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 感受 品位──《雨的訴說》教學案例分析
⑶ 在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準備時,及時進行指點和幫助。
2、學生活動準備:
⑴ 學生骨干確定活動內容:
第一組:“聽聽我的足音”。讓學生在不同時空諦聽雨的聲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各個角落去采集雨聲,用錄音機錄下來(有條件的還可以用攝像機),準備在課堂上播放并描述給全班同學。
第二組:“說說我的功過”。讓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關于雨給人類帶來的福祉與災難的資料;也可以有所擴展,如不同地區和季節,雨的不同形態;雨的各種奇特現象及成因等。
第三組:“讀讀我的韻味”。讓學生搜集寫雨的文學作品或片段,并準備簡要的評點,準備好音樂,在課堂上進行配樂朗誦。還可以進行專題性的作品搜集,如寫雨的古詩詞集錦,小說、戲劇中的雨。
第四組:“唱唱我的旋律”──欣賞、評論關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搜集相關作品,分析它們是怎樣寫雨、唱雨的。
第五組:“看看我的樣子”。舉辦雨景圖片展。可以詩畫相配,增添情致。
⑵ 把學生分成五組進行活動準備(以自愿分組為原則)。
⑶ 以上各組進行活動準備時,老師可以相機指導,以便把握住整個活動的方向和質量。
【活動過程】
一、主持人導入
春雨細,柳絲長,夏日暴雨曬高陽,秋雨纏綿冬雨涼。不同季節的雨有不同的特點,有煙雨如絲,有大雨滂沱,有春夜喜雨,也有凄風苦雨。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雨的世界,去傾聽雨、感受雨、品味雨。
二、課堂活動
先由三個小組依次進行活動展示:
第一組:“聽聽我的足音”:播放雨聲的錄音,讓聽眾說一說雨聲喚起了怎樣的心緒和感受。然后,由錄制雨聲的同學描述真實情境。
第二組:“說說我的功過”:詩人眼中的雨是充滿詩情畫意的,然而,大自然的雨卻是變化無窮的,它可以沖毀橋梁,淹沒、破壞莊稼,給人類帶來災難。
1、講述雨水泛濫成災的實例。
2、羅列與雨有關的奇特現象:梅雨、錢雨、泥雨、酸雨等等。說說它們形成的原因以及給人類帶來的災害。
3、知識競賽,主要內容:
雨是怎樣形成的?
我國有“西蜀漏天”之稱的是哪里?
我國最多雨的地方是哪里?
我國有“雨港”之稱的是哪里?
世界最多雨的地方是哪里?
天天下雨的地方是哪里?
我國雨量最少的地方是哪里?
世界的“旱極”是哪里?
第三組:“讀讀我的韻味”:進行配樂朗誦,請聽眾在聽完后談談感受,以及對朗誦本身的評價。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
1、唐詩宋詞中的雨:
杜甫的《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復歇,殘燈滅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孟浩然的《春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蘇武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橡雨亦奇。
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