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與最樂》教學實錄
析一下,作者是怎樣來寫的呢? (生活動。)
師:我們來聽聽同學們的發現。 生1:文章開頭運用自問自答的形式,就像與讀者促膝談心,讀起來很親切。
師:這是設問的句式,也是一種修辭方法。還有一種句式容易和它混淆,文中出現過嗎?
生2:在最后一段里面有:“那責任自然壓在你頭上,如何能躲?”這是用了反問,起到強調作用,意思就是不能躲。
師:還有其他發現嗎?
生3:文中還多處引用了古語、俗語,使文章很有說服力。例如“如釋重負”、“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就非常形象地論述了盡了責任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師:引用古語、俗語、名人語錄來講道理,就叫作道理論證;用到的這些詞語、句子就叫作道理論據。 生4:第四段也用到了道理論證,論述了君子終生都在盡責任。 師:這里面還有其他論證方法嗎? 生5:還有舉例論證,舉了圣賢豪杰、仁人志士的例子。
師:其實我們從文章的課題就能感受到這篇文章最主要的論證方法,大家發現了嗎?
生6:對比論證。
師:運用多種論證方法把道理講透徹是這篇文章的特點。大家還能從語言上作些發現嗎?
生7:語言非常形象。例如文章第二段開頭,把那種未盡責任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就好像是寫我們自己一樣。
師:那你把這段讀讀看,要讀出這種形象感來。
(生讀。)
生8:文章還有很多口語化的語言,例如“翻過來看”、“罷了”、“到底”等詞,把非常嚴肅的話題變得很親切,讓讀者容易接受。
生9:文章的語言也非常準確,例如“大抵天下事”,作者就沒
說所有天下事,避免了絕對化。 四、你說我說明責任
師:梁啟超是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中國文壇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提倡的文學革命開辟了中國近代文學的新局面。他被譽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在他五十七年的人生歷程中,承擔著民族、國家、社會的責任,‘可以說經受著苦難,也享受著快樂!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責任究竟有些什么呢?
我看到很多同學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門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們把這種等待化為了一種責任;晚上放學回家,他們必然會準備好熱騰騰的飯菜,這是把對孩子的服務當成了一種責任:每天早上,他們又把洗凈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頭,這是把對孩子的關愛當成了一種責任。責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實體現在點滴的生活細節中。同學們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了嗎? 生1:責任是一筆不茍地完成老師每天布置的作業,責任是每節課上回應著老師的指導積極地思考,責任還是每一次考試考出滿意的分數。
生2:責任是早晨離開家時給父母一個平安的承諾,責任是每天回到家里給父母一個感激的微笑,責任還是懂得用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 師:有首歌寫道:“說句心里話,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媽媽已是滿頭白發。說句那實在話,我也有愛,常思念那個夢中的她,夢中的她。來……既然來當兵,來……就知責任大,你不扛槍,我不扛搶,誰保衛咱媽媽誰來保衛她,誰來保衛她!\'是啊,正是這種責任才保證了社會的平安,才構建了社會的和諧。相信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對責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實感受到了自身的責任,那么就讓我們在盡責的同時感受人生的最樂吧!
上一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習要要點及練習
下一篇:《最苦與最樂》同步練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