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說課稿 2份
諷——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設計說明:先引用“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破題導入;然后請同學解題,老師補充,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概念。特別是對題目這個“兼語式短語”的破解,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產生“豁然開朗”之感。)
二、理解內容,探究寫法。
1.課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語言現象:就是很多內容都與“三”有關,并還可以用“三 ”的二字短語概括大意,請同學們試著找找看。
(一) 課文中的“三”
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橫生,采用了一種奇特的“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鄒忌三問,妻、妾、客的三答;
鄒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見威王的三比;
齊威王鼓勵納諫的三賞;
納賞后齊國的三變。
(其它還有這樣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視、自視、寢思”; 甚而情節結構上的“起因、經過、結果”……)
這樣,在內容上前后呼應,上下關照,層層推進;在句式上整散結合,錯落有致,讀來瑯瑯上口。
2.課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請同學們說說文章中的“比”。
(二)課文中的“比”
①類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國事”:私、畏、求)
②詳比、略比 (如:“鄒忌進諫”寫得詳;“臣民進諫”寫得略)
③側比、正比 (如:“三問三答”側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鄒忌比美”是明比;“四國朝齊”是暗比)
……
(設計說明:采用“一字經緯式”的教學方法,串起對課文內容的整體理解。這里,抓住了“三”、“比”兩個字,從寫法入手,促內容理解:通過“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內容理解;通過“比”字的深化,從而引出課文的寫法探究。課中“關鍵字”的使用,力圖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鄒忌”這個人物形象。
鄒忌:頭腦冷靜,善于思考;
實事求是,緣事及理;
忠于職守,足智多謀;
善于辭令,勇于進諫……
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齊王”這個人物形象。
齊王:聞過則改,明智果斷;
從諫如流,興利除蔽……
3.補充相關材料,對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