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九年級上第六單元《詩詞五首》教案
作品列表郡齋獨酌河湟過勤政樓念昔游(其一、三)過華清宮絕句三首讀韓杜集長安秋望登樂游原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潤州江南春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九日齊山登高早雁赤壁泊秦淮題烏江亭寄揚州韓綽判官題商山四皓廟贈別二首遣懷嘆花山行秋夕清明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七歲能屬文。景德初(1005)以神童應召,與千余進士并試廷中,殊神定氣閑,援筆立就,賜同進士出身。歷任翰林學士、給事中、禮部侍郎、樞密副使等職。慶歷三年(1043)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學士,兼樞密使。卒謚元獻。晏殊雖官至宰相,但政治業績未見卓異。愛好文學,多進賢材,一些臺閣重臣和文壇健將如范仲淹、韓琦、富弼、宋祈、歐陽修、梅堯臣、張先等,或出其門下,或由其舉薦。晏殊詩文富閑雅而有情思。其詩文集有二百四十卷之巨,惜多亡佚。詞集名《珠玉集》(一稱《珠玉詞》),僅一卷,共130余首,皆為小令。內容多吟詠富貴氣象及閑情雅思,風格溫潤秀潔。劉頒《中山詩話》云:“元獻尤喜馮延巳歌詞,其所自作亦不減延巳。”清馮煦《蒿庵論詞》云:“同叔去五代未遠,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宮右徵,和婉而明麗,為北宋倚聲初祖。”今人饒宗頤《詞集考》云:“近人匯輯敦煌出土曲子,其不俚者,與晏、歐詞極相近,故其淵源實應上溯中晚唐也。” 作品列表浣溪沙(一曲新詞)浣溪沙(一向年光)鵲踏枝(檻菊愁煙)蝶戀花(小徑紅稀)破陣子(燕子來時) 蘇軾(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人。蘇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第。后考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中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累官杭州通判,知密、徐、湖三州。神宗元豐三年(1080)御史臺興“烏臺詩案”,蘇軾(45歲)被以“謗訕朝廷”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祐初,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政,起用于反對熙寧變法的舊官,蘇軾受到太后特別的器重,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禮部尚書。但蘇軾又不贊成司馬光盡廢新法,因政見不合,就主動請求出知杭州、潁州等地。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改元紹圣,罷“元祐黨人”,蘇軾于紹圣初年(1094)四月以“譏斥先朝”罪貶知英州,尚未到達貶所,八月又貶惠州,紹圣四年四月再貶儋州。在儋三年,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徽宗朝立“元祐黨人碑”(罪人碑),蘇軾碑上有名。高宗朝才得正名,贈太師,謚文忠。 蘇軾在去世前兩個月,看到李公麟作的蘇軾畫像,遂題詩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見《金山志》) 蘇軾思想比較復雜,主儒術而不迂腐,參佛老而不沉溺。性格坦率真誠,隨緣自適。博擅眾藝,著述繁富,他的詩、文、詞都代表宋代文學的最高水平。他的書法也好,后人對宋代書法“蘇黃米蔡”之稱,蘇軾居首。他還是北宋文人畫(水墨寫意畫)的代表畫家。他還是一位儒、道、釋兼收并蓄、融會貫通的思想家,一位通達古今的學者,一位兼通藥理、美食等多種生活經驗的全才,林語堂《蘇東坡傳·序》云:“一提到蘇東坡,中國總是會心地一笑”。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東坡樂府》三卷。 蘇軾的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胡寅《題酒邊詞》),在宋代即被認為脫去香艷窠臼,“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雞漫志》),在詞史的發展上具有重大的轉折意義。他以詩為詞,大凡紀游、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等,皆入詞中,擴大了詞的內容和題材。并在傳統的柔媚風格和凡近意境之外,開拓“自是一家”(《與鮮于子駿書》)的新風格新意境,被視為豪放詞派的代表。在形式上則突破傳統音律的限制,使其與內容的革新相適應。當然,蘇軾也寫了相當數量的婉約詞,在真摯細膩的抒情特點之外,又表現出深沉淳厚的自家面目,其詞風是不拘一格、豐富多彩。 宋時蘇詞不入《東坡七集》,而于集外單行,故版本頗雜。傳世蘇詞各本中,蓋以曾慥所編《東坡先生長短句》年代最早。近代人朱祖謀《彊村叢書》本《東坡樂府》三卷,收詞340首。今人龍榆生《東坡樂府箋》,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都是較好的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