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給女兒的信
第4課 給女兒的信教學目標
1.完成詞語和名言警句的積累。
2.體會文章采用故事闡明愛情真諦這一構思的巧妙。
3.品味含義深刻的語言,了解愛情的特征,正確把握萌動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對愛情的詮釋。
教學難點
對故事寓意的理解。
課前準備
1.搜集關于歌頌愛情的名言警句、詩詞文章。
2.可以提前觀看關于愛情的經典影片,如《泰坦尼克號》《魂斷藍橋》《簡•愛》《羅密歐與朱麗葉》《亂世佳人》《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課之前,老師請大家看幾幅畫面。
1.影片《泰坦尼克號》中羅絲和杰克浮在冰面上,羅絲看著杰克一點點地沉下去,慢慢地松開拉著他的手,無力地呼喚著“jake,jake……”。
2.《簡•愛》的最后,羅切斯特被火燒傷,帶有傷殘,坐在椅子上拄著拐杖,在心中不斷地呼喚著簡的名字,這時,簡從遠方風塵仆仆地趕回,簡握住羅切斯特的手。
3.放一組照片:大學校園里的一對情侶,漫步于林蔭路上;一對新婚夫婦站在紅地毯上的照片;一個三口之家在陽光下的草坪上玩耍;兩位老人坐在夕陽下的湖畔面色安詳……
杰克為了讓羅絲獲救,放棄了生的機會,自己慢慢沉入海底,羅絲眼睜睜看著他沉沒,而沒有辦法營救;簡在羅切斯特窮困潦倒,陷入人生的困境最需要她時,返回他的身邊;大學校園內一對熱戀的情侶,相愛的人走進結婚的殿堂,三口之家的溫馨,老年相濡以沫的陪伴與默契……這是什么?這就是愛情。
這就是愛情,說起愛情,莎士比亞曾經在一首詩當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是怎樣發生?它又怎樣成長?”這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同學們想知道的。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疑惑時,我們卻不一定敢向我們的父母發問,但有一個14歲的小姑娘向她的父親提出了這個問題,而她的父親也在一封信中給了她一個詩意的回答。這位父親就是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封《給女兒的信》。
二、走近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蘇聯教育家。出生于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擔任這所農村中學的校長和教師長達32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不滿52歲,但他卻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寫作,奇跡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自1957年起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是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曾獲兩枚列寧勛章、一枚紅星勛章等。
三、初讀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請概括回答。
2.請同學說說聽了課文后的感受。
3.蘇霍姆林斯基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向女兒闡述愛情的真諦的?(童話)
4.字詞積累。
繁衍 忐忑 無與倫比 怒不可遏 麥穗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漸增多或增廣。
化為烏有:變得什么都沒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無與倫比:沒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憤怒之極,不可抵制。
真諦: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四、品讀探究。
方案一:
分析、討論以下問題: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之后,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后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