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標】
1、把握意象,感悟詩歌內涵。
2、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意象,感悟詩歌內涵。
2、有感情的朗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懂大意,想象畫面
1、指導朗讀:
⑴ 注意幾個詞語的音、形、義(投影顯示)。
⑵ 注意幾個句子的語氣、語調、語速、重音(投影顯示)。
2、理解大意:
讓學生用一句話大致說說對詩歌的理解。
要求用填充式表述:“借助 的意象,表達了 的情感”。
3、想象畫面,分別根據兩首詩的詩意,在頭腦中再現幽美的畫面。
二、讀出感情,理解主旨
1、品味精粹語言,理解句子蘊含涵的感情及深義:
⑴ 《蟈蟈與蛐蛐》一詩中,詩人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稱為“大地的詩歌”,你是怎樣理解的?
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弦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作大自然的詩歌,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⑵ 《夜》這首詩著力展示夜的美靜謐,可為什么在第二十節卻寫“只聽得溪水輕輕地歌唱”?
這種寫法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
⑶ 在《夜》這首詩中,先后數次寫到夜的靜謐和美麗的月色,這是簡單的重復嗎?有何作用?
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以反復的吟詠造成詩的節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靜謐,美麗的氛圍,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詩人情感的波蕩和律動。
2、有感情的朗讀。
三、讀出異同,把握全詩
1、深入探究,比較兩詩在內容、形式與主題等方面的異同:
相同點:
⑴ 題材相同,都是田園詩。
⑵ 寫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極常見的事情作為感情表達的意象,情味濃郁,意蘊悠長。
⑶ 兩位詩人都表達出了對大自然由衷的熱愛之情。
不同點:
主要表現在構思方面:《蟈蟈與蛐蛐》一詩,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氣,僅僅描寫了蟈蟈與蛐蛐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豐墨不多,都能以少勝多,富有內涵,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葉賽寧的《夜》,純然寫景,反復吟詠,在寫景中滲透著詩人對自然的心靈感應,滲透著生命的底蘊。
四、熟讀成誦,再次體味
“聯讀”,是一種大容量,高質量的閱讀教學的設計思路。其優點在于:
1、充分訓練學生的思維;
2、能大大開拓學生的視野;
3、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5、有利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6、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2、課外搜集一些外國詩歌,讀讀,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