌生漢字注音,記住每個字的書寫要點。【積累詞語】找出文章中的成語和好詞語,并認真抄寫幾遍。【朗讀課文】【課文簡析】 這封信,語言平實懇切,字里行間充分流露出父親對兒子的思念和殷切期望,表達了對兒子成長的欣慰之情。本文對理想的父子關系的認識,是對數千年來“父為子綱”的否定。 全信是父親與兒子的心靈對話。信以“親愛的孩子”開篇,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描述了父親對兒子成長的快樂和惆悵的心態;明明思念兒子想寫信,卻怕兒子不耐煩,不能寫;內心對兒子的成長充滿了自豪感,但又怕兒子嫌羅嗦,不敢說;只能把一切埋藏于心,但兒子不在身邊時,老兩口細細回想兒子的成長經歷,傾訴對兒子的思念之情。這種情形是父母都有的,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體會到的。 第1段,“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說,可是不敢說”,而事實上信中已經寫了“這一類的話”。這是作者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剖析,一方面,作為父母,回憶兒子的種種往事,這是一種天性;另一方面,怕影響兒子的情緒,怕打擾兒子的正常生活,所以“不敢說”。作者如此坦誠地把這個心理矛盾寫出來,正表明他對兒子的信任與理解,因此也與全文的中心、基調是一脈相承的。“這一類的話”,指的是傅聰2、3歲至6、7歲時的小故事。 “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中,“快樂”是因為這次與孩子團聚聯想起孩子成長的情景。孩子長大了,有出息了。“惆悵”是因為孩子即將離家,而且今后將“離多聚少”,所以很傷感。 “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和這種幸福相比的”,“朋友”的意義,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與慰籍。傅聰情緒消沉時,毫無顧慮地向父親傾訴,而父親沒有高高在上、橫加訓斥,或者教條式的訓誡。相反,他充分理解兒子的痛苦,盡力安慰他,讓兒子覺得溫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談,以平等的口氣給他一些忠告。朋友的境界,還在于志同道合,互為知音。傅雷與傅聰對音樂藝術有許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借鑒,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體現。 “我相信我一定會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厭煩。也希望你不要以為我在高峰的頂尖上所想的,所見到的,比你們的不真實。”作為父親,對自己提出不保守、保持年輕心態的要求;同時對兒子提出應正確認識、理解的要求。 “年紀大的人終是往更遠的前途看,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得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并沒大錯。”表明生活經驗的重要,告誡孩子不要輕易否定長輩,而要耐心理解。 “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這得到的少。”父親從兒子身上得到了對人生的深刻體驗,“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