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九年級上第六單元《詩詞五首》教案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載。佛經《維摩詰經》,是智者維摩詰居士與弟子講學之書。王維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維后半生之避世與佛教有關。《新唐書》本傳說王維早慧,“九歲知屬辭,與弟縉齊名,資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長安、洛陽游歷,謀取仕進。此期間寫了一些游俠詩。開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試,中解頭。他是一位文藝全才,詩、文、書、畫都很著名,又精通音樂,善彈琴、琵琶。開元九年(721)中進士,任太樂丞等官,后棄官隱居。 開元十七年(729),在長安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頓教。開元十九年,王維的妻子病故。他從此不再續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開元二十三年(735)被宰相張九齡擢為右拾遺。二十五年(737)為監察御史,春天奉使出塞,并留在涼州河西節度幕兼為判官近一年,寫了一些有名的邊塞詩。 天寶元年(742),王維轉左補闕。以后,又屢遷侍御史、庫部員外郎、庫部郎中等職。但是,目睹朝政的黑暗腐敗,他深深感到過去的開明政治已經消失。于是采取一種半官半隱的生活方式,得過且過。他經營了藍田輞川別墅,修習佛、道,此時期他的許多詩文都濡染釋、道色彩。他的思想儒、釋、道雜糅,表現為人生態度,就是無可無不可,但求適意。 他的“中隱”方式使他獲得了一種平和寧靜的心境,又使他得以從官場脫身,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從而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長安陷落,玄宗倉皇奔蜀。王維當時任給事中,扈從皇帝不及,被叛軍俘獲。他不愿做偽官,服藥取痢,偽稱諳疾。安祿山將他囚禁在洛陽菩提寺,迫以偽署。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改元至德。八月,安祿山宴其群臣于洛陽禁苑中的凝碧池,命梨園諸工奏樂,諸工皆泣。王維在菩提寺中聞悉此事,含淚賦成《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一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抒發對帝都淪陷的悲痛和對李唐王朝的思念之情。九月,王維被迫充任了給事中偽職。 至德二載(757),唐軍收復兩京。凡做過偽官的人,分六等定罪。王維被從輕處分,削官為民。次年春復官,責授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同年,又升遷為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乾元二年(759),復拜給事中。上元元年(760),升任尚書右丞。 王維對自己“沒于逆賊,不能殺身,負國偷生”(《責躬薦弟表》)的行為深感愧疚。他看到當時張后弄權、李輔國專政,朝廷毫無振作的氣象,于是思想更為消沉,“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擋、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舊唐書》本傳)。 上元二年(761)七月,這位天才的詩人離開了人間。死后,他被安葬在清源寺西,也就是他曾經生活了多年的輞川別業旁。 王維的朋友苑咸《〈酬王維〉序》中稱他為“當代詩匠,又精禪理。”唐代宗《批答王縉進王右丞集表手敕》中說他是“天下文宗。”杜甫《解悶》詩說他“最傳秀句寰區滿。”《舊唐書》本傳稱他“天寶中詩名冠代”。后世詩論家稱他為“詩佛”。 王維的詩歌現存四百多首。其中存在著真偽問題的約有六十首。今傳世王集以清人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最為完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標點本。又有陳鐵民《王維集校注》本,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