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詩兩首》教學設計
讀完了這首詩,請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1、本文的構思非常巧妙。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象;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表現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富有內涵,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
2、首詩注重氛圍的營造,動靜相襯,意境優美,情味濃郁。這首詩的意境既精微優美又廣大深邃,是詩人生命情感對大自然的敏銳的心靈感應,使人們深深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3、本文語言平易,通俗易懂:
作者為什么把昆蟲的叫聲稱為“大地的詩歌”?
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弦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做大自然的詩歌,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三、研讀賞析
這首詩在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后,明確這首詩構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氣。全詩分為前后對應的兩部分,分別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和“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開頭,來點明主旨;又分別描繪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并通過聯想使二者巧妙地聯系起來,生動地表現“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象;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規律,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
四、布置作業
1、朗讀全詩。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1、“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領起的句子是(。
a、前8行 b、全詩
2、“蟈蟈”鳴叫的環境是: 。
“蛐蛐”鳴叫的環境是: 。
但它們歡快的叫聲卻顯示了 !
3、請你找出這首詩中的兩種修辭手法并分別舉例。
。
4、“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
5、請你也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開頭,寫一種昆蟲的的聲音。
。
第二課時
一、導入,作者簡介
葉塞寧(1895~1925),俄羅斯詩人,從小生活在野花雜樹和歌謠禱詞的氛圍之中。他家附近的米歇拉森林、美麗的奧卡河給了他幼小的心靈以詩的熏陶。十九歲時,他的一本詩稿得到當時著名詩人勃洛克的稱贊,稱他為“天才的農民詩人”。他的詩以純樸的濃郁的農村生活情趣和色彩絢麗、想像力奇特的語言引起了詩壇的驚奇,詩歌的主題大都是謳歌或哀嘆俄國農村和美麗的大自然。詩集有《亡靈節》、《天青色》、《鄉村祈禱書》、《瑪利亞的泉水》等將近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