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同步訓練
④要做到不恥下問,還要 丙。古人把求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字之書”另一類是“無字之書”。所謂“有字之書”即書本上的知識,“無字之書”是社會知識。社會知識就是我們通過參加社會實踐獲取的知識。在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想學到知識,就要會看、會聽、會想、會問。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要領和竅門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但只要我們善于向有實踐經(jīng)驗的人求問,便能學到許多有用的知識。
⑤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贊頌。春秋時代衛(wèi)國大夫孔圉死后,衛(wèi)國國君授予了他很高的謚號——“文”。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為,孔圉也有錯誤,不應給予這么高的評價,于是去問孔子,孔圉為什么能稱為“文”呢?孔子回答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意思是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聰明靈敏,經(jīng)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且不認為羞恥,所以國君賜給他一個“文”的謚號。古人尚能如此,我們更要提倡和發(fā)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
(1)用文中一個成語作本文的標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短語填入文中甲乙丙 三處的順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號)
a.善于求問 b.勤于求問 c.虛心求問
(3)第②③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三段文字的順序不能顛倒,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在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想學到知識”就要做到________。
(5)根據(jù)文意,第⑤段中畫線處應填寫的內(nèi)容是:“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古人尚能如此”的“古人”指的是( )(只填序號)
a.孔子 b.衛(wèi)國國君 c.孔圉 d.子貢
(7)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④段中畫線的句子是個病句,在下面句子上加以修改。
古人把求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字之書”,另一類是“無字之書”。
參考答案
1.蒂 孜孜 汲 鍥 2.略
3.美國 羅迦 費 因格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知識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于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一旦產(chǎn)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并鍥而不舍地把它發(fā)展下去。
4.d 5.d 6.c 7. 6)
8.辯論、批判、修正
9.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1.(1)不恥下問 (2)順序是:c b a (3)第②③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證明中心論點。三段文字的順序不能顛倒,因為要做到不恥下問先要從態(tài)度上虛心,虛心求問是基礎,是前提,應放在首位;只有先虛心求問,才能做到勤問;最后還要掌握方法,善于求問是效果的保證。所以這個順序不能顛倒。 (4)會看、會聽、會想、會問。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c (7)例證法、引證法 (8)我們要學習不恥下問的精神。 (9)古人把求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讀“有字之書”,另一類是讀“無字之書”。或改為:古人把知識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字之書”,另一類是“無字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