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給女兒的信(語文版九年級上教案)
第15課給女兒的信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114_119頁。本文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主要回答了作者對愛情的看法,啟發和培養女兒要明智地生活,要懂得愛情的真諦,對成長中青少年學生來說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鞏固書信的格式和特點。
2.學習本文用優美的童話來闡釋道理的方法,學會分析童話中的思想內涵。
3.了解愛情的本質,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4.通過閱讀,整體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義深刻的語句。
-◆過程與方法
1.結合本文中的故事,通過教學課件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故事。青少年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期,對愛情等問題比較敏感,也比較感興趣。教師應注意引導,讓學生積極地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受到正確愛情觀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優美動人而又蘊含深刻哲理的愛情故事,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注意培養學生愛情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的豐富情感,感受作者作為父親對女兒深深的愛,學會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熱愛生活,感受生活和愛情的真諦。
2.理解愛情是賦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類世代相傳的紐帶;愛情是人類所特有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1.體會運用小故事闡述抽象道理的寫法的好處。2.品味文中含義深刻的語言,了解愛情的本質,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質和內涵,學會懂得愛,珍惜生活,成為真正的人。
◆難點
1.準確把握童話中的深刻含義,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
2.學生處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且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待早戀的方式,使得學生不太愿意就這一敏感話題發表看法。
◆教學突破
1.準備教學課件,用動畫的形式再現童話的內容,教學效果會更好。 .
2.講一些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由于學生對愛情比較敏感,可能不敢發言,教師要多加鼓勵,消除學生的顧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搜集有關蘇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讓學生了解;準備相關課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愛情故事,用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提前預習,思考自己對愛情的理解。
◆學生準備
根據教師的安排進行預習,找出生字詞,思考自己對愛情的認識。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質和內涵,學會懂得愛,珍惜生活,成為真正的人。
◆難點
1.準確把握童話中的深刻含義,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
2.學生處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且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待早戀的方式,使得學生不太愿意就這一敏感話題發表看法。
◆教學突破
1.準備教學課件,用動畫的形式再現童話的內容,教學效果會更好。 .
2.講一些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由于學生對愛情比較敏感,可能不敢發言,教師要多加鼓勵,消除學生的顧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搜集有關蘇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讓學生了解;準備相關課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愛情故事,用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提前預習,思考自己對愛情的理解。
◆學生準備
根據教師的安排進行預習,找出生字詞,思考自己對愛情的認識。
教學步驟
(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介紹愛情故事,導入 新課。 1.配合教師,進入新課學習。2.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思考什么是愛情。 2.各抒己見,積極發言。3.通過課件,講述文中的童話。 3.結合課件,積極思考、回答問題。4.總結歸納,積極引導。 4.學習,分析,提高認知水平。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1.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知識,鞏固所 學的書信的知識和特點,了解學生掌 握的情況。 | 1.回憶以前所學的書信的有關知識,回答 教師的提問。 | ||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總結,通過介紹一 些耳熟能詳的愛情故事,轉入新課學 習。 3.19世紀偉大的詩人、劇作家莎土比 亞曾經在一首詩當中提出了這樣的 —個問題;“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 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怎樣 發生?它又怎樣成長?”這個問題是 每個青少年在成長中會遇到的問題, 只要有了正確的認識,是不用回避這 個問題的,同學們不要有什么顧慮。 4.介紹前蘇聯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有關 知識,讓學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 思路。 | 2.回憶自己知道的愛情故事,大膽地與其 他同學交流,進入新課的學習。 3.積極開展想象,思考自己對愛情的理 解。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對于愛情 問題比較敏感,但是他們缺乏生活的經 驗,對于愛情的本質缺乏了解,加上現 實中對待早戀的態度,學生可能羞于發 言或不敢發言,因此,要多加引導和鼓 勵。 4.了解一些關于蘇霍姆林斯基的情況。 閱讀本文,從整體上把握本文。 | ||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1.提問:作者在女兒的信中提出了一個 什么樣的問題?這個問題為什么使 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2.利用教學課件給學生繪聲繪色地講 述瑪麗婭所說的愛情童話,調動學生 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優美的動畫中受 到感染和熏陶,引導學生認識愛情的 真諦。 3.提問: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后, 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后 讀到了哪三種不同東西? 4.五十多年來,那一對男女的生活發生 | 1.閱讀教材回答:問題是“什么是愛情”; 作者感到女兒已經長大了,她不再是和 小孩子交談了;女兒只有是一個明智的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兒學會明 智地生活。 2.配合教師的講述,在欣賞優美童話的同 時,結合以前的認識,思考到底愛情是 什么,什么是正確的愛情觀,并與以前 關于愛情的故事進行比較。 3.結合課文思考并回答:他從人的眼里第 一次看到了“愛情”,第二次看到了“忠 誠”,第三次看到了“心頭的記憶”。 4.分組進行討論,得出討論結果:小木屋 | ||
了很大的變化。請學生思考他們發 生了什么變化,以及為什么會發生這 樣的變化,這給我們以什么啟示。可 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5.提問:故事為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 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 這說明了什么?五十年來是什么維 系了他們的愛情? 、 6.提問:文中的上帝面對人的愛情有何 表現?為何多次寫到上帝的態度? 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有關上帝的表 現的語句,并思考課文為何多次提到 上帝的表現。 | 代替了小棚子,還有花園;他們有很多 勤勞的兒孫;是兩個人相濡以沫的愛 情使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說明愛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5.思考,討論,并回答:愛情是需要時間來 證明的,真正的愛情能經住時間的考 驗。五十年來,是忠誠和心頭的記憶 維系了他們的愛情。 6.在課文中找出上帝三次不同表現的語 句,思考討論多次提到上帝的原因,應 指出: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是人類文明 的產物,只有人類才能夠真正地愛。 | ||
三、組織討論,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文章的結尾提到了應如何對待愛情, 可以說是全文的總結和概括,也是作 者給女兒提出的殷切希望。請學生 結合本課的學習和自己的生活經歷, 談談自己應如何正確地對待愛情,樹 立正確的愛情觀。 2.提問:通觀全文,作者為何沒有正面 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到了我的少年 時代和祖母瑪利亞所講的故事?這 樣寫有什么好處? | 1.可分組展開討論,得出:人類的愛情不 僅僅是為了繁衍后代,還要給對方以幸 福,愛情是人類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 類種族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因此要 善待愛情,要懂得愛,要提高到人性美 的高度來認識愛情。 2.思考并回答:這樣寫更容易讓女兒理 解,而且效果也比給她講大道理要好得 多。深入淺出,容易理解。, |
本節總結
本文是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信中回答了青少年所關心的什么是愛情的問題。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應了解愛情的本質和內涵,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學習本文用童話來闡釋道理的方法;學會分析童話的深刻內涵和欣賞本文優美的語言。
板書設計
給女兒的信
蘇霍姆林斯基什么是愛情:人類永恒的美與力量愛情、忠誠、心頭的記憶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結合本文的童話,培養學生理解和分析童話的能力。學生可以思考自己遇到困惑的時候時如何向家長和教師請教,是不是也像作者的女兒一樣大膽地向家長請教,作者的女兒是不是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較自己對愛情的看法和本文童話里所揭示的哲理,思考一下有什么不同,以及自己從本文中獲得了什么收獲。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詞注音 ,
忐忑( )不安 擅自( ) 蘊藏( )
2.作者在本文中主要面答了女兒什么是愛情的問題。學了本文,你認為什么是愛情?
答案與提示:愛情是人類所獨有的,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人類的愛情不僅僅是為了繁衍后代,還要給對方以幸福;愛情是人類種族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3.作者為何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利亞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案與提示:作者用自己成長的經歷告訴女兒一個正確的引導帶給自己的巨大收獲,希望女兒也同樣重視;同時,運用故事揭示這個抽象的概念,深入淺出,彤象生動.更容易理解。
◆個性練習設計
1.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細讀最后一段,結合本文,說說你對“成為真正的人”的理解。
答案與提示: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是人類永恒的美與力量。,愛情將成為賦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類世代相傳的紐帶,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2.寫一篇300字的小文章,談談你對愛情的認識和理解。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通過教學,教給學生欣賞、理解哲理豐富的童話,使學生從中受到愛的教育和啟迪;引導學生學習這種用童話來說明深刻道理的方法,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世界觀,這對正在成長中,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的青少年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樹立正確的導向,打消學生的顧慮,鼓勵他們多發言,多發表自己對愛情的理解,在交流和討論中,拋棄錯誤的認識,用正確的愛情觀和世界觀來指導自己的人生。
補充資料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他從教育實踐出發,潛心研究,對教育和教學提出一系列創造性的見解,形成了理論體系,而又用它來指導實踐,驗證他的理論。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重視學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主張青少年“應當獲得自己精神生活的完滿和幸福,享受勞動和創造的歡樂”,學校教育和教學要重視和善于運用學生積極的精神生活,并不斷充實和豐富它,使學生終生有正確的精神需要,能夠享受豐富崇高的精神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任校長長達二十多年,對領導學校可謂經驗豐富,不乏獨到見解。作為一校之長,工作千頭萬緒,因此,蘇氏本人始終兼教一門語文課,并且堅持天天聽教師的課。“我給自己定下一條規則:如果我每天不聽兩節課,就算我這一天什么也沒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