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說課稿 2份
【教材分析】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的第十九課,屬第五單元(先秦史傳散文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選自《戰國策•齊策》。
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學習目標是:
①重視誦讀和背誦;
②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并能用現代觀念加以審視;
④使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賞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據單元目標,結合課文內容,本課學習目標可定為:
①了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領會文中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學習“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⑤體會“諷諫”的妙處,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⑥初步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設想】
根據課標要求,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并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本課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學生自主活動。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主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懂文意;遇有讀不通的地方,提出疑問,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合作探究,或查找資料、請教老師,以期課文學習目標①②的完成。
第二課時:師生交流探討。在課堂中,將課文學習目標③④⑤⑥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引用典故,解題導入”、“理解內容,探究寫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個步驟展開教學,分別從內容、結構、寫法、思想意義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一、引用典故,解題導入。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后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注:此成語典故于楚莊王也有記載)
鄒 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借彈琴來說明治國安民的道理:彈琴要音調諧和才算善于彈琴,治國也和彈琴一樣,能安撫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國。齊威王聽后,大為贊賞,于是封他為齊相。
《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史匯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又稱《國策》、《國事》,由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咤雄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后代文人的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