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 教學案例
教學思路:《小巷》是初中課本中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這篇文章寫景細膩生動,語言典雅流暢,無有詩情畫意,值得學生認真品味。一節課時間有限不可面面俱到。我設想:在充分朗讀得基礎上,體會江南小巷的特點;深入品讀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運用仿寫的方法加以訓練培養;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作者淡泊的人生態度;在教授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充分體現老師“領頭雁”的作用,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教學目標:1、理解江南小巷的特點,領略其優雅閑適的景致,體會作者淡泊的人生態度。
2、學習抓住景物特征,運用多種修辭和優美詞句描寫景物的手法,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江南小巷的特點,仿寫訓練。
教學難點:領會作者的志趣。
教學模式:
教學用具:大屏幕。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同學們每當你們背著書包走在小胡同里看到綠綠炊煙升起,夕陽的余暉把抱柴火的老奶奶染成古銅色,你有何感受? 學生七嘴八舌答案不一。老師再引入新課,家鄉的小胡同靜謐安詳令人魂牽夢繞,今天我們領略江南小胡同——《巷》的迷人風韻吧。
設計意圖:設計情景導入符合農村學生生活習慣,主要激發學生想象力帶入情境,自然引出新課。
2、明確目標:出示大屏幕,一幅江南小巷的迷人畫面。
簡介作者:柯靈現代作家小學畢業后輟學。1930年獨創上海卻處處碰壁,孤獨失落悵惘,卻發現了小巷的風格和妙處,欣然寫下這篇優美動人的散文。
出示學習目標,學生朗讀以明確。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有章可循。
3、品讀領悟
江南的小胡同別有洞天,我們還是先讀為快。讀前指導,停頓恰當、重音正確、聲情并茂。學生根據配樂先個體讀,后兩段齊讀。
設計意圖:柯靈的語言風格典雅清麗,婉約細膩。朗讀能讓學生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增強語感。讀是理解課文的前奏。
老師:學生讀的生動感人,我們在一起品味文章的思想內容 。
出示問題:(1)畫出表現小巷特點的語句。(第三段)
(2)為突出小巷的特點采用什么手法(第二段)
學生自主探究明確:(1)又深又長、曲折、寂寂。
(2)對比手法。江南小巷優嫻貞靜 。北地胡同陰沉晦暗,上海里弄擁擠低俗 ,鄉村陋巷骯臟破敗,從而襯托江南小巷恬淡雅致、整潔明麗。為了深入理解對比手法。回憶學過的文章所采用的對比手法。學生回答,老師點撥:白楊樹和楠樹對比,魯迅和清國留學生對比,紅嘴鴉和馬的對比……
出示問題:(3)小巷對人身心又那些影響?(第五段)
(4)認真品讀課文表達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第七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