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教案
[自讀導言]1.學習駁論文的寫作技巧。
2.體會駁論文的語言特色。
3.了解民族歷史,增強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熱情。
(解說:自讀本文時,引導學生思考以上的1、2條是進行語文知識積累和寫作方法指導的需要,是語文教育“知”的功能;第3條則是進行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體現,是語文教育“情”的功能)。
[自讀程序]
1.速讀課文,了解大意,掌握并積累下列詞語:
糾葛 慘絕人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喪心病狂 以德報怨 聽之任之 混淆視聽 控訴
消弭 信口雌黃 別有用心 興風作浪 粉飾
2.略讀課文,找出題目中的“謊言”和“事實”在文中的所指。’
明確:“謊言”是指日本有些人如石原慎太郎之流歪曲歷史、捏造謊言,說南jing大屠殺并不真實,只是“中國人編造出來的”,目的是“損污日本的形象”。“事實”是指日本占據南京之后針對南京平民實施的瘋狂大屠殺、造成超過30萬人死亡的歷史事實。
3.細讀課文,理清作者駁斥論戰對手(習慣上稱為論敵)觀點的思路,提出己方主張。
①作者駁斥敵論的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全文共7段,作者在1、2兩段指出一些日本人不顧歷史事實,別有用心地粉飾侵華行徑,說南jing大屠殺是中國人編造出來的謊言,引出駁斥的對象;3、4、5三段運用歷史事實駁斥論敵的觀點,詰問論敵對待歷史和對待受害民族的錯誤態度,使論敵的觀點無立足之基;6、7兩段則是提醒國人,歪曲歷史、捏造謊言的日本人雖是少數,但我們也要時刻警惕,同時告誡這些人不要自作聰明,否則必將被歷史嘲弄。文章“擺出敵論——駁斥敵論——告誡論敵”的寫作思路十分明顯。
②作者在擺出敵論的時候,為什么要先交代關于中日關系的歷史定論呢?
明確:為了反襯一些日本人歪曲歷史、捏造謊言的丑惡本質。
③作者在第3段中運用歷史事實駁斥敵論的時候,舉出了哪些證據?
明確:國際史實:遠東國際法庭曾經對此作出莊嚴的宜判
人證:目擊者、西方記者、外國教會人士、日本士官
物證:日軍當作欣賞而留下的照片
④作者在駁斥敵論中提出自己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謊言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
4.賞讀課文4、5兩段,體會駁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特色,感受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①從修辭的角度看,這兩段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兩段都運用了反復和反問的修辭手法。反復表示強調,突出了30萬平民在南jing大屠殺中遇難的歷史事實和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以及一些日本人歪曲歷史、向他人潑污的丑惡嘴臉;反問是為了加強語氣,使句式鏗鏘有力,既能表達出作者對敵人缺少良知的強烈不滿,又發人深思。
②從論證的角度看,第4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第4段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拿參與指揮南jing大屠殺的主兇劊子手谷壽夫臨死前的悔意和其他侵華日軍的自責與石原慎太郎歪曲歷史、捏造謊言的行徑作對比,運用反問的語氣,反襯了后者對待歷史、對待受害民族缺少良知的丑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