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詩兩首》課堂實錄 2篇
師:很好,而且這個笛聲,我們在前面介紹過李益的一首詩:不知何處吹蘆管——
生:一夜征人盡望鄉。
生:還有那個“月亮”,“月亮”我理解成中秋節,古詩不是說過“每逢佳節倍思親”嗎?而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作者卻在異地孤單地看著月亮,想著家人,寫出他回不了家的一種孤單感覺。
師:不是中秋節看到月亮想不想家人?
生:想。
師:舉個例子來說。
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讀得好一點。將李白全詩朗讀一下。(生朗讀)
師:很好,繼續往下。
生:還有第二節的“模糊”。“模糊”給人一種感覺是朦朦朧朧的。而她說“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說明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也可以體現出她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生:最后一節“沒有年輪”,也寫得很好,說明他的思想感情是不能用年份來概括的,寫了它的思鄉之情非常濃厚。
師:而且是“永不老去”,永遠不會消失。
師:再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寫“樹”?為什么把“鄉愁”比喻成“樹”?
師:樹有什么特點?
生:長長的。(笑聲)
師:長長的,而且會越長——
生:越高。
師:鄉愁也是——
生:越長越多。(笑聲)
師:越積越多。再講一點:樹啊,樹到了秋天會有——
生:落葉。
師:落葉都是——
生:都要歸根。
師:非常好,落葉歸根,所以作者用樹寫出了鄉愁的濃厚。
師:我們再一起朗讀一下這首詩的最后一節。(師生朗讀)
師:美麗的語言,憂傷的鄉愁。
師:還有沒有什么問題?真的沒有問題了。(停頓)不,還有。詩歌是讀不盡的,它還需要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那美麗的畫面中飛翔。這就是欣賞詩歌的第三樂章:聯想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點擊鼠標,屏幕顯示)
詩中有畫,這是多數抒情詩所共有的一個特點。我們先一起觀看幾幅跟詩意相近的畫面。(點擊鼠標,屏幕顯示畫面)
師:請同學們一起靜思片刻,在書的空白處用你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屬于你心中的那一幅優美的圖畫。(幾分鐘后)
師:好,請同學們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聆聽最精彩的想象。
生:我想象的是余光中的《鄉愁》第四節。“夕陽西下,我坐在沙灘的礁石上,傾聽著來自遠方的聲音。夕陽就像是一團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盡,但我知道,夕陽會離我遠去,就像這海浪一樣,有一天我也會聽不到它的聲音。一串串腳印在沙灘上,望不到邊,那正是我走向家鄉的路。我問蒼天,向著大海母親喊道:‘媽媽!’可是我卻聽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我聽見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這海浪是來自祖國的,可對面的親人們,你們聽見這里的聲音嗎?”
生:我想象的是席慕蓉的《鄉愁》第一節。
師:請說。
生:“夜輕了,靜了;風緩了,停了;窗前的老樹也似乎更蒼老了。樹梢上掛著一輪盈盈的滿月,趁著柔和的夜撒下冷冷的月光,落葉夾雜著嘆息從樹上飄下,但是它終于還是回歸到它所希望的地方——那一片深情的土地。而我,只是孤單地倚在窗前,想念著,期盼著……一團愁云遮住了月光,明亮的月光在凝重的云下掙扎著,試圖想掙脫,但最終還是無力地放棄。直到一陣風吹過,吹散了云,吹散了那月光上的憂傷。風,何時也從我心上掠過,吹走我心頭的愁。不知不覺,我已輕輕哼起故鄉童年的歌謠。”