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處》教案
一、設計思想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學生的主體性和師生互動的重要性(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創設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水平和審美情趣,使他們敢于說話,敢于質疑,這就是本節課的設計思想。
二、教材分析
《小巷深處》是語文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內容以寫人的記敘文為主,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四篇課文都洋溢著強烈的美好情感,這對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小巷深處》是一篇抒寫母愛的感人散文。文章以“我”對養母的感情變化發展為主線,內容貼近學生心理特征,語言淺顯感人,是一篇喚起學生親情教育的好文章。我們可以以此培養學生感受、體驗親情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文無論從情感內容還是從能力培養上都是對前一課的延續和深入,在寫人記敘文的單元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該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步入青春期的他們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獨立,叛逆心漸強,但事實上又離不了父母的照顧,不理解父母對他們的良苦用心。這正是他們的幼稚之處,也是為人處世膚淺的一面,他們的真情需要熏陶,更需要引導,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學會珍惜親情,感恩生活。
四、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理解文中一些關鍵詞語的含義和作用。
(2)了解寫人記敘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寫,通過寫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3)學習文章選取生活瑣事和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態等描寫來刻畫人物和抒發情感的方法。
(4)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誦讀中感受母愛,贊美母愛,從而體會文章強烈的感情色彩。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盡量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懂得父母對子女的愛體現在日常生活瑣事上,認識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培養學生孝順父母的情感。
【確立依據】新課標中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使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的和記敘文教學要求,確立了以上目標。
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從課文中讀懂母愛,體會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2、難點:學習本文選取生活瑣事和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態等描寫來刻畫人物、抒發情感的方法。
【確立依據】1、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為教學重點,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加深體驗,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感受、體驗愛心的能力。2、七年級學生還不能在習作中熟練運用多種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討論時,應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感知語言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遷移借鑒,以提高學生寫作記敘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