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何嘗殺妻》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6、選文第一段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7、用一句話概括第二段的內容。
8、給“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選擇正確的譯文( )
a、吳漢曾經出去征戰,妻子在他后邊買了田地產業。
b、吳漢嘗試著出征,他的妻子在他走后置買了田業。
c、吳漢曾經出外征戰,妻子在他出征后在家里置買了田地產業。
d、吳漢曾經出外征戰,妻子和兒子在他出征后置買了田地產業。
9、你知道《后漢書》的作者是誰嗎?
10、第三段證明了什么?對表達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11、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你能舉出電視劇中違背歷史史實之處嗎?
三、美文賞讀
“露馬腳”考辨
俗語所謂“露馬腳”,意為隱蔽的事實真相泄露出來了。可是,這一俗語往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馬腳”從來是“露”在外面的,其真實語義與該俗語的字面意義了不相涉,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人無法解釋這一俗語,于是民間編造了一個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是布衣出身,當過牛倌,做過和尚,與平民出身的姑娘馬氏結了婚。朱元璋后來參加農民起義,最終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馬姑娘自然成了馬皇后。
馬氏系平民出身,早年未曾纏過腳。當了皇后之后,囿于傳統的封建習俗,常因腳大而苦惱。因此,人前人后,行動格外小心,常穿拖地長裙,將一雙大腳藏而不露。
一日,馬皇后乘轎穿過金陵街頭。人們見是馬皇后出巡,紛紛駐足觀看。此時,一陣大風將轎簾掀起一角,馬皇后擱在踏板上的一雙大腳赫然在目!風聞馬皇后腳大的人,這回見到了事實。好事者一傳十、十傳百,滿京城的人都知道馬皇后有一雙大腳。此后,凡是——,或者——,人們就稱之為“露馬腳”。
這一傳聞,儼然是“露馬腳”一語的絕好注解。查諸史實,亦非無稽之談。明代徐楨卿《剪勝野聞》載:“明太祖時,民間風俗上元夜均以隱語相嬉。有人畫一婦人,赤腳,懷抱一大西瓜。”隱喻“淮西婦女好大腳”。馬皇后系淮西人,天生一雙大腳,朱皇帝認為此畫嘲諷他的馬皇后。于是,天威大怒,次日竟令軍士“大戮居民,空其室”。
可是,一加追尋,查查“露馬腳”一語的使用實情,—上述傳聞就站不住腳了。
佚名元曲《陳州糶米》有句云:“這老兒不好惹,動不動先斬后聞,這一來則怕我們露出馬腳來了。”上溯宋代,我們甚至可以查到“露驢腳”一語。北宋《續傳燈錄》卷二十:“后來風幡事起,卷簟義彰,佛手難藏,驢腳自露。”這是很有說服力的二條書證。據此可以斷言,“露馬腳”一語絕非源于馬皇后,而是別有所本。
魯迅文中有“露出麒麟皮下的馬腳來”一語,看來先生是明白其出處的。事實上,“露馬腳”正是與古代用馬(或驢)假扮麒麟的游戲有關。
麒麟與龍、鳳、龜并稱“四靈”,是古人心目中的瑞獸、仁獸。古代節日慶典或祭祀時,往往有一種活動:將描畫裝扮好的麒麟皮披于馬(驢)身上游戲。馬腳部分自然難于嚴密包裹,而一旦包裹不嚴,即顯露真相。這一活動唐代已有,不過多以驢子裝扮。唐代馮贄《云仙雜記》卷九引張(上族下鳥)《朝野僉載》:“唐楊炯每呼朝士為麒麟楦,或問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飾其形,覆之驢上,宛然異物,及其去皮,還是驢耳。無德而失紫,何以異是。’”楦,鞋植頭,塞于鞋內之木制模型,此處指裹于麒麟皮中的驢子,代指虛有其表者。宋代多以馬裝扮麒麟。黃庭堅《和劉編修潛夫讀近報蔣峴被逐》詩云:“渠依眩耀麒麟楦,我輩高騰駑驥吟。”(別人只夸耀外表文采,我輩只是像馬一樣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