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7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 玄虛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誆騙 懷古傷今
(解說: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jù)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lián)”,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xiàn)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xiàn)在的事實為證。
(我想讓學生自己找找過去的、現(xiàn)在的事實)
(解說: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jù)。)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fā)現(xiàn)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叫歸謬法。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jù)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jù)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在論證方法上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jù)更能體現(xiàn)智慧和力量。
(解說:這樣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事實有時并不等于雄辯。而對方羅列的事實卻在為作者服務,這是極具諷刺效果的。通過思考,學生訓練了推理判斷能力,培養(yǎng)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意識。)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xiàn)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并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說: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欺力”的表現(xiàn)和實質(zhì),并孓解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tǒng)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fā)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qū)者,他們多半表現(xiàn)出“看客”的心態(tài),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對于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